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
布坎南(1919- )
公共選擇學派的創始人與領袖:
簡介:
布坎南是公共選擇學派最有影響,最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是公共選擇學派的創始人與領袖,布坎南被稱為公共選擇之母,著述豐富代表性著作有<同意的計算>,<財政理論與政治經濟學>(1960年),<民主過程中的公共財政>(1976),<自由的限度>(1975),<立契約中的自由>(1978),<征稅的權利>,(1980),以及<自由,市場與國家>(1986)等。處此之外,布坎南還發表了很多有影響的論文,例如他的<俱樂部經濟理論>(1967)就構成公共選擇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地方公共決策中的以足投票理論。
布坎南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喬治.梅森大學教授,1986年因把經濟方法運用於政治過程的研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填補經濟學研究領域空缺所作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60年代是公共選擇學派逐漸成型的階段,這一階段,布坎南等人主張恢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主張在經濟研究上回到古典學派,分析規則和製度對經濟的影響,把政治因素納入經濟分析之中.1962年布坎南與塔洛克發表了<同意的計算>為現代公共選擇理論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1969年與塔洛克在弗吉尼亞工藝學院創建了“公共選擇研究中心”,並出版了<公共選擇>雜誌,促進了公共選擇理論的迅猛發展,同時使公共選擇理論傳播的歐洲和日本。
布坎南對意大利的公共財政學著作推崇備至,曾於1955-----1956年和1959——1960年兩度赴意大利進修。?
布坎南在多種場合分析了公共選擇學科所使用的經濟學方法,並把它歸納為三個方麵: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經濟人行為的理性原則與政治作為交換過程的特點。這三個要素被稱為研究政治問題的公共選擇方法或公共選擇思路。
一、方法論個人主義
布坎南強調,無論是在集體活動還是在私人活動中、在市場過程還是政治過程中,個人都是最終的決策者、選擇者與行動者,而不管產生總體結果的過程與結構有多複雜,
二、經濟人理性原則與利己主義本性
布坎南認為:理性原則並不總是意味著利己主義或一味追求個人主義,但另一方麵,他在理論分析中又實際上把利己主義因素放在主要地位,認為個人即使在公共選擇活動中也主要是追求個人物質利益,隻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場活動中要弱一些,但決不是象傳統理論中認為的那樣,隻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個人利益,不過,布坎南也指出理想行為假設有其局限性,第一,與經濟活動相比,政治活動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從而難以做到行為理性化,甚至連理性行為的定義都難以給出,地二,與經濟活動相比人們在政治活動中對活動的結果承擔的責任要輕的多,因而不大會進行理性的比較計算。
三、政治的交換過程性質
布坎南認為民主政治活動中的個人活動也具有交換的性質,人們在政治活動達成協議、協調衝突、製定規則無不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因而類似市場中的交換,另外,布坎南也特別強調把政治作為一種過程來理解,理解為一個在解決利益衝突時進行交換達成協議的過程。
亞當.斯密(1723~1790)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鼻祖
亞當.斯密生平簡介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國富論》(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早以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全球發行。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奉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鼻祖。
亞當.斯密出生與蘇格蘭的克科第的一個海關官員的家庭,14歲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數學和哲學,17歲時轉入牛津大學。值得一提的是,格拉斯哥是當時蘇格蘭的工業中心,或許亞當.斯密對經濟學的興趣就是在他14歲的時候發生的。他畢業後,於1748年到愛丁堡大學講授修辭學與文學。1751年返回格拉斯哥大學講授邏輯學,次年擔任道德哲學講座。他講的道德哲學包括神學、論理學、法學和政治學四個部分。他的倫理學講義後來經過修訂在1759年作為《道德情操論》出版,為他贏得了聲譽。而他關於法學和政治學的講義包含了貿易、價格、稅收等財政經濟問題,表明他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在格拉斯哥一直居住到1764年,這使他有可能長期實地觀察這個工業中心的經濟生活。他曾積極參與當地的社會活動,尤其是經濟學會的活動,並支持瓦特改進蒸汽機的實驗活動。1764年,他辭退了大學教授的職務,擔任布克萊公爵的私人教師,並陪同公爵到歐洲大陸旅行。在法國巴黎,他認識了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重農學派代表魁奈和杜爾閣等名流,這對他的經濟學說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1767年,他辭去私人教師的職務,返回家鄉克科第埋首於《國富論》的寫作。彈指間,白駒過隙,地球已公轉十周。1776年,凝聚了亞當.斯密十年心血的《國富論》終於問世。此書一出,極受英國資產階級的歡迎與褒譽,因為它為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根據。(注: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後,英國的經濟政策還是以重商主義那一套為主,這實際上是封建殘餘在經濟方麵的表現,違背代表時代發展方向的處於工業革命初期的產業資產階級的自由貿易的要求。)亞當.斯密成了最受歡迎的經濟學家,《國富論》的觀點成了國會議員的常用論據,甚至連當時的英國首相皮特也自稱是斯密的學生。不知不覺間,斯密來到了他一生中最風光得意的時刻。1778年,他出任愛丁堡的海關專員,1787年一度出任格拉斯哥大學的校長,但在經濟理論再也沒有什麼新成就。這究竟是因為他已經來到他所出於的時代所能達到的極限,還是因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滿足於現狀而缺乏進取,就有待後人思考。
無論如何,無可否認的是,《國富論》的確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它概括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形成階段的理論成就,它最早係統地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各個主要學說,它標誌著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
科斯(1910-
新製度經濟學的奠基人:
科斯(1990— )出生於英國威爾斯登,早年就讀於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並分獲商學學士學位(1932年)和理學博士學位(1957年),曾在敦迪經濟學校(1932-1934年)、利物浦大學(1934-1935年)、倫敦經濟學院(1935-1951年)任教,後移居美國,先後任教於布法羅大學(1951-1958年)、弗吉尼亞大學(1958-1964年)和芝加哥大學(1964年至今)。他的主要作品有:《英國廣播:壟斷的研究》(1950年)、《企業的性質》(1937年)、《邊際成本爭論》(1946年)、《社會成本問題》(1960年)、《經濟學的燈塔》(1974年)、《馬歇爾方法論》(1975年),其中《企業的性質》和《社會成本問題》均已成為經典性作品,廣為引用,而且成為他的新製度經濟學的兩塊基石。
1991年,科斯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交易成本經濟學是從協約角度來看待和研究經濟組織的。這種經濟學認為:任何一種能被表達為協約問題的經濟--組織問題,都可能在節約交易成本這個意義上進行深入的探討,另外有些問題,初看起來它們似乎並不具備協約的性質,但仔細考察後可以發現它們具有隱含有協約性質(如卡特爾問題)。因此交易成本經濟學實際可見的和潛在的研究範圍是極其廣泛的。科斯認為市場交易成本包括發現和通知交易者的費用、談判費用、簽訂合同以及保證合同條件的履行而進行必要的檢查的費用等。一般認為交易成本的首要因素是市場的不確定性。由此可以認為,交易成本是市場機製運行的成本,它使資源配置的效率降低。科斯深信隻有看到某些事物的現實,才能對其有所了解。
在他一生的學術活動中他始終反對“課堂經濟學”,主張聯係現實的經濟學。在他的著作中,經常可以看到他對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實例的分析,並借以闡明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有創建性的頭腦,還有必要的基本知識,使他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世界,並在同行產出巨大的影響,我們今天所以能理解經濟體製如何運行,要歸功於科斯。科斯是產權理論的創始人,早在1937年,在以他的本科論文為基礎發表的《公司的性質》一文中,就闡明了該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人們至今仍應為他當時的洞察力深感驚奇。但該書完在以後,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太多關注。沉默了近三十年,產權理論才受到重視。八十年代後隨著自由放任思想潮的高漲,產權理論受到高度評價,科斯也因此獲得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學家諾思和福格爾運用這一理論來重新解釋經濟史,並發展了這一理論,他們共同獲得199年諾貝爾獎。
薩繆爾森(1915-
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綜合的代表人物:
薩繆爾森---生平簡介
薩繆爾森於1915年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加裏(Gary)城。20歲時,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文學學士(B.A.)學位;翌年,又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M.A.)學位;5年後獲得哈佛大學博士(Ph.D.)學位。此外,薩繆爾森還曾獲得多所大學的名譽學位。其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是《經濟理論的運營意義》("The Operatino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獲哈佛大學威爾斯(David A.Wells)獎。
在1947年美國經濟學年會上,保羅·道格拉斯以學會會長的身份把美國第一屆克拉克(John Bates Clak)獎章授予了當時未滿40歲的薩繆爾森,並預言薩繆爾森在經濟學領域將有無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薩繆爾森不負所望,23年後便獲得了世界經濟學的最高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40年起,薩繆爾森還曾擔任美國計量經濟學會會長,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國際經濟學會會長和終身榮譽會長,以及在一係列政府機構和公司任經濟顧問和研究員。
薩繆爾森的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經濟分析的基礎》(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經濟學》(Economics,1948.)、《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獨自撰寫和與多夫曼、索羅等合著的大量文章,這些文章被選編入《保羅.A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