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經濟大事記
中關村大事記
海澱鎮是自古以來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鎮。“海澱”作為地名,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元朝王惲著的《中堂記事》一書。在元朝以前,海澱鎮還是一片自然沼澤地帶,故稱“海澱”,當時還沒有形成很大的居民點。到清代中葉,由於“三山五園”的修建,帶動了海澱鎮的逐步繁華。著名的“中關村”就座落在海澱鎮。
“中關村”作為地名在曆史上的稱謂比較混亂,見於文字和地圖記載的先後有“中宮”、“中關”、“中灣”、“中官”、“鍾關兒”等,建國前是個自然村落,直至1959年中關村派出所成立、1961年中關村街道辦事處成立,“中關村”才正式進入行政建製。在北京大學與附近一所小學(現中關村二小)之間,曾有一處居住著37戶人家的小村莊,這就是座落在北京西北角海澱地區聞名遐邇的中關村的最初發源地。
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激發了中關村的建設。
1980年
10月23日,陳春先在中關村創辦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最早以一種準企業的方式嚐試將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1982年
8月23日,海澱區政府批複區科委、財貿辦公室關於建立"科普一條街"的請示。
1983年中關村第一個民辦科技開發經濟實體——北京華夏新技術研究所成立。
5月,海澱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創辦科海新技術公司。
7月,中科院計算機所科技人員與海澱區聯社聯合成立京海計算機房技術開發公司。
11家科技企業相繼湧現
1984年
5月至11月,四通、信通等企業相繼成立。
1984年中央作出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全國性改革從此大潮湧動,在北京市海澱區的大力支持下,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科技開發公司迅速增長至40餘家,營業額1800多萬元,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骨幹基本形成。
1985年
國家經濟過熱,經商熱有些失控,非科技企業也開始介入從事科技產品的貿易獲取高額收入,中關村熱鬧起來。“倒爺一條街”、“騙子一條街”的稱謂由此流傳於世。
1986年
年初國家開始打擊經濟犯罪和糾正不正之風,全國範圍開展治理整頓。中關村的熱鬧暫時收斂了一些,發展節奏也平緩下來。
7月21日,科技日報頭版報道: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初具雛形。
海澱區政府將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等10家骨幹企業納入區經濟委員會直接領導,並把"兩通""兩海"列為區屬處級集體企業的同等待遇。
1987年
國務院發布雙放政策,進一步放活科研機構,放寬科技人員。科技人員開始流動,中科院成為最主要的源頭。
12月15日,國家科委、科協、中科院、北京市科委、海澱區政府等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決定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展開調查。
1988年
2月15日,根據中央聯合調查組《關於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北京市科委、海澱區委、區政府聯合起草《關於在中關村地區成立北京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向市委市政府的報告》。
3月12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提出"自籌經費、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四自原則"。
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準發布《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開始步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8月5日,"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宣布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
1989年
7月14日,試驗區82家新技術企業500餘項高新技術產品參加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48項產品被評為博覽會金獎。
7月16日,中共海澱區委試驗區工作委員會成立。
進入90年代,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也衝擊著中關村,洋品牌蜂擁而入。
1991年10月21日上地信息產業基地正式奠基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將改革大潮推向新一輪高峰。
1993年新的公司熱在中關村也達到高峰,至年底注冊公司總數已達3769家。
1994年2月聯想在香港上市,發行股票18225萬股,籌資2.2億港元;1995年12月,方正在香港上市,籌資3.2億港元。
1995年中關村的企業數量趨於穩定,保持在4500家左右,每年達10%左右的死亡率,也有10%的新生率。
1996年中關村又率先提出“二次創業”的戰略口號。
1997年海外風險投資開始探索著注入中關村。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正式作出了關於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複》,要求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把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
中海電子城正式開業
1999年7月矽穀電腦城正式開業
1999年9月太平洋電子城正式開業
1999年12月18日海龍大廈正式開業
2000年
4月30日,《北京鼓勵留學人員來京創業的若幹規定》出台,這則被科技界普遍看好的政策,既在稅收方麵給予優惠,同時簡化辦事手續,甚至連戶口及子女就學等細節問題都考慮到了。
6月,占地麵積51.44公頃中關村西區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7月,中關村駐矽穀聯絡處正式掛牌成立了。這是中國科技園區第一個駐外機構。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又一重點項目——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開始啟動。
2000年9月“八九十年代”中關村標誌性的建築-聯想科技商城大樓拆遷
2001年底為了中關村西區建設的需要,商說電子城拆遷
2003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立15周年
2003年6月12日賽博數碼廣場搬出中關村
2003年7月鼎好電子城正式開業
2003年10月中關村西區-中關村廣場正式開放
2004年,聯想重組裁員
中國股市大事記
十年市場大事記
1994年7月30日,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1、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2、嚴格控製上市公司配股規模;3、采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範圍。這就是著名的“三大政策”。
1995年2月23日,“3·27國債期貨事件”爆發,5月17日國債期貨市場關閉,5月18日股市井噴,5月19日“3·27”事件始作俑者管金生被捕。
1996年12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股市應聲下跌,隨後出現巨幅震蕩。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7月2日泰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長達兩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全麵爆發。
1999年5月9日發生美軍“誤炸”事件,上證股指跳空下行逼近千點,十天後5·19行情啟動;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範發展》,5·19行情進入高潮;7月1日《證券法》實施,指數衝高回落。
1999年9月9日證監會發文允許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控股企業、上市公司進入二級市場進行流通股票投資;12月29日上證股指探底1341點,次年牛市行情再度啟動。
2000年11月2日,吳敬璉針對10月“基金黑幕”事件發表文章《證券市場不能黑》,引發“股市大辯論”;2001年02月09日新華社發布通稿《風物長宜放眼量》;2001年2月20日中國證監會決定B股市場向境內開放,隨後股市開始運行牛市最後一個上行的衰竭浪。
2001年06月14日,國有股減持籌建社保資金辦法出台,采用存量發行方式,原則上采用市場定價方式,隨後牛市結束,股指見頂回落。
2001年10月22日,暫停國有股減持,股指企穩反彈。
2001年12月4日,退市製度正式推出,短線反彈結束。
2002年1月30日,中國證監會在北京召開市場分析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保持證券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上證股指脫離1339點開始啟動。
2002年6月23日,停止國有股減持,引發6·24井噴,股指隨後見頂回落。
2003年1月6日,上證股指探底1311點,上市以來飽受爭議的超級大盤股中國聯通、招商銀行、中國石化同時在曆史最低價啟動,股市波段行情開始啟動。這也預示著“機構博弈”的時代開始到來。
2003年4月,“非典”流行,行情回落。
2003年11月13日,上證股指探底1307點;11月18長江電力上市,隨即連續上攻,兩市基金重倉大盤股聯袂出擊,波段行情再度啟動。
2004年2月2日,《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幹意見》(國九條)出台,股指越過2003年高點1650點繼續上行。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業板塊正式登場、首批八隻股票上市,這是落實“國九條”的首項具體措施。
中國股市十年大事記
1991年5月21日,上交所統一實行自由競價交易,滬市股價全部放開。
1992年5月21日,當天取消部分個股漲跌價格限製,上證綜指當日從617點上漲到最高點1266點,有的個股單日漲幅甚至達到500%。隨後5個月,上證綜指大跌到386點,部分投資者損失慘重。
1993年8月17日,部分地區滬市行情傳輸中斷一個多小時,而未中斷地區照常營業,引起軒然大波。
1994年7月,政府推出三大救市措施,一個半月,上證綜指上漲了223%,成為我國證券史上股指上漲速度最快的一次。
1995年5月,受暫停國債交易消息刺激,滬市單日股指漲幅達30.99%。
1996年12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股市出現過度投機,要求進一步規範。上證綜指自12月11日算起曆時13天,跌幅達31%,單日跌停個股比比皆是。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去世,第二天兩市低開被拉起,後曆時3個月,指數上漲了74%。
1998年4月,滬深交易所決定對“財務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實施股票交易特別處理。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開始正式實施。
2000年,中國股市上市公司超過1000家,總市值4.6萬億元,約占GDP的50%。
50多年中國信息產業風雲
1956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提議、主持、製定我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選定了“計算機、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作為“發展規劃”的四項緊急措施,並製定了計算機科研、生產、教育發展計劃。我國計算機事業由此起步。
1956年8月25日我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任主任。這就是我國計算技術研究機構的搖籃。
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數字計算機103機誕生。該機字長32位、每秒運算30次,采用磁鼓內部存儲器,容量為1K字。
1958年我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331型軍用數字計算機由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研製成功。
1959年9月我國第一台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4機研製成功。該機運算速度為每秒1萬次,該機字長39位,采用磁芯存儲器,容量為2K~4K,並配備了磁鼓外部存儲器、光電紙帶輸入機和1/2寸磁帶機。
60年代
1964年我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119型大型數字計算機在中科院計算所誕生,其運算速度每秒5萬次,字長44位,內存容量4K字。在該機上完成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研製的計算任務。
1965年6月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晶體管大型計算機109乙機在中科院計算所誕生,字長32位,運算速度每秒10萬次,內存容量為雙體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109丙機交付用戶使用。該機為用戶服役15年,有效算題時間10萬小時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戶譽為“功勳機”。
70年代
1972年華北計算所等十幾個單位聯合研製出容量為7.4兆字節的磁盤機。這是我國研製的能實際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設備。
1974年8月DJS130小型多功能計算機分別在北京、天津通過鑒定,我國DJS100係列機由此誕生。該機字長16位,內存容量32K字,運算速度每秒50萬次,軟件與美國DG公司的NOVA係列兼容。該產品在十多家工廠投產,至1989年底共生產了1000台。
1974年10月國家計委批準了由國防科委、中國科學院、四機部聯合提出的“關於研製漢字信息處理係統工程”(748工程)的建議。工程分為:鍵盤輸入、中央處理及編輯、校正裝置、精密型文字發生器和輸出照排裝置、通用型快速輸出印字裝置遠距離傳輸設備、編輯及資料管理等軟件係統、印刷製版成形等,共7個部分。748工程為漢字進入信息時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7年4月23日清華大學、四機部六所、安慶無線電廠聯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微型機DJS050。
1978年電子部六所研製出以Intel8080為CPU,配有工業過程控製I/O部件的DJS-054微型控製機,這是我國第一台板級係列工控機。
80年代
1980年6月計算機總局頒發《軟件產品實行登記和計價收費的暫行辦法》,我國軟件產業的行業規範由此誕生。
1980年10月經中宣部、國家科委、四機部批準,中國第一份計算機專業報紙——《計算機世界》報創刊。由此帶起了IT媒體這個新興產業。
1981年3月《信息處理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GBZ312-80國家標準正式頒發。這是第一個漢字信息技術標準。
1981年7月由北京大學負責總體設計的漢字激光照排係統原理樣機通過鑒定。該係統在激光輸出精度和軟件的某些功能方麵,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1982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出達到同類產品國際水平的每英寸800/1600位記錄密度的磁帶機,並由產業部門定型(ZDC207)生產。
1982年8月燕山計算機應用研究中心和華北終端設備公司研製的ZD-2000漢字智能終端通過鑒定並投產。
1982年10月國務院成立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萬裏任組長,方毅、呂東、張震寰任副組長。
1983年8月“五筆字型”漢字編碼方案通過鑒定。該輸入法後來成為專業錄入人員使用最多的輸入法。
1983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GF20/11A漢字微機係統通過鑒定,這是我國第一台在操作係統核心部分進行改造的漢字係統,並配置了漢化的關係數據庫。
1983年11月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千萬次大型向量計算機757機,字長64位,內存容量52萬字,運算速度1000萬次。
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運算速度每秒1億次。銀河機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計算機科研水平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1983年12月電子部六所開發的我國第一台PC機——長城100DJS-0520微機(與IBMPC機兼容)通過部級鑒定。
1983年電子部六所開發成功微機漢字軟件CCDOS,這是我國第一套與IBMPC-DOS兼容的漢字磁盤操作係統。
1984年國務院成立電子工業振興領導小組,國務院副總理李鵬任組長。
1984年鄧小平同誌在上海參觀微電子技術及其應用展時說:“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全國出現微機熱。
1985年6月第一台具有字符發生器的漢字顯示能力、具備完整中文信息處理能力的國產微機——長城0520CH開發成功。由此我國微機產業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
1985年中科院自動化所研製出國內第一套聯機手寫漢字識別係統,即漢王聯機手寫漢字識別係統。
1986年3月在鄧小平同誌關懷下,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即“863”計劃啟動。
1987年中科院高能所通過低速的X.25專線第一次實現了國際遠程聯網。
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了中國第一封E-mail郵件,由此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1987年11月中國電信在廣州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模擬移動電話網,正式開辦移動電話業務。
1987年我國破獲第一起計算機犯罪大案。某銀行係統管理員利用所掌管的計算機,截留貪汙國家應收貸款利息11萬餘元。
1988年電子工業部六所、清華大學、南方信息公司聯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套國產以太局域網係統。
1988年9月8日中國軟件技術公司推出第一個商品化的英漢全文機器翻譯係統——譯星1.0版,它裝有10萬個英語詞彙。
1988年計算機病毒開始傳入我國。據《計算機世界》報道,在我國統計係統內部,多台IBMPC及其兼容機的MS-DOS係統通過軟盤感染上了“小球病毒”。
1988年電子部六所等單位聯合研製出我國第一個工作站係列——華勝3000係列。
1988年希望公司發布超級組合式中文平台UCDOS。此後,該軟件一度成為我國DOS平台市場份額最大的中文操作係統。
1989年5月清華大學電子係推出我國最早的印刷文本識別係統產品——清華OCR試用版,該產品後來成為市場份額最大的多體印刷漢字識別係統。
1989年7月金山公司的WPS軟件問世,它填補了我國計算機字處理軟件的空白,並得到了極其廣泛的應用。
1989年我國第一個大學校園計算機網在清華大學建成。該網采用清華大學自主研製的X.25分組交換機和分組拆裝機PAD,並開通了Internet電子郵件通信。
90年代
1990年北京用友電子財務技術公司的UFO通用財務報表管理係統問世。這個被專家稱譽為“中國第一表”的係統,改變了我國報表數據處理軟件主要依靠國外產品的局麵。
1991年6月4日我國正式發布實施《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
1991年12月中國郵電工業總工司與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合作開發的HJD-04程控交換機通過國家鑒定。這是我國自主開發的第一個數字程控交換機機型。
1991年上海長途電信局首次開通電子郵件業務。
1992年1月17日中美就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簽署諒解備忘錄,3月17日生效。我國開始遵照國際公約對計算機軟件進行保護。
1992年4月27日機電部頒發《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辦法》,我國正式開始受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
1992年11月19日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的國內第一台通用十億次並行巨型機銀河-II通過國家鑒定。
1992年4月北京新天地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率先推出了基於Windows3.0的外掛式中文平台中文之星1.0版。中文之星一度成為應用人數最多的Windows微機環境下的中文平台。
1993年7月2日由電子部牽頭,在全國組織實施涉及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金橋(國家公用數據信息通信網工程)、金卡(銀行信用卡支付係統工程)、金關(國家對外貿易經濟信息網工程)等“三金工程”。
1993年5月我國發布ISO/IEC10646-1國際編碼標準。該編碼標準涵蓋了各種主要語文的字符,包括繁體及簡體的中文字。該標準使世界各地不同的電腦係統之間能更準確地儲存、處理、傳遞及顯示各種語文的電子文檔。
1993年10月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研製出我國第一套用微處理器構成的全對稱多處理機係統——曙光一號。
1994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安全保護條例》。
1994年4月20日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NCFC)完成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IP連接,從此,中國正式被國際上承認是接入Internet的國家。
1994年5月15日在法國的許榕生與在美國的樊崗和在北京的安德海通過Internet共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網站。
1994年7月19日電子部、鐵道部、電力部共同組建成立了中國聯合通信公司,首次將競爭機製引入我國電信市場。
1994年10月22日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NET開通。
1994年10月由國家計委投資、國家教委主持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開始啟動。
1995年5月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研製出曙光1000。這是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套大規模並行機係統,峰值速度達每秒25億次,實際運算速度超過10億次浮點運算,內存容量為1024兆字節。
1995年8月8日建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上的水木清華BBS正式開通,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個Internet上的BBS。
1995年10月我國第一張從芯片設計、生產到卡片製作全部國產化的IC卡——中華IC卡通過原電子工業部和國家教委的鑒定。
1996年1月23日國務院成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任組長,胡啟立同誌任常務副組長。
1996年1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全國範圍的公用計算機互聯網絡開始提供服務。
1996年1月巨龍公司自主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綜合業務數字網交換機HJD04-ISDN。
1996年2月11日國務院第195號令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
1996年11月27日以上海華虹微電子有限公司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專項工程建設項目的動工興建為標誌,國家909工程啟動。
1997年3月聯想集團以10%的市場占有率首次成為中國PC市場第一。
1997年4月18日至21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24字指導方針,即“統籌規劃,國家主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1997年5月我國研製的6000米光攬水下機器人在由大洋礦產資源開發協會組織的深海調查中,圓滿完成了各項調查任務。
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發布了由國務院批準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
1998年我國在移動通信設備的開發製造方麵實現了群體突破,巨龍、大唐、中興、華為、東興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通信設備製造企業迅速成長起來。
1998年8月“金貿”工程正式啟動。電子商務成為熱點。
1998年8月26日信息產業部召開會議,對各行業解決2000年問題進行了統一部署。
1999年1月中國電信和國家經貿委聯合40多家部委(辦、局)共同發動的“政府上網工程”正式啟動。
1999年3月中科院軟件研製中心(又名北京凱思集團)推出“女媧計劃”,其中的嵌入式操作係統Hopen可廣泛用於機頂盒、袖珍電腦、掌上電腦、PDA、DVD、Internet接入設備等。
1999年4月信息產業部批準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吉通公司在部分城市開展IP電話試驗。
1999年11月2日中軟總公司發布了第一個64位國產操作係統COSIX64產品。
1999年12月北京大學研製的支持微處理器設計的軟硬件協調設計環境JBCODES和JBCORE16位微處理器通過鑒定。該項成果對我國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處理器事業有重要意義。
1999年聯想公司在亞太地區(除日本外)PC機銷售居第一。
21世紀
2000年1月28日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863項目曙光2000-II超級服務器通過鑒定,其峰值速度達到1100億次,機群操作係統等技術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2000年5月大唐公司提出的TD-SCDMA獲得國際電信聯盟的批準,成為第一個由中國提出的3G移動通信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