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激起孩子心中的火焰(1 / 3)

激勵∶激起孩子心中的火焰

讓激勵促進孩子的進步

1.孩子需要激勵,猶如種子需要陽光

激勵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劑

心理學家認為,讚美猶如孩子的營養劑。隻要雙親對孩子充滿信心,並且嘴邊經常掛著一些由衷的讚美之詞,便可使喪失信心的孩子恢複自信;學壞了的兒童懸崖勒馬;表現不錯的小家夥,更加積極上進。

不久前,美國新喬治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亨利·格達德作過一個有趣的測試,他設計了一種測量疲勞程度的能量測定儀。當他對疲倦的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時,能量測定儀上的指數急速上升;相反,當斥責孩子時,指數便會突然下降。

雖然關於激勵效力的生理發生機製,至今尚未見到明確的研究結果(有人假設可能與激活情緒中樞杏核激素的分泌,提高整個機體的活動水平有關),但是父母們幾乎都相信這個道理。像出自廣東省惠來縣的象棋高手許銀川之所以14歲便被選入專業隊,首先是他從5歲開始跟父親學棋,其間不斷接受著父親的激勵;因出生時難產窒息缺氧,致使患有腦性癱瘓,不僅全身肌肉痙攣,肢體變形,而且因舌頭痙攣,說話困難,吐字不清的北京青年丁鐵軍,隻因為有著父、母親的激勵和鼓動,從六歲起讀書識字,堅持10年每天在屋內靠在鐵架子裏,用雙手困難地拉住拴在門框上的塑料環以練習引體向上,終於學會了穿衣吃飯、讀書寫字、使用電腦,能夠坐在輪椅上在媽媽的關愛下走過了大別山、珠江三角洲,還創辦了為全國殘疾人提供谘詢服務的“愛康新區康複中心”。

如果說責罰是為了幫助孩子糾正錯誤和缺點,那麼激勵便是保持和發揚孩子優點的好辦法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

1903年,居裏夫婦在提煉化學元素的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因此獲得了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的最高榮譽——戴維獎章。這是一枚刻有居裏夫婦兩人名字的金質獎章,極為珍貴。但是居裏夫婦把它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贈給了年僅6歲的女兒。女兒長大後,一直珍藏著這份非同尋常的禮物,並把它作為激勵自己為科學事業而獻身的一股動力。後來,居裏夫人的女兒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有一位藝術素質很高的學生考音樂學院時意外落榜,這使他感到非常懊惱和沮喪。家長不知如何是好,便向孩子的老師請教辦法,老師說需要激勵的方法。後來,家長在老師的啟發下,寫上這樣一句話壓在孩子書桌的台玻璃下麵:“卓越的人才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貝多芬”。這張字條使那個學生震動很大。從此,他把貝多芬的這句名言當作座右銘,繼續發憤學習,第二年終於如願以償。

從以上事例不難看出,父母的激勵對孩子是多麼重要。

幼兒已有自尊,也需要父母的激勵

不可忽略的是,孩子具有很強的自尊心。2~3歲的孩子就能敏銳地感觸到別人對自己的撫愛、鼓勵、嘲笑、諷刺及輕視。於是常常以甜笑、撒嬌、發怒、任性、固執、不聽大人的擺弄來反映他們內心的感受。

孩子同時還能特別敏銳地感受到極小的不公平,並過分敏銳地領會到使用體罰手段所包含的侮辱性意義。孩子對體罰經常進行“反抗”,采取的方式是不聽話、任性和違拗。

母親說有出息,孩子興許真就有出息

某一雜誌曾經連載過世界名流幼年時期的回憶文章,從中看出,這些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他們小的時候,經常被大人稱讚說:“你很聰明!”“你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物!”比如旅日圍棋名手林海峰,他回憶幼年的時候說,由於他母親相信了看相人的話,經常對他說:“你將來一定是一個大人物。”因此他在不知不覺中便以“大人物”為他的目標,而終於有了今日的成就。

母親應當明白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暗示的效果”,這種暗示對小孩尤其能發揮奇效。懂得用這種暗示的方法,往往能使孩子蒙受優良的影響。

著名的美國將軍麥克阿瑟童年時就受著非常嚴格的家教和非常熱情的來自母親的激勵。因他父親常年在軍中,所有的學習及人格觀念的養成,便都來自母親。這位母親每晚照顧孩子上床時,都會在麥克阿瑟耳邊說:“你將來長大要做個大人物。”有時會強調:“要像你爸爸或是勞勃將軍。”其實,麥克阿瑟的父親跟勞勃將軍在戰場上互相對抗。這一點,母親不在乎,她告訴麥克阿瑟,隻要為了自己的國家打漂亮的仗,就夠了。

麥克阿瑟念軍校時,母親為了督促他上進,特地搬到學校附近的旅舍居住,這樣,她晚上就可以望見兒子房中的燈光,而兒子在她的激勵下自然勤奮異常。

2.激勵對孩子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激勵能使孩子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教育心理學上有一種頗值得玩味的名詞叫“皮克馬利翁效應”,真正的意思是說:老師預言某些學生將會出現特殊的好行為時,這些學生便將展露出老師所預言的才華;反之,老師如果預言學生是難雕的朽木,學生的表現必將腐朽不堪。

如果將這樣的聯想,移植到教育的理念上,也就是說,“汝心信其可行,雖移山倒海之難,孩子也能輕鬆做到;汝心信其不可行,雖摧花折木之易,孩子也難有所成。”從社會心理學來說,這種先入為主的成見,則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也許有人並不知道,這個名詞背後,還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也曾有人誤以為“皮克馬利”是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其實他是蕭伯納筆下的主角,書中的他是位塞浦路斯王子,由於正值青春年華,便經常幻想有朝一日能跟一位美女相約出遊。

也許是越想越真實吧!他竟然請來了多位雕刻師,依他描述的形象,雕了一座美女塑像,朝夕相處。這種真情感動了天上的神,於是賦予塑像生命,讓她和王子結婚。從此世界上也就有了塞浦路斯人。

後來,是羅桑沙和傑柯遜兩位心理學家,將其意義引入教育學中,而成了“皮克馬利翁效應”。

唱紅世界的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羅蒂還是個孩子時,祖母常把他抱在膝上對他說:“你將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會明白的。”他母親夢想他當個銀行家,然而,他卻當了小學教師,隻是偶爾唱唱歌。但父親不斷地激勵他,說他唱歌很有潛力。帕瓦羅蒂終於在22歲那年棄教從事保險業,從而爭取到比較充裕的時間發展唱歌的天賦。學習聲樂成了這位歌劇明星一生的轉折點。事後他說:“如果我不聽父親的話,仍當教師,我就永遠不會站在舞台上。不錯,我的老師培養訓練了我,但沒有一位教師對我說我會成名。隻有我的祖母,隻有祖母那句話激勵了我。”

另一位是美國專業作家馬爾科姆·戴爾科夫,也因為受到“皮克馬利翁效應”的激勵而改變其一生。

戴爾科夫小時候住在伊利諾斯州的羅克艾蘭,無依無靠,生性十分卑怯。1965年10月的一天,他的中學英語老師露絲·布羅奇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讀完了小說《捕殺一隻模仿鳥》末尾一章之後,由他們接下去續寫另一章。

戴爾科夫寫完作業交了上去。事隔多年,後來他已記不清自己當時究竟寫了些什麼特別的內容,也記不起布羅奇夫人給他打了多少分。但他的確記得——並且永生不忘——布羅奇夫人在他的頁邊批下的四個字:“寫得不錯!”

就是這四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我從不知道自己能幹啥,將來做什麼,”他回憶說,“可讀了老師這四個字的批語,我回家立刻寫了一個短篇小說——這是我一直夢想要做但又決不相信自己能做的事。”

在接下來的學校時光裏,他寫了許多短篇,並總是帶給布羅奇夫人評閱。老師為人嚴肅而真誠,不斷給他打氣和鼓勵。後來他被提名當上那所中學校報的編輯。由此他越發自信,眼界也變得寬闊,就這樣開始了卓有成就的一生。戴爾科夫確信,如果不是因為老師在作業本上寫下的那四個字,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一切。

在第30次出席母校舉行的聯歡會時,他去拜訪了已經退休的布羅奇夫人。他談及當年她那四個字所給予他的深遠的影響。衷心地向老師表示深深的謝意。

激勵能令人產生奇跡

1989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帶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鍾的時間裏,使30萬人受到傷害。

在混亂和廢墟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衝向他7歲的兒子上學的學校。眼前,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室樓,已變成一片廢墟。

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廢墟走去。

他知道兒子的教室在樓的一層左後角處,便疾步走到那裏,開始動手清理挖掘。這時不斷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並大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後,他們絕望地離開了。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他們已經死去了。”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來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著挖。

救火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起火爆炸,請你離開。”

這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難以控製自己,可這樣不但不利於你自己,對他人也有危險,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人們都搖頭歎息著走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這位父親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

他挖了8個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上下髒爛不堪,傷痕累累。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地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