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人交流,要多考慮一下你所要說的話,這樣會使你們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
古人言:“三思而後行。”相信這句話大家早就聽說過,意思是說在做事之前要多多的考慮,以免犯不必要的錯誤。同樣,說話也是如此,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如果能先多考慮一下你所要說的話,可能會使你們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
古時候,巴格達有一位學者,據說他的智慧過人。一天,一位熟人遇見這位偉大的學者,說:“你知道我剛才聽人怎麼說你朋友的嗎?”
“等等,”學者答道,“請允許我先問個問題,你再繼續往下說。你要告訴我的事屬實嗎?”
“我不大清楚。”這位熟人說。
“好吧,”學者說,“讓我再問個問題。你要告訴我的是好事嗎?”
“不,不是好事!”熟人回答。
“那麼請允許我問第三個問題。你要說的對我有用嗎?”學者問。
“不,沒用。”熟人說。
學者又接著說:“假如這事可能並不屬實,又沒什麼好處和用處,那你為什麼要告訴我呢?”
這位熟人立刻無言以對。
是啊,當我們要說話時經過這三重檢驗了嗎?在我們開口之前,先問過自己這些問題了嗎?假如你要告訴別人的事情經過了這樣的三重檢驗,那就是該說的!
生活中的很多矛盾糾紛大多都是說話不慎引起的,話一旦出口,就沒有辦法收回了。所以要管好自己的嘴,在每句話出口之前,都必須仔細地思考一番。假如你到一個朋友家裏,你的朋友對你異常客氣,你一進門他就說“歡迎光臨寒舍”,然後就是什麼“粗茶淡飯”、“讓您見笑了”總是滿口客套,唯恐自己有什麼照顧不周的地方,唯恐你不高興。如此一來,你不但絲毫感受不到朋友之情,反而覺得如針芒刺背,坐立不安。
或者是一個朋友到你家做客,他左一句“謝謝”,右一句“辛苦了”,當你說“別客氣”、“不用謝”時他又回應著謝個不停,然後故作驚訝地對你家的裝飾品稱讚道:“哎呀,真漂亮,你們真有品味”、“這個好精致呀”、“比起你家,我的家簡直像個豬窩”,臨走時,他還跟你說:“嗬,謝謝你,今天真是太麻煩你,我覺得菜飯都非常好吃,實在太感謝了……”
雖然這位朋友很客氣,但這客氣顯然是令人痛苦的。開始會麵時的幾句客氣話倒不成問題,若繼續說個不停就讓人感到心裏不快。與朋友談話的目的本來在於溝通雙方的情感,此時的客氣話就像是橫阻在雙方心頭的一麵牆,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在與人交談時,應該還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隻有你在講,沒有別人講。因為交談是雙方麵的,如果隻有你在講話,把別人晾在一邊,會顯得你很沒有禮貌。二是要考慮一下你講的話題對方是否感興趣,如果是對方不感興趣的話題,可能對方就會對你不理不睬。
低調者說每一句話都得進行再三的推敲,既怕被人誤解,有口難辯,又怕出言傷人,與人結怨。的確是這樣,低調者深諳“禍從口出”的道理,對語言的禁忌十分在意。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禁忌:
1.溝通中,最忌諱廢話
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時候,最忌諱的是多言或廢話,尤其是用一句話能說清楚的事情,或者簡單幾句話就能表達出的意思,就不要說過多無用的話。所謂最好的說話技巧,就是能夠在話題開始的時候,很自然地把意思表達出來。如果為了表達一個意思,不斷地解釋,增加不必要的廢話,隻能招人討厭。
2.炫耀又愛說教,是最糟糕的習慣
每個人都有愛表現的心理,隻不過各自表現的方式不一樣。其實習慣說廢話的人就是出於一種愛表現的心理,這樣的人讓人難以接受,如果你不僅廢話多,還喜歡炫耀和說教,那簡直讓人無法忍受了。
3.說話時音量不可過高
尖銳的高音往往能在你無意的時候破壞你的形象,隻能讓人覺得你沒有教養。從醫學角度講,某種聲音的音頻超過一定程度,就會讓聽到的人產生不安的情緒,嚴重的時候還會讓人變得焦躁。低沉的聲音其實可以給人一種穩重、權威的感覺,讓人覺得你是個可靠、可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