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上進的學工教育

與日本學校的“吃苦教育”異曲同工的是,作為一種傳統的暑假活動,學工正在美國中學生中回潮。美國的學校非常鼓勵學生到車間去,有的學校給他們布置的暑假作業就是寫學工報告,下麵是一個美國中學生在畢業前最後一個暑假參加學工活動的感想:

“上班第一天——是在一家油漆廠,廠主的兒子們親熱地向我打招呼,並指給我看一些懸在頭頂上的巨缸,它們被高大的鐵索和鐵鉤固定在高處,過了一會兒,車間主任叫我,康諾恩,我還缺少一副天鉤,你能到隔壁那個部取些來嗎?”

“然而,那兒沒有天鉤。我又被指點到綜合部去,可綜合部也沒有天鉤……我急得團團轉,問遍了廠子裏的每一個部門。”

“當我兩手空空狼狽歸來時,同伴們不約而同哈哈大笑,並告訴我,事實上根本就沒有‘天鉤’這麼一種東西。這家廠的工人兄弟總是用‘天鉤程序’來結識新雇員,學會接受善意的惡作劇,是我上的第一課。

“新雇員開始必須塗抹和粉刷廠房的外牆以練習技巧。有一天,在火熱的太陽下連續工作幾小時後,我雙手酸軟回到家中,我忽然意識到;一個男人最好的朋友是他的手指頭。其實,看著廠裏工人們每天劇烈地運動著他們的身體,我漸漸學會了如何去尊重一個正直而誠實的勞動者——不管他是男人還是女人。

“那天當我刷完我的第一麵牆時,幾乎所有在近處幹活的工人都跑到門外對我鼓掌。這天的記憶我一直深藏在腦海裏。我由此悟到了由誠實勞動所結的果實是你所有開心果中最甜蜜的一種。

“在有些特別的日子,譬如運貨的棚車到達那天,就會有6個工人被選派去卸下那些50磅重的裝著油漆配料的座袋。我們從早上開始幹,幹完了便可以回家。如果每個人都齊心協力配合默契,那麼下午往往就能閑著。這真是一種偉大的管理手段,我從中學到了:通過團隊協作把一項艱難的任務化作一種積極的操練是完全可能的。

“在這個夏天,我獲得了許多新技巧和新的價值觀,但有件事還是要特別提一提:我記得我曾抗議他們把一張有關選舉的大傳單貼在我們的車上,廠長們聽後立即表示他們一定把傳單揭走。尊重勞動者。哪怕是一個打零工的小夥計,正是好的和公平的管理的基本特征。”

培養自立能力的少年野營所

在朝鮮,少年野營所成了學校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特殊“學校”。每年4月到10月舉辦12期野營,每期300名學生,小學生每期野營一周,中學生則為12天,優秀班級、優秀學生優先入營。請看一天的野營安排:早6點起床跑步;早飯後分批踢球、做健美操、登山、劃船或野外寫生……午飯後小睡2小時,接著上文化課;晚飯後,或做遊戲、或表演節目、或寫野營日記……晚9點熄燈睡覺,一周活動不重樣。野營期間要組織野炊,學生自己動手檢柴燒、備食料,鍛煉自立能力。無論刮風下雨,在泥濘的場地上摸爬滾打……

鍛煉孩子意誌力的“鯨魚學校”

法國有所鯨魚學校,更是一所鍛煉學生意誌力的別具一格的學校。他們乘上兩艘分別為10米及12米長的帆船,便開始了他們的學校生活。在一年內,他們要兩次橫渡大西洋,足跡踏遍三個群島。除了船上航行之外,他們的課程還有潛到水中,與魚群遊戲,與珊瑚為鄰,與鯨魚為友。這些鯨魚長約15~20米,重達40噸左右,是這些學生的真正老師,為了進一步認識這些鯨魚,熟悉他們的習性,甚至敢於去用手接觸它們。這些學生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書藉,其中有科學知識的,亦有小說。他們不畏大風大浪,有時還得忍受饑餓。他們實習駕駛,捕魚,練習外語,做家常便飯式三餐。在船上,大家一律平等,又全都身負重任。在這所沒有黑板的學校裏,大家的知識都得到增長。當這些孩子遠航歸來後,他們的思想更開放,生活經驗更豐富了。他們入校前都有一些共同的毛病:不守紀律、厭學。這所每月1500法朗學費的鯨魚學校隻有兩位老師,其實他們的作用隻是分配任務和提出建議而已,真正要懲罰學生的老師是那些鯨魚!這些學生每天有一定學習時間,要讀書,要討論,寫日記,學習駕船,值夜班、做廚房工作。船靠岸後,他們還要登陸去采購食品,特別是蔬菜,這樣他們還得與當地的老百姓打交道,熟悉各地的風土人情。

經過一年的海上生活,孩子們比以前成熟了。一位孩子的母親這樣稱讚道:“現在這小家夥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更老成了。可是,一年前他在課堂裏是多麼調皮和差勁啊!但現在,他獲得了極大進步,英文和西班牙文成績都大有長進。現在是他給我提建議,該讀些什麼書。”

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在富裕起來之後,對孩子百倍溺愛,使他們成了養尊處優的“小皇帝”。另一方麵,近年來,我國也發生了多起震動全國的家庭悲劇;母親毆打親生兒子致死;父親吊死親生兒子;兒子為一點小事殺死親生父母……觸目驚心的事件,大都起源於畸型之愛。

老話說:“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縱觀古今,橫覽中外,多少名人誌士的成長經曆,凡是少小時期勤勉立誌者,總會孕育出不畏艱難的拚搏精神;又有多少平庸之輩,終因少年時期受寵安逸,而成為嬌弱怠墮者。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勤勉出人才,侍寵出俗子。我們不妨把對孩子的愛“藏”起一半來,讓他們學著吃點苦,從而提高他們的人生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精神。

激勵孩子鍛煉堅強意誌

1.堅強意誌是事業成功的基石

意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是人為實現某種目的,在行動中自覺克服內心矛盾和外部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孩子看見鄰居家的孩子會騎車了,就會想,我為什麼不能!於是,在征求爸爸媽媽的同意後,孩子練車了。盡管摔了幾次跤,小腿也磕破了,但孩子要學會騎車的決心仍然很大。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經常學車,一天比一天進步。終於有一天,孩子騎著車很高興地對媽媽說:“我也會騎車了!”孩子這種在大人的激勵下,苦練騎車的行為,使他的意誌在小小的年紀便得到了體現。

鼓勵孩子意誌的自覺性

當一個孩子希望獲得幼兒園老師的表揚時,他是很聽話、很自覺的。早上,媽媽要幫他穿衣服,他會說,讓我自己穿,手絹髒了,會說,我要自己洗,吃飯時,飯粒掉在桌子上,他會撿起來吃掉,因為老師說過,愛惜糧食才是好孩子。家長會驚異地感到,孩子變了。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目的很明確,知道隻有愛勞動、愛清潔、不依賴父母過多的幫忙的孩子,老師才喜歡,才能戴上大紅花。他不用家長和老師督促,就能較好地按老師的各項要求去做。他能為了一定的目的(盡管這個目的在大人看來有些可笑)努力去做,去約束自己。作為家長,要鼓勵和表揚孩子的這種自覺性。這是很可貴的自覺性,盡管這種自覺性在幼兒身上是幼稚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會逐漸成熟。自覺性是意誌的基本品質之一。

著名作家郭沫若小時候很頑皮,有一次他和幾個小夥伴偷偷鑽過私塾後院籬笆牆,把壓彎了樹枝上的桃子吃個精光。先生發現後很生氣,想狠狠懲罰這群孩子。於是,他想了個主意,要孩子們對對聯,誰能對出對聯就可以免罰。先生出的上聯是:

“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

郭沫若的小夥伴們被難住了,不知如何對好。郭沫若十分冷靜,略略思索,接口應道:

“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妙!妙!”先生連聲叫好,不僅沒有懲罰孩子們,還誇獎郭沫若人小誌大。

是的,“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孩子們應該有這樣的偉大誌向。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在回答教員問題時就立下壯誌:

“為了中華之崛起。”

孩子從小有了誌向,就會為實現誌向而努力上進,充滿強烈的求知欲和上進心,父母對此要及時發現,予以鼓勵。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隨著孩子身心發育的過程,他們在模仿效法成人的同時,自尊心也隨之萌發。正像“小荷才露尖尖角”那樣,在生活、學習和活動中,漸漸顯現出樸素的自尊。家長們要善於覺察孩子的自尊,有意尊重孩子的自尊,使從小具備了的自尊心,成為日後走上成功之路的重要心理支柱。

俄羅斯著名作家霍姆林斯基所寫的一篇短文很耐人尋味。

突然雷聲大作,飄下幾滴雨點,接著大雨如注。

托利亞把自己的雨衣給了媽媽,雖然她並不怕淋雨;而媽媽卻又把雨衣給了薩沙,雖然她也並不怕淋雨。

薩沙問道:

“媽媽,托利亞把自己的雨衣給了您,您又把雨衣給我穿上,你們幹嗎這樣做呢?”

“每個人都應該保護更弱小的人。”媽媽回答說。

“那麼,我幹嗎又保護不了任何人呢?”薩沙問道,“就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人嗎?”

“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媽媽笑著回答說。

薩沙朝薔薇叢走去,他掀起雨衣的下部,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滂沱大雨已衝掉了兩片薔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自衛能力。

“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薩沙自豪地說。

“是呀,現在你是強者,是勇敢的人啦!”媽媽這樣回答他。

四五歲的孩子雖說剛剛懂事,且比較弱小,但就像文章中的薩沙那樣,卻都不願承認自己是最弱小的人。這就是孩子的自尊和自強。

而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父母不了解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意識。他們過分地照顧和弱愛自己的孩子,這也包辦,那也替代,其實,這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是對孩子自尊心的一種傷害。這些父母隻是把孩子視做自身的一個部分,而沒有把孩子看作人格上完全獨立的一個另外的人。更有甚者,在家庭生活中,由於成人對孩子無耐心,嫌麻煩,常有些不理智的語言:

孩子呀呀學唱,母親不耐煩地說:“啊呀,你不要再唱了,吵死人啦!”

孩子學畫熊貓,母親毫不愛惜地說出:“這像熊貓嗎?畫成狗啦!”孩子拿回95分的考試卷叫家長看,粗魯的爸爸說出:“才95分,沒考100分還有臉叫我看嗎?”

父子對弈跳棋,不明智的爸爸說孩子:“你又輸了,還是不如我。”

孩子主動幫媽媽洗碗、刷鍋,媽媽媽毫無心意地嘮叨:“不能幹不要強幹,別給我幫倒忙啦!”

……

諸如此類的言語,在成人方麵可能毫無意識,而在孩子一方,卻造成一種心靈的創傷,輕則削弱了他的自尊和自信,重則將鑄成孩子無心上進的自餒和自卑心理,恰恰背離了當父母的望子成才的心願。

樹得雨水而壯,花得施肥而旺。潛心洞察孩子的心理,才能精心培養出孩子自強自立的品格。

培養孩子的不服輸精神

說起不服輸精神,人們自然而然地會聯想起中國女排和數學家陳景潤。在上海,高位截癱工人連俊,用對弈從不給孩子讓棋的作法,激勵孩子的不服輸精神,使之成為身心健全的好學生。

連俊是個高位截癱病人,拿的是近300元病假工資,妻子楊月琴所在工廠的經濟效益也不好。多年來因家庭經濟不寬裕,所以孩子也一直沒有玩具。從小到大唯一的玩具是孩子7歲時姑父花6元錢給他買了一支衝鋒槍。不過棋卻很多,什麼樣的棋子隻要你報得出名稱家裏都有。

連俊因為自己寸步難行,天天坐在家裏,所以就常常和孩子對弈。下棋時連俊既不給孩子讓棋,也不準他悔棋。有時孩子連著輸棋,哇哇大哭,他也不讓。

連俊不是心理學家,但他的教育方法卻富有啟迪意義。因為依照鐵定規則決定勝負的遊戲,不僅是快樂的娛樂方法,也是管教孩子學習人生的有效手段。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家裏,父母親可以讓你,但在社會上,別人不一定讓你。困難更不會讓你。再說人的一生,無法重來的事情也實在很多。

所以,下棋時不讓棋、不準悔棋的做法,可以培養孩子不服輸的意誌和遇事更加深思熟慮的習慣。雖然是遊戲,卻也在學習人生。也正是這個物質貧乏的家庭,由於管教孩子的方法得當,就培養出一個身心兩健的孩子——17歲的連晏傑,從小品學兼優。小學5個年級10個學期,其中9個學期的學習成績名列全班第一;目前已獲得上海市十佳禮儀少年、上海市“金愛心”學生、1995年“天原”杯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第一名等多種獎勵和稱號。

連晏傑說,雖然他現在下棋時早已能戰勝父親,但他最大的人生收獲就是父親教會他“不服輸”的精神,所以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都不怕,都願意去克服。

摒棄憐憫,對孩子不要過度保護

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削弱孩子的勇氣,剝奪他們生活的樂趣。

5歲的麗麗,在離家兩條街的小公園裏玩,她媽媽坐在一旁看著她。麗麗瘦瘦的,高高的,非常的安靜。她慢慢地把沙子從一隻手上倒在另一隻手上,忽然麗麗說:“我可以不可以坐秋千呢?”“如果你喜歡”媽媽回答,“讓我拉著你的手,這樣你不會被傷著。”麗麗站起來,拉著媽媽的手,媽媽又說:“我們要非常的小心,從後麵繞過去,這樣我們不會被別的秋千碰傷。”媽媽一邊說一邊拉著她,走向秋千,麗麗坐在秋千上,媽媽說:“要不要我來推你?”麗麗說:“能不能讓我自己來?”“不行,那樣你會掉下來的。還是我來推你的好,你現在坐好了,抓緊。”麗麗非常安靜地坐著,牢牢地抓著秋千,媽媽推著她,很快麗麗覺得厭倦了,就從椅子上滑了下來,“小心!親愛的。”媽媽一邊說一邊很快地拉住了她的手,“我真耽心你被蕩來蕩去的秋千打倒。”媽媽領著她走過了單杠,麗麗站在那裏,看著其它的小孩在上麵蕩來蕩去,她轉過身又看見有些小孩在單杠上翻騰,翻轉過來,然後又倒掛在單杠上,“讓我試試,媽媽。”“不,麗麗,那樣太危險了,還是去坐滑梯吧。慢慢走上去,小心不要摔著,我要在底下接著你。”麗麗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滑梯。她坐下,慢慢地往前蹭一蹭,坐到了滑梯邊上,兩隻手緊緊抓住滑梯的扶手,“等一等!等其它的孩子滑完了,要不他們會撞到你的。好了,你現在可以滑下來了。”滑了幾次滑梯,麗麗說:“我想回家了,我累了。”她拉著媽媽的手慢慢地回家去。可以說,整個過程中,麗麗既沒有哭,也沒有鬧,一直很乖;可是,她就是玩得不開心,也笑不出來,讓媽媽管得真是索然無味!

在爬一個小坡時,冬冬顯得膽子很小,他一步一回頭,不停地看著爸爸,很想讓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鍛煉他一下,並不看他,隻是不停地向上爬著。因為爸爸知道,雖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冬冬是可以爬上去的,這是鍛煉孩子膽量與技巧一個絕好機會。可媽媽卻非常擔心,她怕冬冬摔下來,又怕磨破他細嫩的小手。母親一會兒看看孩子,一會兒擔心地囑咐他一聲,一會兒又喊前麵的爸爸慢些,冬冬最終膽怯了,不肯再往上爬,後來還是由父親抱了上去,沒有達到試試爬高的願望,想要認識自己的機會也被媽媽善意地破壞了。

孩子有時很反感父母總是像放風箏那樣用繩子牽著他們,他們期望父母不要總是過分細膩地表現出來那種關心,這樣在別的小朋友麵前他們會覺得很沒有麵子。甚至看到別的孩子放心大膽地玩,而自己總是被媽媽陪著會很厭煩,認為是媽媽多事,對他不公平。媽媽對他越不放心,孩子越氣惱,他的內心不能感到平衡,有時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孩子越是不願媽媽在身邊,媽媽越不放心,越是要照顧他、指導他,孩子一生氣,說:“一點也不好玩,我不玩了”。媽媽卻楞在那裏不知是怎麼回事。

鍛煉孩子的勇氣,常常對父母自身的勇氣是一個考驗。如果父母自身對困難、對帶有一些危險的活動就害怕,很容易想象這樣的父母會帶出什麼樣的孩子。有時父母僅僅出於為孩子的安危擔憂,為防止萬一而犧牲孩子鍛煉的機會,這樣做事其實不免有些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感情不受萬一可能發生的危險的傷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來的打擊。孰不知孩子們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過多地做了,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勇氣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生活的快樂。

鼓勵孩子正確麵對傷病

區別同情和憐憫並不難。同情是表示理解別人的心情,理解別人的痛苦,理解形勢的艱難;而憐憫卻是一種微妙的、以恩人自居的態度,讓人感到可憐,感到格外痛苦,需要從客觀上得到補償。對一個有自尊、有自信的人,隻有不諳世故的人才會冒然向他表示憐憫,因為這樣等於讓他認為人們懷疑他有承受災難的能力,實際上是對他的不尊重。對待孩子,尤其不應當在他們遭遇不幸時不給以鼓勵,隻表示憐憫。

17歲的馬大軍參加學校之間足球賽時扭傷了腳,不能參加決賽了。他是學校足球隊的主力,因此他對這場球賽寄予很高希望。馬大軍坐在看台上看決賽,看著別人在場上奔跑,他的心快碎了。媽媽替他著急,拍著他的肩膀連連地說:“親愛的,我知道你感覺不太好,我為你難過。我真希望你的腳會馬上痊愈。真是太不湊巧,不公平,真是太不公平了。”媽媽的眼淚幾乎流出來了,她太為兒子感到難過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疾病和傷害,然而,他們對這類事情的態度卻在父母的影響下早就形成了。當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如果大人對他們表示憐憫,認為他們真是可憐,孩子就更加為自己感到難過,這無疑會加深孩子對自己遭遇的不幸的感覺。他們會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受到安慰和補償,生活欠了他們一筆債,父母或其它的人應當來償還。他們不是麵對困境,想辦法克服,而是坐以待斃,或向他人轉嫁自己的苦惱。最糟糕的是這種挫折在情緒上的反應會不成比例地加大,一個小小的挫折,孩子感受起來就像他的整個生活都被破壞損傷了一樣。媽媽對馬大軍表示的憐憫,事實上是對兒子顯示了不尊重。她認為兒子太軟弱無力,沒有能力與耐力,不能改變現實。她沒有想到孩子經受的任何一次受挫的事件都是對孩子的承受力進行培養的絕好機會。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疾病與事故,將影響孩子一生對待挫折與傷痛的態度。

一次車禍使薩拉失去了一條腿。她今年剛11歲。薩拉在醫院理療科學習了很長時間怎樣照顧自己,怎樣借助於拐杖行走。因此回家之後,她就用拐杖幫助自己行走。醫生還特意囑咐讓,媽媽鼓勵薩拉自己照顧自己,不要為她做過多的事。而媽媽卻為女兒而傷心,她總想替女兒幹點事情以此從感情上彌補對女兒照料的不足。她把能替幹的事全替女兒幹了。幫她換衣服、洗澡、洗衣服,把飯送到房間裏,有時還幫她梳頭。媽媽幹得越多,薩拉就幹得越少。薩拉幹的越少,就越對自己沒有信心。她慢慢地隻呆在自己房間裏,什麼都無心幹。就這樣薩拉從一個總是笑嘻嘻、勇氣十足、自己幫助自己的孩子,變成了常常發脾氣、唉聲歎氣、無能為力的孩子。媽媽的憐憫使她認定自己是最可憐的人,可憐到自己不想做任何改變。

憐憫對孩子是有害的,即使這種憐憫是無可非議的,可以理解的。孩子對大人的態度很敏感,很重視,如果大人對孩子憐憫,他們就認為自己更應憐憫自己。如果他們為自己難過,他們的不幸就更加嚴重。他們不是麵對困境,想辦法補救,而是依賴別人的憐憫,等著別人來安慰他。似乎隻有當父母或其他人圍著自已團團轉時,才能填補自己因內心恐懼、自憐而引起的空虛。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失去越來越多的勇氣和解脫困境的意願。

孩子們的生活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做父母的都固然希望他們能幸福健康地生活,但若一旦身體上的缺陷無法彌補;他們卻有一個強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戰勝困難的毅力與決心,不自憐自惜,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後,會比在父母憐憫、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要有能力和幸福得多,父母對他們的愛的意義也表現得要深遠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