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孩子身上的壞毛病
孩子的教養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這個獨生子女占多數的年代,麵對競爭日益激烈、複雜的社會,每一對父母都對孩子的成長越來越重視,投入越來越多;唯恐把孩子帶壞,讓孩子學壞,更怕孩子不聰明,不能長成有用的人材。家長對獨生孩子教育的失敗將難以彌補,遺憾終身,這是擺在家長們麵前的無法回避的嚴峻現實。
然而,孩子從一降生,在展示他無盡的生命力、給父母帶來歡喜的同時,便也開始表現出他的無知、無能、不完美,便開始不斷地顯露出他的種種毛病;年青的父母從此便也開始走進養育、教導孩子的新的生活。
1.孩子都有壞毛病,有些壞毛病不可小視
孩子從呱呱落地到成長為心理健全的青年,大約可分為6個時期:
乳兒期—從出生到滿1歲。
嬰兒期—從1歲到3歲。
幼兒期—從3歲到6~7歲。
童年期—從6~7歲到11~12歲。
少年期—從11~12歲到14~15歲。
青年期—從14~15歲到17~18歲。
從接愛教育的角度來說,幼兒期稱學前期,童年期稱學齡初期,少年期稱學齡中期,青年初期稱學齡晚期。
孩子的天性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因而在他們不懂事,或對事理似懂非懂的階段,常常因為諸如不好好睡覺、不好好吃飯、不愛清潔、破壞玩具等行為給父母惹出不少麻煩;上學之後,又出現不愛上學、不好好念書、偏食、不守紀律等毛病;再長大一點,甚至表現出撒謊、亂花錢、口出粗言穢語、打架等不良行為。然而,教育的力量是神奇的。無論是家庭對孩子施行的早期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孩子在既定的教育目標指引下,他們在不同成長階段所出現的不同毛病,都會得到糾正,一切良好的品格、習慣,也都是一步步地樹立起來。正如對孩子進行的知識教育那樣:如果一個人的知識完全來源於自身的實踐,那麼他掌握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知識,大約需要1000年!而這些知識,一個小學生隻要經過幾年學習就能掌握。由此看來,孩子有毛病是正常現象,隻要家長給以最大的愛心,采用正確的方法,配合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改掉孩子的壞毛病,是完全能夠做得到、做得好的。
2.孩子的毛病表現了他們在不同成長
階段的發展特性不明事理
一般孩子在5歲以前,處於不明事理階段。
不明事理的原因,是孩子的理解與分析能力不足。初生至4歲的孩子,在體能發展上進步得非常快,但在認知能力方麵仍十分有限。兩歲左右的孩子,僅能對一些簡單的觀念如顏色、上下、大小……等作出初步認識,至於進一步的認知及判斷能力仍未掌握,故常常出現以下一些情況,也就是這時期孩子的特性:
(1)搶玩具:
幼兒期的孩子自我中心強烈,沒有“你”、“我”的觀念,更不會辨別是非。他們以為一切東西都屬於自己,所以,在超過一個幼兒存在的地方,除非沒有玩具,否則,搶玩具的情況恐怕非常“慘烈”,無休無止,也令家長頭痛不已。
(2)不聽叮囑
不了解別人的思想、感覺,凡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懂和別人協調及商量,對大人的叮囑及道理根本聽不懂。
(3)編瞎話
由於自我中心強,會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一些自己喜歡、認同或向往的事情編造出來,這事情也許根本沒有可能,也沒有發生。在大人眼中,難免認為孩子在說謊。
(4)固執
鑒於認知能力不足,對事物抽象概念不能了解,所以,多憑表麵來判斷,故常有固執的行為發生。例如孩子正在吃他最愛的瘦肉粥,別人把它拿去,放進另一碗內再給他吃,他會認為這碗粥和剛才正在吃的粥不一樣而拒絕再吃。
麵對以上情形,父母一味講道理是不濟事的,因為孩子根本不能明白。所以,假如遇上爭東西、打架等情況,最佳辦法是先將孩子分開,用別的玩具引開其注意力,孩子很快會忘記先前的事。在適當的機會才嚐試用一兩句簡單的話說明他行為的不對,例如:“搶玩具不好,媽咪不高興!”“你搶了小明的東西,看,他哭得很可憐呢!”隨著孩子日漸長大,漸漸把是非觀念灌輸給他們。
這種不明事理的情形會在5歲左右消失,孩子漸漸懂得和小朋友交往,也懂得體會別人的感受。
壞毛病的產生有時是受好奇心的支配
當寶寶幾個月大的時候,由於受到行動限製,其對環境的探索仍然十分有限,而且非常被動。一旦孩子學會爬行、走路,這下可不得了。在這些小娃兒的眼中,一切事物都那麼新鮮:高高的台椅,高高的大人,還有高高的窗台上到底是什麼………
其實,好奇心同樣存在於成人與小孩的世界。當你看見街上結集了一群人,也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知道一種新電器麵世,也想去開開眼界。正因為有這種好奇心的驅使,才能促進種種偉大的發明,增進人類的智慧。父母也應了解和接納這事實,對孩子作出適當引導。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往往有以下表現:
(1)亂摸亂吃
剛學會爬行或走路的寶寶,最愛到處跑,看見圓圓的小洞,就把小手往內挖;看見媽媽的手提袋,就把東西一件一件掏出來;希望攀爬到高高的台麵上;一切東西都往嘴裏送………等等。
(2)總發問
年紀較大的小朋友,已略略懂得部分基本概念時,開始好發問,“為什麼爸爸要上班,不上學?”“為什麼會下雨?”問題層出不窮。
(3)模仿
孩子友伴的行為,往往直接影響他們。如果周圍的朋友或親友嗜煙好賭,也會令孩子有躍躍欲試的模仿心理。
父母往往為了節省自己的時間及懶動腦筋,索性禁止孩子發問,或敷衍了事。在地鐵車廂內就有這樣一幕:母親和女孩各執一份刊物,女孩看得興致勃勃,頻頻向旁邊的母親問這問那:“這是什麼字?”“這故事裏的公主為什麼不逃走?”……媽媽滿麵厭煩,間或責罵,或胡答一兩句。
為了怕幼兒發生危險,及打破家中東西,對“多手多腳”的寶寶,父母最喜歡實施“百不政策”,這不許玩,那不許動。
其實,孩子這時候對事物所表現的好奇心,正是日後在學校及工作上成功的基礎。如果他的好奇心一直遭受到阻礙與挫折,不單令他們覺得煩燥、乏味,還會令其基本學習動機泯滅,使他對自己產生懷疑,妨礙自信心的培養。
為了孩子著想,遇到以上情況,父母必須花點腦筋,替孩子安排一番,比如:
寶寶開始爬行,最好撥出一個安全範圍讓他自由自在地探索,而不會發生危險或弄壞貴重東西。有毒物品、藥物、利器、四方台角、彈珠……都要避免出現。雖然家長要犧牲不少地方,但為了給孩子締造一個安全快樂的天地,這樣做是完全值得的。一間處處不能碰不能動的房子,不可能是好的學習環境。
當孩子年紀漸長,便向他們解釋各種事物的危險性,請他們自己當心。
認真回答孩子的發問,培養學習興趣。年幼的孩子由於理解能力有限,答案必須簡單,以能適應該年齡兒童的認知能力為主。例如3歲的孩子問為什麼會下雨,如果從氣象、地理角度回答,孩子一定稀裏胡塗。父母可以說:“太陽伯伯知道我們需要水源,所以下雨,讓我們有水可以喝,可以洗衣服,煮飯……”
當然,對入讀小學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借閱圖書,錄求答案。在此過程中孩子學習到利用圖書館找資料,從書本尋求答案:既能增進親子關係,又能培養閱讀興趣。孩子提出有關“性”的問題,(這是一個這個年齡段孩子容易提出的問題)父母亦應以莊重態度,借助一些圖書,向孩子作簡單解釋。
孩子因好奇心而犯錯,父母應給予諒解和改正的機會,解釋事情的壞處,給孩子以改過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教”是相當重要的。所謂“家教”,包括“指導”和“管教”。
大家都知道,每一個孩子出世之後,是什麼都不懂的,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亦不知道什麼是安全,什麼是危險。他們沒有是非觀念,更缺乏判斷能力。所以,他們不能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好是壞,隻有依賴大人的“指導”。
因此,當孩子未懂事的時候,特別是孩子的幼齡階段,是非觀念和自製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受到環境和朋友的影響而難於抵抗誘惑,父母對他們的行為盡量給予適當的“指導”,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的壞毛病也有的是受冒險精神
的指使“初生牛犢不怕虎”。好奇心萌生,下一個步驟就是付諸實行。由於是一個新的實踐,事情的結果往往不明朗,有一定的危險存在。像把手指插到電插頭的孔內、把硬幣放在口中……如前所述,這些情況父母當然要設法防止,以免發生意外。
但是,當寶寶日漸長大,四肢肌肉日漸發達,活動也多了,從蕩秋千、攀架到爬山、露營……等,都是孩子熱衷但卻令父母憂心的活動。父母害怕兒女出意外,這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保護孩子,替孩子安排一切,包括學業、興趣、前途、消閑活動……正是中國父母的特色,往往由此扼殺了孩子的創意及自主機會。
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他們有較豐富的人生經驗,知道攀高架可能會失足下墜;露營有迷途、遇劫的可能;踢足球可能會傷腿、腳;讀文科賺的錢不夠多,最有前途是念什麼科、什麼科。於是,他們為子女鋪排一條既安全又有保障的道路,希望子女順順利利、一帆風順到達目的地。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讓孩子從嚐試中體驗失敗和成功的滋味,這將無助孩子日後一生中的處事態度。
當孩子麵對一件新事物時,正是發揮判斷力與決斷力的時候。因為理想的冒險精神並非盲目尋求刺激,不顧死活。而是事先對事情有一定了解,估計成功的機會有多少,要遭遇的障礙又有多大。但又鑒於未嚐試,所以要拿出決心和勇氣去完成。事情無論成功與否,孩子都能從過程中得到啟發,這當然還需要父母在背後支持。
現在的孩子普遍有“輸不起”的特性,就是因為受到過度保護,以後在應付複雜社會的時候,就要吃虧不少。所以,父母在孩子要進行一些冒險性活動時,不妨以監督姿態出現:
(1)考慮事件的危險性。
(2)冒險的意義有多大。
(3)替孩子提供一些資料,給他們分析這樣做的利弊。
在有限度範圍內讓他們多作嚐試,把冒險就是頑皮的成見摒除,多作適當的監管和引導,對孩子有益無害。
不安分的青少年時期
渴望受尊敬,有尊嚴,是這些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有人這樣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青少年初期可說是生命裏特別痛苦的一段時光,生理和情緒有了空前的劇變。一般說來,生命中最難挨的二十四個月要算是十三歲以後、未滿十五歲的兩年了。這時,自我懷疑和自卑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經曆到巨大的社會壓力,他的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別人對他接受的程度,搖擺不定,難以捉摸。就算是極輕微的拒絕和嘲諷,對那些自認是個笨蛋和失敗者的青少年而言,就好比世界末日來臨一樣。
成人簡直不能明白青少年心中,有多在乎在校車上沒有人與他同坐、沒有受邀參加重要的舞會,受到好友嘲諷,或一早起來發現額上長了七顆晶瑩剔透的青春痘,或遭到他所心愛的女孩“三振出局”……這些事。有些男孩和女孩在青少年期中,經常遇到這類“社交滑鐵盧”,造成長達一生之久的心理創傷。
美國布郎菲布芮納博士為康乃爾大學著名的孩童發展權威,他曾提到十三歲~十四歲之際乃是一生中最具破壞性的時期,他在一九七七年的《今日心理學雜誌》上有一篇采訪報導。在這篇文章中,布博士提到他在參加國會聽證會時,有人曾提出一個問題——小孩發展過程中最重的時期是哪一段?他心知參議員老爺們期望他強調學齡前孩童教育和經驗的重要性,這是一般流行的看法,認為最重要的學習階段乃是六歲以前,然而布博士認為這種說法無從考證。他以為學齡前的階段固然重要,然麵綜觀孩子一生的發展,每個階段都是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