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經濟
湖南農業
湖南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要特征的省份,具有發展農業的明顯優勢和巨大潛力。改革開放20多年來,湖南農業傳統優勢得到了鞏固,新的優勢正逐步形成和發揮。其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一是主要農產品總量大。如上所述,湖南糧食、牲豬、苧麻、烤煙、茶葉、淡水產品、油料、甘蔗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多年來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湖南豐富的農產品,有一部分銷往港澳和沿海地區,為豐富港澳和沿海地區居民的生活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是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有傳統優勢。湖南的農民聰慧勤勞,善於精耕細作,這也可以說是湖南農業的人力資本優勢。人們常說湖南人會打仗,會讀書,會種田,這話有一定道理。湖南農業能在農產品總量、單位麵積產量以及農產品品種改良、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等方麵在全國有一定位置,與湖南農民會種田這一傳統是分不開的。湖南曆屆省委、省政府都堅持把農業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市、縣、鄉各級有一批懂農業、善管理的好幹部。正是這批人,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充當了政府與農民之間的聯係紐帶,把幾千萬農民緊緊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保證了黨和政府政策法令的貫徹實施,保證了湖南農業的健康發展。
三是湖南農業科技水平比較高,具有一定的科技優勢。農業科技、教育、推廣網絡初具規模。目前全省擁有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教育機構106個,平均每年向社會輸送科技人員5000多人,培訓各類實用技術人員100多萬人次。農技推廣體係基本健全。湖南農業科研碩果累累,僅改革開放20年來,全省取得的各項農業科技成果就達3216項,其中,國家級59項,部、省級1518項。利用這些成果每年開發一些產業,年創效益達30億元。近年來,湖南的農技推廣工作克服各種困難,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農業科研推廣服務領域日益拓展,由傳統技術開始向現代技術轉變,由單項生產技術服務拓展到綜合組裝配套技術服務。1998年,農業科技在湖南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了45%。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農業專家,發揮群體優勢,堅持協作攻關,培育出的雜交水稻,繼“三係”法雜交水稻以後,“兩係”法雜交水稻、雜交棉、雜交高梁、雜交蔬菜等都取得了大的突破。全省每年雜交稻推廣麵積在270萬公頃以上。雜交優勢的開發利用,湖南在全國和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這已成為湖南農業的驕傲。近些年來,湖南為適應市場需求,組織了“超級雜交稻”、雜交優質稻的研製和推廣,使湖南的水稻不僅在數量上保持明顯優勢,而且在質量上也開始形成了優勢。“噸糧田”(畝產1000公斤)組合配套技術,優質農產品開發等一批科技成果的開發應用,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四是湖南農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經濟區位優勢。湖南地處江南中部,北靠長江,南鄰兩廣,毗鄰港澳,具有呼應兩東(廣東和浦東),承接兩地(珠江三角洲和長江經濟帶)幅射的有利地理條件。湖南交通比較發達,公路、鐵路、水運等都比較方便。湖南資源豐富,除是“魚米之鄉”外,還是“有色金屬礦之鄉”、“非金屬礦之鄉”,也是旅遊勝地。這種資源優勢與交通優勢的結合,使湖南農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當然,麵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特別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後,湖南農業發展也受到一些製約,但隻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繼續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麵向市場,加快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通過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促使農業更好地適應市場,走向市場,便可以實現湖南農業由傳統向現代、由封閉向開放型的曆史性轉變,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
農業發展的優勢:
湖南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要特征的省份,具有發展農業的明顯優勢和巨大潛力。改革開放20多年來,湖南農業傳統優勢得到了鞏固,新的優勢正逐步形成和發揮。其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一是主要農產品總量大。如上所述,湖南糧食、牲豬、苧麻、烤煙、茶葉、淡水產品、油料、甘蔗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多年來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湖南豐富的農產品,有一部分銷往港澳和沿海地區,為豐富港澳和沿海地區居民的生活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是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有傳統優勢。湖南的農民聰慧勤勞,善於精耕細作,這也可以說是湖南農業的人力資本優勢。人們常說湖南人會打仗,會讀書,會種田,這話有一定道理。湖南農業能在農產品總量、單位麵積產量以及農產品品種改良、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等方麵在全國有一定位置,與湖南農民會種田這一傳統是分不開的。湖南曆屆省委、省政府都堅持把農業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市、縣、鄉各級有一批懂農業、善管理的好幹部。正是這批人,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充當了政府與農民之間的聯係紐帶,把幾千萬農民緊緊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保證了黨和政府政策法令的貫徹實施,保證了湖南農業的健康發展。
三是湖南農業科技水平比較高,具有一定的科技優勢。農業科技、教育、推廣網絡初具規模。目前全省擁有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教育機構106個,平均每年向社會輸送科技人員5000多人,培訓各類實用技術人員100多萬人次。農技推廣體係基本健全。湖南農業科研碩果累累,僅改革開放20年來,全省取得的各項農業科技成果就達3216項,其中,國家級59項,部、省級1518項。利用這些成果每年開發一些產業,年創效益達30億元。近年來,湖南的農技推廣工作克服各種困難,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農業科研推廣服務領域日益拓展,由傳統技術開始向現代技術轉變,由單項生產技術服務拓展到綜合組裝配套技術服務。1998年,農業科技在湖南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了45%。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農業專家,發揮群體優勢,堅持協作攻關,培育出的雜交水稻,繼“三係”法雜交水稻以後,“兩係”法雜交水稻、雜交棉、雜交高梁、雜交蔬菜等都取得了大的突破。全省每年雜交稻推廣麵積在270萬公頃以上。雜交優勢的開發利用,湖南在全國和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這已成為湖南農業的驕傲。近些年來,湖南為適應市場需求,組織了“超級雜交稻”、雜交優質稻的研製和推廣,使湖南的水稻不僅在數量上保持明顯優勢,而且在質量上也開始形成了優勢。“噸糧田”(畝產1000公斤)組合配套技術,優質農產品開發等一批科技成果的開發應用,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四是湖南農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經濟區位優勢。湖南地處江南中部,北靠長江,南鄰兩廣,毗鄰港澳,具有呼應兩東(廣東和浦東),承接兩地(珠江三角洲和長江經濟帶)幅射的有利地理條件。湖南交通比較發達,公路、鐵路、水運等都比較方便。湖南資源豐富,除是“魚米之鄉”外,還是“有色金屬礦之鄉”、“非金屬礦之鄉”,也是旅遊勝地。這種資源優勢與交通優勢的結合,使湖南農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當然,麵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特別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後,湖南農業發展也受到一些製約,但隻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繼續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麵向市場,加快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通過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促使農業更好地適應市場,走向市場,便可以實現湖南農業由傳統向現代、由封閉向開放型的曆史性轉變,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
湖南工業
湖南以重工業為導向,重點發展冶金、機械、電力、化工等基礎工業,建成了一大批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連續在幾個五年計劃中,發展和加強了輕工、紡織、煤炭、冶金、建材、電子、醫藥等工業,初步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係。
生產快速增長,經濟實力增強
1949年前,湖南一直處於落後的農業省地位,工業僅有簡陋的采礦業和技術落後的手工業。據統計,1949年,全省隻有24家官營和私營廠礦企業及10多萬戶個體手工業,工業總產值僅3.18億元。1949年到1978年,全省已建成全民和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19600多個,工業總產值達142.78億元,比1949年增長47倍。1978年以後,湖南工業的發展進入新的快車道,工業總產值又由142.78億元增至1998年的4237億元。
技術進步加快,裝備水平提高
湖南工業通過幾十年大規模生產建設和技術改造,不僅初步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而且擁有較為先進的技術裝備,為下一步更大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全省加強工業技術改造,適時地淘汰了一批陳舊落後的生產設備,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先進適用的工藝裝備,使企業特別是大中型骨幹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上了一個檔次,大大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現在,湖南23000多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已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650多億元,平均每個工人擁有固定資產達55248元,為1952年的25倍。
結構不斷調整,優勢逐步顯現
1949年至1998年,湖南工業先後經曆了四次大的結構調整。每一次調整,都對生產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始於90年代中期、目前仍在進行之中的第四次結構調整,其作用更加明顯,意義更加重大。這次調整,以發展和壯大大型企業集團、五大支柱產業為重點,全麵調整和優化工業結構,幾年來已取得不少積極成果。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初步培育並形成冶金、機電、建材、石化、食品五大支柱產業和33個大企業集團(優勢企業)。1998年,上述五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合計已占全省工業的63%,其中有色金屬冶金及壓延加工、煙草工業、非金屬礦物製造等行業在全國具有較強的優勢;33個大型企業集團(優勢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25.5億元、利稅102.5億元(不包括遠大空調),分別占全省獨立核算國有工業企業的56.3%和89%。
產品量多質好,市場日益擴大
湖南常年生產的主要工業產品達3000多種,質量一直比較穩定。在50年中的不同時期,湖南先後圍繞先行發展重工業——優先發展輕紡工業——加強電力、煤炭、建材等薄弱環節——優化產品結構、培育名牌產品等,重點開發生產了一大批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產品。許多產品如鋼鐵、煤炭、電力、汽車、化肥、農藥、水泥、玻璃、棉花、化纖、紙、手表、自行車、電冰箱、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或從無到有,起步不凡;或從小到大,產量成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地增長。目前,在列入國家統計的51類(種)重要工業產品中,湖南有近1/4的產品產量在全國具有優勢地位。其中,卷煙、農藥居第2位,鐵合金、水力發電量居第4位,平板玻璃居第5位,原煤、木材、水泥、硫酸、化肥居第`8位,交流電動機、電石、燒堿居第10位。在1979年——1991年國家開展的工業產品質量獎評比中,湖南先後有33種產品獲金獎,155種產品獲銀獎。1994年之後,湖南開始實施名牌產品戰略,全麵貫徹實施GB/T19000——ISO9000國家標準,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培育優質名牌。目前,全省已有100多家大中型骨幹企業通過國家質量體係認證,有184種重要工業產品經嚴格審定後被命名為“湖南名牌”。其中,株洲硬質合金廠生產的鑽石牌硬質合金還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授予的“中國馳名商標”榮譽稱號。由於湖南工業產品品種多、質量好、信譽高,加上銷售渠道廣泛,“湘貨”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覆蓋麵日益擴大。不少傳統產品如10種有色金屬及其製品、煙花爆竹、家用陶瓷器,卷煙、服裝、鞋類、棉機織物、亞麻機織物、家用電器、五金工具等,已成為市場上的暢銷貨,並遠銷到日本、美國、新加坡、韓國、西歐、俄羅斯、澳大利亞、中東等幾十個國家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彙。出口商品結構也有很大改善,初級品出口比重大幅度減少,精加工商品、整機或成套產品出口逐年增多。據統計,1998年全省初級品出口隻有3億美元,而工業製成品出口則多達20多億美元。工業製成品出口占商品的比重已高達87%,與1978年相比,提高了6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