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話留三分,慎重低調(1 / 1)

做人欲常立身,就不能不注意話留三分,低調謹慎。

說話是很容易的事情,正因為是很容易辦到的事情,所以才更要慎重。有的人到處隨口亂說,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結果是話一出口就傷人,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長此以往,無形中就給自己設置了很多障礙。同理,辦事也應該考慮周全,不能隨隨便便,一時衝動就義氣行事。低調慎重,話留三分,才是做事說話要注意的。

李靖是唐朝開國名將,與他在戰場上尚奇、尚速、尚險的風格完全相反的是,生活中的他性情非常穩重,是個穩健的人。他遇事總是思之再三,謀之再四,絕不衝動地做任何一件事,在他生平中,未嚐有過後悔之事。時間長久了,他便養成了好靜思的習慣,閑休無事時,別人高談闊論、談笑風生,而他卻整日靜思,不置一詞,這是一種智慧,一種低調的表現。

李靖不善言辭,每當上朝時發生了一些爭論,他總是一言不發。與宰相們議事時,他也是聽得多而說得少。每聞人言,便先在心中掂量此話的分量與是非,若以為是,他便不再言語,因為多說也是無益;若以為非,就善意地提示一二,言簡意賅。

李靖這種低調風格使他在朝廷中樹敵很少。當然,皇帝欣賞他,他不必懼怕誰,可他從不利用這點。李靖不好與人爭,但認準了的方向不輕易回頭,辦事講究原則。

征討突厥時,他開罪於禦史大夫溫彥博。李靖大軍橫掃漠北、擊破突厥之後,奏凱還朝。接踵而來的本應是表彰、封賞,卻未料兜頭便是一盆冷水,溫彥博彈劾說:“李靖的軍隊沒有軍紀,繳獲突厥的珍寶都散失到亂兵之中了。”

不管事實怎樣,李世民聞知此事十分生氣,他即刻招來李靖,怒斥於朝堂之上。李靖並不知情,可他無力自辯,唯有叩首謝罪。天子盛怒,冒險辯駁也是無濟於事。於是,李靖隻有低調等待,等待李世民平息了胸中怒火,再作打算。

幾天後,李世民對李靖說:“隋將史萬歲擊破了達頭可汗,有功不賞,反以罪被殺。朕絕不會如此做。應該赦免你的罪過,記住你的功勳。”下詔授李靖左光祿大夫,賜絹一千匹,增封食邑共五百戶。這已經是照常的封賞。又不久,李世民幹脆挑明了,向李靖道歉說:“從前有人讒害你,現在朕已明白,你不要介意。”

由於少言寡語,謹慎低調,李靖的後半生基本上是平安的。貞觀八年,李靖已64歲高齡,他患足疾上表請求辭官養老,言辭懇切動人。於是皇上準他告老還鄉。

“沉默是金”,並不是說對任何事情都緘口不言,保持絕對的沉默。而應該是掌握好說話的時機,該說就說,而且一旦說出來就能說中關鍵和要害,不說那些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話。少說,就多了思考的時間,那麼,經過思考後再說出來的話,就更容易切中實質。

諸葛瑾是三國時期孫權手下的大臣,平時話雖不多,但卻常常在緊要關頭憑借幾句簡單的話語就能解決棘手的問題。

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孫權誤解,喝令推出去斬首,眾人紛紛向孫權求情,唯有諸葛瑾兀自站在那裏一言不發。

孫權納悶了,就問諸葛瑾:“為什麼子瑜(諸葛瑾字子瑜)不說話?”

卻聽諸葛瑾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與殷模都因家鄉遭遇戰亂,才來投奔陛下。現在殷模不思進取,辜負了您,還求什麼寬恕呢?”

短短幾句話,孫權就感到殷模不遠千裏來投奔自己,即使有過錯也應該適當原諒,於是就趕緊下令赦免了殷模。

古人曰:“話說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意思也就是說,多說話不如少說話,說話要恰當無誤,千萬不要花言巧語,張揚不抑。因此,說話要分清場合、對象和時機,且不可因一吐為快而招致禍端。

隋朝有個大將幫助隋煬帝平定了北方,可以說是開國元勳,就因為他時常在皇上生氣時進諫,有時候皇帝麵子上很掛不住,但是他還是屢屢進諫,最後,皇帝終於在一次盛怒之下,賜其去死。臨死的時候,他認識到了,就把兒子叫過來,說:“把舌頭伸出來!”然後他拿錐子刺兒子的舌頭,刺得兒子滿嘴是血。為什麼?

父親跟兒子說:“我死後隋煬帝還會找人領兵打仗,平定南方,統一整個中國。他要找你,能不能去?能去,但記住,千萬別向皇上提意見。把你的舌頭紮出血是想告訴你:你的父親是因舌而死的。”

做人欲常立身,就不能不注意話留三分,低調謹慎。因此,在說話辦事的時候,要記住這樣一個原則:在任何地方和場合,開口之前必先三思,一定要注意所說話語的內容、意義以及措辭、聲調和姿勢,做事的方法和時機。在什麼場合應該說什麼話、怎麼說,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怎麼做,都是值得加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