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2 / 2)

清代的鄭板橋在自己奮鬥了一生即將離去之時,留下了“難得糊塗”這一名訓,是不無道理的。

蕭何也是個很好的例子。當年與劉邦共打天下的各位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輩,而最後皆被劉邦和呂氏疏遠和加害,蕭何則能安度晚年,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蕭何有一種難得的糊塗智慧。他對一些事常常持漠不關心的態度,這樣劉、呂便放鬆了對他的注意,從而聰明地保全了自己。

平定“安史之亂”有功的郭子儀之子郭曖娶了唐代宗李豫的女兒升平公主。一次,小夫妻發生口角,郭曖急不擇言:“你倚仗你父是天子嗎?我父還嫌天子不做呢!”

聽了這句大逆不道之言,升平公主哭著回宮告狀。聞聽此言,李豫勸女兒道:“他父親嫌天子不做是實情,若是不嫌,天下哪裏還姓李!”

麵對負荊請罪的郭氏父子,李豫安慰道:“俗話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小兒們拌嘴,哪裏用得著聽!”

唐代宗沒有因為天子的光環而暈眩,而以清醒的頭腦想透了怎樣處理這件事才算恰當。假若李豫不能“糊塗一點兒”,而去追究郭曖的罪過,其結果就算丟不掉江山,也會失去愛婿,傷了功臣的心。

老子推崇“糊塗”。他自稱“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莊子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隻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很多時候,“大智若愚”的人的糊塗是一種“揣著明白裝糊塗”。

而恰恰相反的是,現實中很多人卻是大事糊塗,小事反而不糊塗,特別注意小事,隻要有一點點問題,就恨不得用顯微鏡去觀察,用放大尺去渲染。結果得罪了一大堆人不說,還把自己搞得很狼狽,以致舉步維艱。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中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並不是“世故”的說辭。有些事情不能太“認真”、太較真,否則就容易壞事。有些人對別人要求得過於嚴格以至近於苛刻,他們希望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一旦稍有不合心意時,就怒氣衝天,大動肝火,怨天尤人,甚至勢不兩立。他們表現得眾人皆濁,唯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可他們注意的往往是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在大事上反而無所作為。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知不知,尚矣。”意思就是說,明明你知道,卻又裝作不知,這是很高明的做法。而“大智若愚”這種中庸的處世態度也是存世、立世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