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用放大鏡看人的缺點,如果過分地追求完美,不斷指責他人的過錯,就會失去朋友和合作夥伴。隻有包容別人的過失,才能贏得人心。尤其是身處高位者,更應該有容人之心,態度謙遜和藹,使人容易接近。低調做人才能使人願意追隨左右,心甘情願地為之出生入死。
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那麼你就會得到他的尊敬和擁護。
古人為人處世,總是為別人處處留有餘地,人們信奉這樣一句話:“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留餘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這樣,才會使自己得到最完美無損的保全。
人生就是這樣,饒得人才助得己。不讓別人為難,不讓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讓自己活得自在,這就是留餘地的妙處。給別人留有餘地,他一定會感激你,協助你,這也就等於給了自己一次成功的機會。留三分餘地給別人,就是在無形中幫助自己。
饒得人,才助得己,不能饒人,也必無法饒己。印度的泰戈爾曾經給大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此時,有一個大臣來買畫,而這位大臣恰恰是曾把畫家的父親折磨致死的那個人,他的孩子在穿過集市時,喜歡上了畫家的一幅畫,於是這位大臣來與畫家交涉。畫家非常痛恨這位大臣,他在畫上蓋了一塊布,說他不願意出售這幅畫。
孩子沒有買到這幅畫,鬱鬱寡歡地走了,回家以後一直對這幅畫念念不忘,最後他的父親來了,願意付出一筆高價。但是畫家寧肯讓那幅畫掛在畫室的牆壁上卻不願出售,他沉著臉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複。”
這位畫家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早晨描一幅神像。但現在他覺得這些畫像一天天地變得同他往常畫的不同起來了。這件事情使他感到苦惱,而且找不出一個答案,直到有一天,他在工作中猛地驚跳起來:他剛畫好的一幅神像的眼睛,竟是那個大臣的眼睛,神像的嘴唇也是大臣的嘴唇。他撕毀了畫像,大聲叫喊:“我的報複已經回報到我頭上來了!”
不能寬恕別人就是不能寬恕自己。真聰明者知道,寬恕不僅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德,而且是理性的行為,若能適當地學會寬恕,往往有意想不到而又神奇的功效。
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一些嚴重的人身傷害也在所難免,好比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全,將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他一條生路,他“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而換作有思想的人類,還可能因為你的饒恕,而對你感激,並付出更多來報答你。
日本的鬆下幸之助,以其管理方法先進,被商界奉為神明。後騰清一原是三洋公司的副董事長,慕名而來,投奔到鬆下的公司,擔任廠長。他本想大有作為,不料,由於他的失誤,一場大火把工廠燒成廢墟,給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後騰清一十分惶恐,認為這樣一來不僅廠長的職位保不住,還很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這輩子就完了。但讓後騰清一感到意外的是鬆下連問也不問,隻在他的報告後批示了四個字:“好好幹吧。”鬆下寬恕了他,後騰清一深為感激,也心懷愧疚,對鬆下更加忠心效命,並用加倍的工作來回報鬆下,他為公司創造的價值遠遠大於那個工廠。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能夠忍受別人的錯誤,寬恕別人,不但可以使自己的心靈獲得解脫,還可能給自己的未來留了餘地,並獲得那個被寬恕之人永久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