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有效溝通激勵孩子(1 / 3)

父母宣泄了心中的怒氣之後,心情便會平靜下來,這時候必須向孩子解釋和表示歉意。同樣,父母若發現自己處理問題失當,而真心誠意地向孩子道歉,此時,親子間的溝通是會增進一大步的。

和孩子平等地對話

不管哪一個家庭,晚飯是一家相處最愉快的時間,在此時,為了使小孩也能參與討論便常常以小孩作為話題中心;也可以討論全家人共同關心的問題,甚至當天的新聞和有關社會問題;如果孩子不太了解,父母可以用問答方式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此既有益於孩子的表達能力;也有益於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實行這點最徹底的乃是已故美國總統肯尼迪家庭。擁有5個孩子的母親羅茲夫人,利用晚餐時間,做智能訓練。她在餐廳門口掛了一個告示牌,把當天剪下來的新聞貼上,孩子們看完上麵的消息後才坐在椅子上吃飯。進餐時,彼此便發表對當天新聞的意見,話題廣泛。

這對年幼的弟弟或較困難,但在兄姐發表意見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想法。

利用晚餐快樂的時刻讓孩子們思考,與孩子們平等對話,是一般家庭應該學習的與孩子溝通的好辦法。

2.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真正的朋友是無年齡、無性別、無職位、無地位之分的。因此,和孩子交朋友,大人必須俯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看這個世界,否則,若是孩子對父母懷有懼怕的心理,甚至存有戒心,那麼他隻能敬而遠之,是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懷的。

如果一個人有心事,無論是喜與憂,希望找人分享或分擔時,第一個想到的,往往不是他的父母,而是最了解他的朋友。因此,父母在孩子一出生時,便要培養他成為與自己無所不談的、最要好的朋友。

要和孩子做朋友,自然要放下架子。孩子有自己對人對事的見解,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與興趣,比如孩子喜歡某位歌星或電視藝員,光致勃勃地向你講述偶像的新聞時,父母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觀見解去說:

“真不明白你為什麼這樣迷他,我可覺得他沒有什麼優點。”

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媽媽既然不明白我”,再說下去也沒有意思,從此便不會與媽媽再說他的偶像了,因為媽媽跟他有代溝,他會轉而找尋與他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孩子將媽媽當作朋友,才會有無盡的話向媽媽傾訴,希望與媽媽分享她的喜與怒,媽媽就算有多忙,也要暫時將工作放下,專心傾聽,更要表現得很有興趣,在適當的時候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見,或支持孩子的見解。

母親要成為孩子無所不談的好朋友,必須要做到以下各點:

·孩子感到喜悅時,媽媽在祝賀與鼓勵的基礎上,還要暗示孩子“勝不驕”的道理。

·孩子遇到困難或失敗的時候,媽媽要安慰、同情與肯定他,對不足之處給予適當的指點,幫助他走出困境。

·孩子感到委屈時,媽媽要以安慰、同情和寬容的態度去對待他,孩子在感激之餘,也就會把媽媽作為傾訴的對象。

·孩子興趣濃厚時,媽媽要積極支持、鼓勵,推動孩子進一步尋求知識,和作進一步深入的鑽研。

和孩子坦誠交心(1)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完人

父母在孩子麵前,不必刻意呈現最好的一麵。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父母自然也不例外。

孩子遇到煩惱、失敗與挫折而向父母傾訴時,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坦誠地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向孩子傾訴出來。

有一個孩子讀書不用功,媽媽無論責備或鼓勵,都是徒勞,孩子總是將媽媽的話當作耳邊風,每日放學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覺,便是看電視。

一天,媽媽又是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專心做功課,孩子仍然是一邊做,一邊東張西望,媽媽看見孩子愛理不理的態度,愈勸愈氣憤,愈想愈傷心,不禁掉下眼淚,無奈地對孩子說:

“是媽媽不好,媽媽沒有用,媽媽以後不會再向寶寶嘮嘮叨叨的了。”然後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間。

想不到孩子聽到媽媽這番發自內心的語言後,反而感動起來,走到媽媽的房間,搖著媽媽的手說:

“媽媽不要再哭了,寶寶知錯了,寶寶以後會很用功地讀書,不會再令媽媽傷心了。”

有時用這種表現內心難過的真摯態度教誨孩子,比惡言惡語或責罵會來得更有效。

和孩子交心,就得讓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樂,也就是媽媽的喜怒哀樂,這一點在親子溝通中是不容忽視的。

(2)讓孩子知道父母過去的事情

父母可以將自己失敗和挫折的經曆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過什麼抱負、夢想與目標,曾經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付出過多少代價;怎樣由許多失敗、痛苦,而累積到經驗,終於步向成功的道路等等,這一切一切都可以向孩子盡情傾訴。

孩子的求知欲很強,特別對自己小時候或父母童年時的生活片斷,都很想知道,常常央求媽媽講述童年時的有趣故事。有時看到電視節目裏講述小孩子的片斷,也會表現得很有興趣、很好奇地問媽媽:

“媽媽,你小時候是不是那麼頑皮的?”

“媽媽,你小時候是不是那樣害羞的?”

孩子對父母有認同作用,尤其是爸爸,許多時視爸爸為他的偶像,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大英雄,希望將來也和爸爸一樣,這種崇拜的心理,多會發生在三四年級的孩子身上。爸爸為保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許多時都不敢將自己小時候的生活,特別是挫折與夢想的經曆,坦誠地向孩子傾訴。

其實,隻要你現在是一個信念堅定、勇於麵對任何挑戰的人,在孩子的心目中,永遠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好爸爸。

有適合的機會,爸爸不妨坦誠將自己過去的夢想、挫折、成功和喜、怒、哀、樂,一切一切,毫無保留地向孩子傾訴,並借助這個機會,將上一代的閱曆與經驗,灌輸到孩子的思想中去。

假如你幼年時代家境清貧,沒有機會受教育,最後憑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學課程,成為一個出色教師的話,你應該這樣告訴孩子有關你的奮鬥史:

“爸爸小學畢業後沒有機會再繼續讀中學,隻有一邊工作,一邊在夜校上課,有時假日和晚上的睡眠時間,也要用來溫習書本。爸爸還要儲備一筆生活費給家裏人,然後辭去工作,專心應付會考,最後才讀上了大學,爸爸領悟過沒有機會讀書的苦況,於是決定大學畢業後,要做一位好老師。”

孩子會很專注地聽你的細訴,並會受你堅毅不屈的精神熏陶的。

如果你曾經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不為他人設想的獨生子,可以告訴孩子當年你不懂與同學溝通而遭到排斥,其後又如何改過,讓孩子領悟與他人相處的技巧與重要性。

假如你當年經常尿床,也不妨坦白告訴孩子,如何被同學取笑,不敢上課,自卑、孤獨,其後如何得到媽媽的支持和鼓勵,將這習慣革除,重新過著健康快樂的童年生活。孩子他日如遇到任何困擾時,也會懂得如何麵對,不會因此而自卑,失掉自信。

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有自己的夢想,如果你小時候曾經夢想做一個出色的足球運動員,可惜因一次意外,弄傷了足踝,令你難圓好夢,因此變得自暴自棄,且消極悲觀,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幸好得到體育老師的幫助,重新培養起對其他類型運動的興趣,從而體會到人生不如意的事,會經常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隻要積極麵對,便可處之泰然。

孩子會從你一點一滴的經曆中,領悟到許多做人處事應有的態度,不會因為你的過失或夢想無法達到而小看你,更可能因此將你未竟之誌完成也說不定呢!

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艱辛

孩子隻知道,父母要工作,因此沒有時間陪他們一起玩,並不真正了解父母為什麼一定要工作。許多時候孩子都會問:

“媽媽陪我玩好不好?我很悶呢!”

“媽媽要上班,沒有時間陪你,自己玩吧!”媽媽說。

“你不要上班,陪我玩吧!”孩子不理解地纏著媽媽。

“如果媽媽不上班便沒有錢買衣服、買玩具和買寶寶最喜歡吃的巧克力了。”

對年紀較小的孩子,媽媽作出以上的解釋,雖然孩子仍然不十分了解,但也會明白“媽媽仍然愛孩子的”,“媽媽工作是為孩子好”的道理。

當孩子年紀稍大時,媽媽可以作更詳細的解釋:爸爸一個人工作,所賺的薪金,不夠支付家中所有的開支,比如租金、電費、電話費、購買飯菜、全家人的交通費、出外活動費用等等。要讓孩子明白,媽媽也想在家照顧孩子,喜歡和孩子在一起,然而為了應付這許多的開支,隻有出外工作,減輕爸爸的負擔。孩子就會從中體會媽媽困難之處,培養孩子學懂為他人設想、負責任與節儉的美德。

父母都要外出工作,媽媽有時會感到內疚,不自覺地以物質作為對孩子的補償,這種不正確的觀念,會造成孩子浪費、價值觀偏差和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有時,讓孩子有機會親身體驗父母工作的辛苦,比用千百句教誨有效得多。

3.變通、靈活地贏得孩子合作與孩子發生衝突時,父母應適可而止

任何衝突都涉及雙方,缺一方就衝突不起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父母與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爭論,或者父親在飯桌上教訓孩子,或者孩子邊吃飯,邊頂撞父母,飯也吃不好。於是越來越不冷靜,衝突後,父親生了一肚子的氣,還是沒有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蘭尼,晚餐好了,進來吃飯吧。”媽媽對在院子裏玩的6歲的蘭尼喊著。“好的,一會兒就來。”

爸爸和媽媽在桌旁坐下來,等了一會兒,見蘭尼還沒有來就開始用餐。過了一會兒蘭尼跑了進來,看父母已開始吃飯,並沒有招呼他,有些不自在,在自己坐位上坐下,挑剔地看了看麵前的盤子:

“又是烤魚和土豆湯,我不愛吃,我要吃烤牛排和洋蔥湯!”

“不要鬧,蘭尼,家裏沒有現成的牛排,還要去買,今天就吃這些,明天我給你烤牛排好不好!”

“不好,我要今天吃,我不想吃烤魚。”

“蘭尼,好孩子,吃吧。”

“我不!”

蘭尼將身子靠在椅背上,兩手交叉,將眼睛盯在天花板上。一直未開口的爸爸這時加入談話,他很生氣,認為蘭尼無理取鬧,“媽媽做什麼就吃什麼,怎麼能這樣挑剔,快吃!”蘭尼沒有動,仍將眼睛盯在天花板上,爸爸生氣了:“有沒有聽見我說的話,快吃!你要不吃就回到自己房裏去。”蘭尼聽了這話轉身離開餐桌,但並沒有回到自己房間,而是跑到外麵找朋友去了。

這一場較量,父母是完全失敗了,他們命令蘭尼吃飯,卻毫無效果,可以想見蘭尼心中是多麼的得意。不難預料,下一次蘭尼會變本加厲,讓父母對他感到無可奈何。無論開始時,蘭尼是真的不喜歡吃烤魚,還是肚子並不餓,或隻是要用牛排挑起些事端,事件發展到權利的較量,爸爸要命令蘭尼吃飯,蘭尼卻拿定主意不吃,看你怎麼辦。確實爸爸也沒有什麼太多的辦法,不可能硬將飯菜灌入蘭尼的嘴裏,剩下的更強烈的逼迫便是將蘭尼打一頓,其結果是蘭尼大哭一場,跑回自己的房間,不可能再繼續晚餐,父親是否就勝利了呢?沒有,在蘭尼眼裏,他成功地挑起了父親的氣憤,使爸爸氣急出手,卻仍不能迫使他吃下這頓飯,那麼是他,蘭尼成功了。因而這眼淚裏包含著成功的喜悅。

這場衝突以蘭尼得勝而告終。

若換一種方式,即爸爸不加入進來,媽媽的態度變通一些,便形成:

蘭尼走進餐廳,看到父母已開始用餐,自知來遲,不免有些不自在,看見父母不招呼他,心裏不免不舒服,便借題發揮起來,看他們有什麼反應。

“我不喜歡烤魚,我要吃烤牛排!”

“今天的晚餐是烤魚,隻能這樣了,你若喜歡吃牛排,明天我們可以做烤牛排。”媽媽平靜地告訴蘭尼然後繼續用餐。

“不行,我不喜歡烤魚,要吃牛排!”

爸爸媽媽沒有反應,也沒有回答的意思。

蘭尼等了一會兒:“那明天咱們吃烤牛排。”

媽媽很快回答說:“可以,我明天去買。快吃吧。”蘭尼拿起刀叉,開始進餐。

這裏之所以局勢沒有轉變到衝突的地步,是因為父母的態度掌握得好。任何衝突都涉及雙方,缺一方就衝突不起來,在第一例中,父親起而響應,蘭尼有了抗爭對象,便進入了抗爭狀態,而隨著父親態度的轉變,使他倍受鼓勵,更要與父親較量。父親的本意是要讓孩子吃飯,但隨著局勢的變化,著重點卻改變為不在晚餐上,而在訓服孩子聽話,顯示自己的權威上。

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一邊吃飯一邊爭論,或者父親在飯桌上教訓孩子,於是越來越不冷靜,飯也吃不好。自己生了一肚子的氣,不但沒有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喪失了父母應有的尊嚴,破壞了家庭和諧的氣氛。反之,若父母變通一些,適可而止,事後耐心地向孩子解說,便不致於引發不愉快的衝突了。

作好溝通,贏得孩子合作

當孩子們認為家長懂得他們的想法時,要贏得他們的合作就變得容易的多,一旦他們感到被理解,便會願意聽取家長的意見,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事時,最先要考慮的是讓孩子從心裏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才會心甘情願。假如孩子並沒有從心裏懂得父母要求他們的意圖,就會適得其反。例如孩子的房間很亂,需要收拾一下。這時父母會說,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按邏輯,孩子應義不容辭地去收拾自己的房間了,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孩子可能在收拾房間的過程中又發現什麼有趣的事,幹到一半就開始玩,把房間搞得比沒收拾前還要亂。或者父親也許有些不高興了,就開始大嚷,孩子不聽,父親就會抓過來打一巴掌,然後逼迫他把自己房間的玩具收拾好,裝到盒子裏,把枕巾擺整齊等等。孩子剛才玩得興致很高,被父親這麼生氣地幹涉後,從內心裏很不情願,結果產生逆反心理。他也許會躲在牆角,任你千呼萬喚就是不理睬,甚至頂撞,對父母做鬼臉,不去按父母的要求做。對發生的這種情況,建議由母親另找時間和孩子進行探討。問題症結何在,從孩子的本質來講,他們願意幫助父母幹事情,因為這樣做證明他們有能力。父母應該和藹地告訴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為父母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表示關注,認為孩子已經長大了,懂得幫父母的忙,是件值得慶幸的事。這會使孩子很高興,會更積極地進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