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我從草原來”卷首語
專題
作者:李而亮
想起以“我從草原來”為題做一組人物報道,是從一個名叫阿南達的蒙古族青年編織的夢想受到啟發的。
這位今年隻有26歲的蒙醫傳人,正計劃環繞著偉大祖先成吉思汗陵園的周圍,投資45億元建設世界最大的國際蒙醫藥研發基地。該基地除了蒙藥研發生產機構外,還包括一座國際蒙醫藥博物館,一所國際化標準蒙醫特色專科醫院等項目。他要在祖先的根基上,完成締造一個蒙醫藥帝國的夢想。
問起他這個“帝國之夢”的來源,阿南達的回答是:“我來自草原,是草原賦予我的雄心。”
這不由令我們耳邊響起著名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那首《我從草原來》歌曲:“馬頭琴拉響的時候,百靈鳥唱起歌來,親人們啊歡聚的時候,訴說我久別的情懷。我從草原來,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花正開;我從草原來,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花如海……”
歌曲是那樣情深韻美,沁腑蕩神,用最樸素的語言喚起人們對遼闊草原的無限向往,勾起人們仰望蒼穹的無盡遐想。
多少年來,有一種獨特的現象不由你不驚歎:中華民族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地域遼闊,民族眾多。萬裏神州大地上,東有浩瀚無邊的大海,南有鍾靈毓秀的山水,西有蒼茫寂寥的戈壁,中有富饒無垠的平原,千百年來人們留下的不朽經典,浩如煙海。可是,你不得不承認,進入當代中國,在民族歌舞的發展和成就中,表現最豐富、數量最大的,莫過於對草原的讚美和歌唱。
對於少數民族,人們最深的印象是能歌善舞,“能說話就會唱歌,剛走路就會跳舞”,構成了眾多少數民族獨特的天賦。可對於不同地域和民族而言,我們平時能記起來的,大都是那幾首傳統經典的歌曲。唯有讚美草原的作品,新歌不斷,好曲不絕,呈現著日新月異、蓬勃興盛之勢。
前幾年,台灣蒙古族作家席慕容第一次回到自己家鄉,站在那芬芳的草原上,滿臉流淚地寫下發自肺腑的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樣一首高難度歌曲竟然迅速在全國流行開來,能夠在不同的朋友交往之間瞬間激起情感的浪花。“雖然已經不能用母語來訴說,請接納我的悲傷我的歡樂。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裏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每當這歌聲縈繞空間,讓多少人心頭戰栗、淚落如雨……
這似乎是個頗難解開的謎團。中華大地上有如此壯美的山川,絢麗的景色,多姿的氣象,為何隻有草原能給人激發出無窮無盡的靈感,流淌出綿延不斷的才思,抒發出天蒼野茫的情懷?
循著草原的歌聲,我們或許能深入他們的內心,尋找到些許答案——
草原的景色,實在是太美了。茫茫草原地銜蒼穹,白雲悠遠,河水蜿蜒。身置她的懷抱,很容易讓你陶醉其中,不能自拔;生活生長在這裏,隻能讓你身心專注,不再移情。
草原的曆史,實在是太輝煌了。遠古的不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馳騁萬裏,橫跨亞歐,開創了中華曆史上最為廣闊的疆域版圖,締造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悍的帝國。偉大的業績,撼世的壯舉,千古傳送,萬世流芳。
草原的今天,實在是太驕人了。且不詳說在抗日戰爭、解放全中國的宏大事件中草原人民的傑出貢獻,就提改革開放以來,這片地處內陸腹地所發生的巨變和創造的財富,便足以讓全國矚目,世界注視。隨著西部大開發掀起的春潮,內蒙古立足資源優勢,積極調整優化結構,促進科學發展,在各省市你追我趕的快速發展中,經濟增速年年成為全國的領頭羊。來自草原的“伊利”“蒙牛”等奶產品,覆蓋神州;鄂爾多斯大草原的人均GDP,已經與東方明珠香港比肩。如此驕人的成就,怎能叫人不歌唱?
但我們知道,這一切肯定遠沒有追朔到草原人充滿激情的根源,遠沒有探尋到他們內心裏放飛的夢想,遠沒有複製出他們為草原美好明天所描繪的藍圖。
“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多興衰;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多期待。”
這些來自草原的兒女,還有多少美好夢幻的期待?我們本期采訪了幾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就讓他們來告訴你吧。
責任編輯: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