中華飼料王——劉永好(1 / 3)

劉永好兄弟開始把他們蘊積多年的力量和勇氣都拿出來,準備大幹一場了。他們推出了劉永好全麵領導“希望”這條大船,做一個領航向前永不停歇的船長。劉永好擔任了希望集團的總裁,一個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從此就在大風大浪中挺立起來,成了一代英雄豪傑,一代風流人物了。

劉永好運籌帷幄,製訂出了一幅“多方合作,全麵推進,把希望集團引入快車道”的戰略進攻圖。

在這個進攻圖的總體設想中,希望集團將四川省作為主要基地,同時擴大生產,迅速占領西南三省飼料市場;同時向全國拓展,爭取在數年內在全國建立若幹個希望分公司。

劉永好從此就一心撲在了希望集團的總體決戰的指揮第一線。在短時間內,他們投資了1300萬元,新征土地150畝,用盡快的速度完成了新津希望飼料廠擴建二期工程。很快,一個年產60萬噸飼料,國內最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新型飼料企業就已挺立在人們眼前了。

在投資擴建的同時,為了應對隨時可能的競爭與挑戰,希望集團還迅速發展了飼料新品種,一下子推出了全價飼料“希望牌“2號、3號、4號,濃縮飼料希望精,添加劑希望靈以及包括豬、雞、鴨、魚、兔、鵪鶉在內的40餘種“希望牌”係列飼料,以品種全、規格高、價格廉、質量優的產品優勢向全國市場推進。

接著,希望集團又投資1000萬元,征地40畝,興建了重慶希望飼料有限公司,並使銷售網點迅速擴大至2000多個,其飼料銷售量也急劇地增至川東地區第一的位置上了。重慶希望飼料公司已經把產值提高到上億元的檔次,突破了重慶地區過去一直沒有一家非國有與集體製企業產值突破億的紀錄。

希望集團又在川北的綿陽,兼並了一家集體所有製企業,投資1000萬元,創辦綿陽希望飼料公司,開業僅半年,就完成了產值2500萬元,累計利潤達150萬元。

與此同時,劉永好這位年輕氣盛的集團總裁還把手伸到了飼料加工以外的產業上去了。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希望集團組建起房地產公司、電子公司、食品公司、建築公司、食油廠及商貿部門等。

然後,氣勢很大的希望集團又把目光瞄向了標誌著高科技領域的航空港。不過總裁劉永好倒不想去買飛機做航空公司大老板。他與西南航空港商議的是借航空港的那塊寶地,讓他進去搭一個施展手腳的舞台。

不久前,希望集團與四川西南航空港簽下協議,在航空港所屬地段購得148畝地,下了一筆大本錢,要投資5.5億元,修建集體公寓、別墅和五星級的希望大酒店於一體的“希望花園”。

劉永好總裁一向是說幹就幹的,目前這個投資驚人的超大項目一期工程已經投下了2.2億元,一大批係列建築已經拔地而起了……

希望集團真正成了一個充滿了希望的跨行業跨地區的大集團企業了。

1992年,對於希望集團來說,是一個向更高目標前進的關鍵年份。它衝鋒陷陣,左衝右突,所到之處,無不凱歌高奏。這是一個企業的成功,也是中國改革的成功,是1992年這個特殊的深化改革闊步前進的改革之年的勝利標誌。

在這一年,希望集團從另一個方麵也收獲巨大,前些年投下了大本錢搞科技搞新產品,這筆大投入得到了更大的收益,也保證了希望集團能夠一發而不可收地以其“希望牌”飼料東征西戰,所向披靡,占領四川全省及西南三省大部分市場的關鍵所在。

希望集團真正嚐到了科學技術的甜頭。

希望科研所的3個科研項目正式列入國家星火計劃,其中“希望牌”1號乳豬飼料獲全國飼料工業新技術新產品展特別金獎,又被四川省政府、省科委評為星火科研成果一等獎。在1992年首屆農業博覽會上,該成果又獲金獎,而同時參評的正大集團在中國最大的合資飼料企業上海大江飼料公司生產的乳豬飼料僅獲銀獎。

另一產品濃縮飼料“希望精”是希望科研所的第二項拳頭產品,被稱為“濃縮飼料王,榮獲1993年常德全國星火成果金獎。

此外還有另一項科研項目“鵪鶉養殖繁育技術”也獲得了全國星火科技成果二等獎。

“希望”這塊牌子一朝成名天下知。在鄉村,經千百萬農民的常年念叨,在城市,由多家新聞媒體的傳播“希望”,已經在全國有了很大的名氣,甚至盛名也已飛揚海外。於是“希望”這一商標也於1992年10月被評為四川省著名商標。

隻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希望飼料就以其豐富的技術含量和社會信譽,被推入中國名牌飼料產品的行列,倍受用戶青睞。

三、開發希望產品,開創希望精神

“希望”的成功離不開管理。禁煙、禁賭、禁嫖,鐵的紀律無人敢違反,“希望”把信譽看作企業的生命,把質量看作生命的保證。希望人創造了“希望速度”、“希望效率”。

“希望”的成功,有著許多的因素和機遇。那麼除了中國的改革開發政策,以及天時地利的種種有利因素,加上劉家兄弟付出的超出別人許多勤奮與心血以外,還有哪些可以作為“希望”成功的重要內因呢?

管理,是“希望”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希望”開發了名牌產品,它也開創了一種精神,創造了一種嶄新的企業文化,這些都是看不到的財富,是用錢也難以買到的精神財富。

靠了這樣的精神力量和財富,“希望”才有可能越幹越好,路子越走越寬,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先說一件小事吧。

“希望”廠區是禁煙的。

因為飼料加工粉塵多,抽煙極易引起爆炸。禁止吸煙原是安全生產的需要。但是劉永好總經理定的規定卻把“禁止吸煙”這個規定的外延給大大擴展了,他規定:不準吸煙是希望集團的一條鐵的紀律,不但上班不許抽,下班後也不許抽。規定上寫得明明白白,“發現違反者,一次警告,二次扣獎,三次除名”。

劉永好為了禁煙這一條,在很多場合反複強調:禁煙不僅是為了生產安全,也是為著員工的健康需要。同時,禁煙可以培養集團的一種昂揚向上,清爽明潔的內在正氣。他要讓希望集團作為“無煙企業”,在社會上樹立一個勵精圖治,奮發向上的典範。

禁煙對於有的人來說,確是很難做到的事。但是劉永好下了命令後,就極少有人敢以身試法。

開始還有那改不了吸煙的癮君子放出話來:吸煙是我的人身自由,誰也管不著!

集團領導也把話說明了:人人有吸煙的自由,但希望集團也有不使用吸煙職員的自由!

一個高層領導人的嶽父,因吸煙打牌,被毫不留情地開除了。

沒有誰再敢違反這一條鐵的紀律,除非你不想呆在收入豐厚的希望集團。

正人先正己。劉永好自己做得直行得正,在希望集團內樹起了一股浩然正氣。在他及一群高層領導人的以身作則,潔身自好的帶動下,整個希望集團都有了那麼一股與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全然不同的潔淨環境。

在實行了禁煙、禁嫖、禁賭等一係列嚴厲措施之後,希望集團內部確實像一塊淨土,有著與外界很不一樣的道德魅力,從而在社會上贏得了一片由衷的稱讚聲。

湖南邵東有個老大娘,一定要把大學畢業的女兒送到希望集團作職員,連聲說這裏的規矩好,放在這裏家裏人放心。成都的一位教師特意趕到希望集團總部,苦苦地哀求,若能管教他的兒子,他情願倒貼工資……

這種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就此形成了,一種崇高的集體榮譽感也就這樣產生了,一種全新的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也由此形成。

在集團的內部刊物《希望》上,希望集團的職工們這樣說:

“這裏崇尚進取,崇尚快節奏、高效率、高效益的運行機製。”

“這裏的人親如一家,互敬互愛,相互理解支持,追求一種人格上的平等,處處充滿和諧寬鬆的氣氛。”

“這裏是拚搏奮鬥的天地,看業績,講貢獻,唯才是舉,一切幹事業,求發展的人都能在這裏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

“致富鄉梓,獻身民族的希望之魂,融成了我精神的支柱,並成為我工作動力的重要來源……”

這就是希望成功的重要源泉。是成功的關鍵。

看到希望這種與眾不同的精神麵貌的人都會由衷地感歎,在希望呆幾天,你就會明白,有些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比如人心。比如信譽。

這就是劉永好抓精神文明的成果。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新型的企業家所具有的雄才大略和大家風範。

正是有了這樣一種可以叫作“希望精神”的東西,這個民營企業才表現出現代企業的生氣與活力,表現出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向提倡忘我的工作激情與獻身精神。

由此我們看到希望人的工作效率是何等地高。

在汩羅創辦“希望”分公司,第一天考察,第二天簽約,半個月後公司宣告成立了。

邵東辦“希望”,2天時間辦完了所有過戶手續,10天內完成了公司基本人員的招聘和優化組合,20天內完成財產的清點接收,40天完成設備的維修與技改,3個月後公司正式開業……

希望集團不論是領導層或是基層各部門都極少開會,集團總部每年才開4次會議,邊彙報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不搞研究研究這樣的名堂。

現場用來作辦公室,聽取了彙報,馬上拍板定奪,一切從實戰出發,不搞虛的那一套。

具體處理事務也力求快速有效,決不允許拖拉積壓。

希望集團原料庫裏的原料決不允許放過7天,其中玉米庫存不能超過3天。同時每天晚上,產品裝滿7個成品庫,次日全部銷售一空,庫存時間不能超過12個小時。希望集團秘書成功地實現了國內外企業界追求的零庫存經營。

在新津一帶,從早上7∶30分到晚上10∶30分,希望集團每天要進出400多輛汽車、拖拉機,銷出1200噸飼料,收進200萬元現金。縣工商行、農行同時在廠裏開設了銀行,每天可以看到這裏的一派迅速高效的繁忙景象。

在市場競爭中,時間就是效益,時間就是金錢,希望人則一心要創造自己的“希望速度”、“希望效率”。希望人成功了他們所創造的令世人震驚的奇跡是值得自豪與滿意的。

希望集團把信譽看成生命,而質量又是信譽的保證。所以在希望集團,把好質量關是上上下下齊心一致的共識。

希望集團做到了兩個關口的質量保證,其一是把好原料關,其二是把好產品生產關。兩個關口都做到了一絲不苟,點滴不漏。

希望人在采購原料時必須做到先檢驗後購進,非優質絕不要,勤進少買,保證料鮮質穩,以上的要點是希望飼料公司采購工作中鐵的紀律。由於原料代購員、收貨員鐵麵無私,形成了偽劣原料鑽不進、攻不入的銅牆鐵壁。

有這樣一個例子。

1993年10月中旬,邵東希望飼料公司辦開業慶典,急需玉米,而有的客戶送來的玉米含水量為15.2%,比公司的14%含水量略高些,但公司就是不肯收下。客戶左說右說,最後還使出了回扣這個殺手鐧。但是錢這個法寶在希望人這裏是不靈的。不收還是不收。

為了保證質量,希望人決不允許打一點折扣。為了保持良好的商品信譽,他們做到非常認真。

“希望”的產品生產程序化,其操作之精細是常人無法想象的。邵東希望公司開業前夕,訂貨的客戶紛至遝來,求供應的數量大大超過了生產的能力。但是工廠在生產時還是一絲不苟,決不為了趕產量而馬虎一點。

有一次某設備出了一點小故障,雖然不影響繼續開車生產,但公司要求馬上停下來檢修,為的是確保合格產品上市。

希望集團對有關信譽的事十分注重。它規定收購原料必須實行貨驗收24小時內付款,不許拖欠。銷售飼料也實行現款現貨。對於初次合作的經銷戶,“希望”則規定,在保質期內可以退貨,並服務到家,采用民牆廣告、宣傳車、散發資料、開座談會等方法配合促銷戶工作。

另外,“希望”還規定了幾條:凡產品質量有問題,一是賠,二是換,三是負責運輸,四是追究內部責任,給予經濟處罰。

“希望”還有過這樣的事。一次邵東“希望”生產跟不上,客戶來沒拉到貨,公司按規定賠償放空費。這件事可讓有些人感到新奇了。於是有個記者就寫了篇報道,題目就叫《“傻”掏錢的私營企業》,登在了《邵陽經濟報》上。這事很快就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又如1990年,新津“希望”與山東廠家簽訂了1200噸玉米的供貨合同,未交定金。後來玉米每噸價格下跌80元,供方要求雙方各負擔一半損失。為了維護企業信譽,搞好協作關係,“希望”也就答應了對方的要求。雖然這一筆生意比時價多花了48000元,但也由此獲得了金錢也買不到的誠信美譽。

再如,1991年,公司打電話給黑龍江的一個廠家,委托其從當地購買2500噸豆粕。對方毫不遲疑,在既無合同又沒付定金的情況下,立即組織了專列,將貨一次性發過來了。這是因為“希望”有很好的信譽,對方完全信得過。

在大好形勢下,希望集團度過了它年輕的1歲,1992年的日曆翻過了最後一張。希望集團在這過去的一年裏出盡了風頭,產品與產量成倍增長,擴建了好幾個下屬公司,集團總資產已經突破了億元界線……

但是,在許多人看來,“希望”這一年幹下來,氣力用去了不少,成果也不小,下一個年頭麼,可以緩一緩,把已有陣地鞏固一下,再圖新舉。

但是,集團總裁劉永好,這個好勝的30來歲的川中漢子卻不肯歇息一刻。在他看來,1992年,隻是巴蜀這塊老根據地暫時地伸展了一下手腳,如同小叢林裏、小山溝裏打了幾個伏擊戰,遭遇戰,收獲了些輕武器罷了,而真正的重頭戲還得看今後,看來年。

劉永好胸有成竹,勝券在握,笑迎前麵將要到來的場麵更大更壯觀更激奮人心的宏大戰役。

他有把握拿下更大的戰役,奪得更為令人驚詫的勝果。

自從1992年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發表後,全國各地又掀起了改革高潮。“希望”在這股熱流之中,在1992年度做出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在1993年,又一次邁出了幾大步。

劉永好借著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的東風,擬定了一個“多方合作,全麵推進”的拓展戰略。他相繼將“希望”集團打入了西南、華中、華南和中原等地區,然後又把上海這個東方大都會作為突破口,打入華東地區。

上海這座有著一千多萬人口的超巨型都市,光是這裏居民的衣食住行,就是一個絕大的市場,何況這裏還擔負著巨大的畜禽生產進出口業務,是通往更為宏大的國際市場的橋梁。

據劉永好細致收集來的情報表明,上海市郊的畜禽生產年需飼料達300萬噸,但由於曆史原因,當地的民族飼料工業萎靡不振,一直不能開發出高檔飼料。而這些年裏,泰國的正大集團在中國的最大合資公司——上海大江有限公司在上海飼料市場上一直獨占鼇頭,本地飼料根本不能與之抗衡。這新的局勢就使得上海及附近地區飼料市場的價格和品質檔次之間形成了顯著的不平衡。

劉永好看出了上海這塊寶地有可趁之機,也看出了自己打入上海的有利條件,於是,借著鄧小平同誌的南巡東風,他就大膽地闖向上海去了!

這一切都是在不動聲色的狀態下悄悄地進行著。劉永好去上海,與人談判聯係,在上海的報紙上一無所知,誰也不知道四川的飼料大王到了上海市,而且即將在這個大都會投下一顆不大不小的炸彈了。

1992年11月25日,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與上海佳與實業公司經理顧金奎,在上海的一家大酒店正式簽約,在上海嘉定馬陸合資建立上海希望飼料公司。

根據這份合同,希望集團一期投資3000萬元,占80%的股份,並以技術、商標和管理經驗等作價入股,馬陸鎮在投資環境方麵給予配合,占20%的股份,年設計能力10萬噸,年產值1.5億元,為目前上海地區6000多家私營企業中最大的國內私營企業之一。

希望飼料突然進入上海的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上海飼料工業界引起了有力的衝擊波,一下子就打破了外資產品獨占上海高檔飼料市場的局麵。

接著“希望”即以其特有的辦事效率和風格,在短短的時間裏,創造出一連串的奇跡,令一向精明的上海人也為之驚歎,為之敬慕不已。

“希望”僅用了80天時間便完成了立項征地、申辦執照、基建改造、設備安裝、電力增容、生產準備等工作。1993年3月20日正式進入試產試銷,很快就進入正常生產能力,達到年產量20萬噸的生產能力。

在強手如林的上海灘,有年產值8億元的大江飼料公司,還有數家資力,技術雄厚的外商公司,包括美國、日本、泰國、加拿大等國的飼料公司分別投資幾百萬美元合辦的飼料公司。另外還有幾百家大大小小的國內飼料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