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露,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中國有句俗語叫“槍打出頭鳥”,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在一個團隊裏麵太突出了,必然會遭到別人的打擊。從古至今,能走到高處者並不少見,但是能屹立不倒者卻是少之又少。
孔融讓梨的故事眾人皆知,小時候的孔融便德行出眾,非常出名。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有清高稱譽的名士以及自家的親戚。
孔融到了他家門前,通報的下人見來人是個小孩,並不重視,不讓他進門也不給通報,孔融見狀便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下人這才讓孔融進門。
李元禮見一個陌生的孩子進來,很不解地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很從容地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的師徒關係。”
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複述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當即反駁道:“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尷尬,眾人皆歎孔融機敏過人。
成年後的孔融與小時候相比更是才華滿腹,然而鋒芒畢露的習慣更是不減反增。
東漢末期,孔融被漢獻帝征至朝廷為官,十分受器重。當時的曹操在朝中獨攬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讓孔融很看不過眼。其實看不過眼的人大有人在,唯有孔融等幾個書生文人表現得最為激烈,他對曹操的作為時常是冷嘲熱諷。
曹操打敗了對手袁紹,將袁紹的兒媳甄氏送給自己的兒子曹丕為妻,孔融便寫信給曹操道:“當年武王伐紂,將紂王的妃子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問他這件事在什麼典籍上有記載,孔融回答:“以今天的事情去推測,那時大概應該是這樣了。”孔融既自以為是,又明顯地表示出對此事的反對。曹操無言以對,心裏很是不滿。
曹操主張禁酒,說酗酒可以亡國,孔融回答說:“夏、商兩朝是由於婦人而失天下,現在卻不禁止婚姻;看來閣下之所以極力主張禁酒,隻是因為打仗需要軍糧,並不是怕什麼亡國吧!”此言揭露了曹操以大帽子唬人的手段。對孔融的屢屢譏諷,曹操自然十分惱火,欲除之而後快,但曹操愛人才,孔融的學問大名聲也大,實在不忍殺掉。所以他一直隱忍下來,後來實在被孔融激怒,難以忍受,便指使他手下一個名叫路粹的人出麵告發孔融,罪名有兩條:一是不忠,看到天下大亂,想要圖謀不軌,聲稱自己是聖人之後,應當取劉氏天下而代之;二是不孝,說父親對兒子有什麼可親的,他當初隻不過為了發泄情欲才弄出來孩子,還說兒子對母親也不必那麼孝順,人托生母體,隻不過像是一個物體裝在瓶子中一樣,生出來以後也就斷絕關係了。有了不忠不孝的大罪名,曹操殺起孔融來便名正言順了。
於是,孔融就這樣空有才華未得施展便死於曹操之手。想想看,當時的曹操本就心裏不踏實,就怕自己名不正言不順。許多有實力的諸侯都看不慣曹操的作為,想要討伐曹操都不敢輕舉妄動,而孔融盡顯他的“口舌之能”,在曹操手下做事卻事事讓主人難堪,曹操縱然愛惜人才,也難以忍受這般淩辱,隻好將其殺之以圖耳根清淨了。孔融以一介書生之力自然扳不倒曹操,但是不會隱忍,橫加指責,鋒芒太露的確也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