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往時,不妨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看淡權勢,保持內心的淡定,表現出對其他人的尊敬,又不去做那些讓人深感諂媚的事,如此才符合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中庸之道。
不卑不亢,從根本上講就是平等待人,在比自己強的人麵前,不要畏縮;在比自己弱的人麵前,不要驕縱。地位有高低,學問有深淺,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人是需要自尊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常有人不惜降低自己的尊嚴,極力逢迎在某些方麵比自己強的人,哪怕人家對自己傲慢無禮也不在乎。而對那些比自己低的人卻常常不顧別人的尊嚴,任意傷害他們的自尊。
生活中,或是影視作品中,我們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辦公室裏有幾個人,每逢有下級來辦事或有求者來訪時,大家多會冷臉以對,不屑一顧,甚至洋洋不睬,不必說讓座、倒水等尊敬之事,就連正眼都懶得看來者一眼。然而,若是此人的身份換作上級領導或是地位顯赫者,那場麵就會截然不同。全體起立自是必不可少,然後是大家你爭我搶地給領導讓座,沏茶倒水,有些人還會把平時同事要都不給的好茶貢獻出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噓寒問暖,表現出特殊的關心。
對待位高者和位卑者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正是君子所不齒的卑、亢之態。
還有一些人總是有兩副麵孔。遇到了那些地位或境遇不如自己的人,便覺得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表現得高高在上、昂首挺胸,挺身說教、板臉訓人。然而,一旦遇到比自己地位高、境遇好的人,立刻灰心喪氣,覺得自己不如人,傲慢的氣勢一下子就沒有了,變得畏首畏尾、手足無措、諂媚奉承。
這俯、仰間的變化之快簡直比變色龍還要更勝一籌。
雖然這些人的行為令人感到討厭,但大多數人想真做到“不卑不亢,不仰不俯”也並不容易,這大概是因為從古至今幾千年來等級尊卑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使得人們對於那些位尊多金者不得不仰望,即使不有求於他們,也會下意識地卑躬屈膝,一是怕得罪了富貴之人,給自己招來禍患,二是想和這些人混好關係,為自己謀些利益。如遇到位卑而貧窮者,則露出輕蔑之態以顯出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以中和自己在位尊多金者那裏感到的自卑感。
喜遷新居的老張在家裏宴請同事,他的頂頭上司李科長帶著幾位同事如約而至,老張的夫人早已準備好了豐盛的酒菜。大家高高興興地入座,客人都讚揚張夫人的廚藝好,主人則笑著說:“招呼不周,沒有什麼好吃的,請對付著用點兒!”
然而吃著吃著,大家的興致就沒了,因為老張總是把剛上來的菜擺在科長麵前,有的同事甚至等到菜涼了還沒有吃到一口。不僅如此,老張還熱情客氣地給科長夾菜、添酒,而對其他同事隻是敷衍地說聲“請”。
麵對這樣“尊卑有別”的款待,幾位同事感到很難堪,等菜剛一上全就有位小同事禮貌地以“回家給媽媽過生日”為由告辭了,老張沒有半點兒挽留,隻說了句“慢走”,就又將臉轉向了科長,幾位同事見此很是不忿,李科長也覺得老張對自己有些熱情過度,感到很不自在,也和大家一起告辭了。
像這樣的宴席,老張眼裏隻有位高的科長,而慢待了同級的同事,使同事們的自尊心和麵子受到了極大的損傷,這種狀況不但沒能增進主客間的友誼,反而造成了大家心理的隔閡。
可見尊重是一修養、一種品格,在與人交往時要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人們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盡管不同,但都需要受到尊重,需要維護麵子。如果你忘記這一事實,與人們交際時,對重要人物恭敬有加,對小角色卻態度冷漠,這樣自然會傷到後者的自尊,給人留下“奴性”的壞印象。如果其中有小肚雞腸者可能還會記恨於心,待機報複。這樣做的人以為自己尊高屈低會得到許多好處,實際上往往是得不償失。就像上麵的老張,得罪了同事不說,也沒給領導留下什麼好印象。
反過來說,那些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人常常會得到人們的尊敬和讚譽。大文豪蘇軾曾說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眾所周知,玉皇大帝是人們心中地位最高的神仙,但在蘇軾眼裏,並不覺得他高不可攀;卑田院乞兒雖是社會上身份最低微的人,但蘇軾並不因此而看不起他們。這種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態度的確為世人做出了榜樣。
其實,一個人對人的態度正是他心態的反映,隻有當一個人內心淡然、不躁不綏、心態超脫時才能達到這一待人接物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平時與人交往時,不妨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看淡那些權勢,保持內心的淡定,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對其他人的尊敬,又不去做那些讓人深感諂媚的事,如此才符合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