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風趣藝術
*巧用幽默,作用巨大
在探索真理的論辯中,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幽默那一定會使自己的才智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對於上帝是不是萬能這個問題,在古代就有爭論,但一直是個難解的謎,本世紀的神學家曾宣稱:上帝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世界就是由這個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創造出來的,對此,有個經院哲學家反駁說:“上帝能否舉起一個連自己也舉不起的石頭?”
這位哲學家運用二難法巧妙地使“上帝”陷入進退兩難的維穀,無論是回答“能”或“否”都不能自圓其說,讓那些有神論者左右為難。
論辯是一門藝術,有很多運用的方法,但無論是請君入甕也好,還是暗渡陳倉也好,以及旁敲側擊,以守為攻等等,都包含著幽默的東西在其中。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一生儉樸、常常戴頂破舊的帽子在街上遊逛。
有人曾嘲笑他說:“你腦袋上邊的玩意兒是什麼東西,能算頂帽子嗎?”
安徒生回答說:“你帽子下邊的玩意兒是個什麼東西,能算個腦袋嗎?”
安徒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法炮製,還以顏色,令那嘲諷者半天回不過神來。在賽場論辯時,幽默更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能巧妙地表達觀點,控製場上氣氛,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在第二屆亞洲大專辯論賽上,關於“儒家思想可以控製西方歪風”嗎?就有這樣精彩的片斷:
“在孔子時代也有歪風,正所謂歪風代代都有,隻是變化不同。孔子做魯國司寇時,齊國送來了一隊舞女,魯國的李桓子馬上‘三日不朝’。而對這股縱欲主義的歪風,孔子抵禦了沒有呢?沒有,他帶著他的學生人才外流去了。”
古為今用巧使典故,切題新穎,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
幽默以其巨大的力量被論辯家們稱為“幽默炸彈”,“幽默炸彈”在賽場上轟炸,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為了駁斥劍橋隊,支持“溫飽決定論”,複旦隊對裴多菲的詩稍做改動:“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溫飽故,兩者皆可拋。”很有說服力。又如,在辯論艾滋病問題時,複旦隊又風趣地說:“如果哪個人給艾滋病(愛)上的話,恐怕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吧!”
論辯時,幽默要能切時切境,天衣無縫。一般借用一些人名、地名、詩句、對聯表達情義。如:
“我們多次問對方,善花裏如何結出惡果,對方說要澆水,要施肥呀。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承蒙這個陽光雨露,為何有那麼多的罪惡橫行這個世界呢?難道這個水,那個肥還情有獨鍾嗎!為何不跟罪惡做一個瀟灑的‘吻別’呢?”
論辯中運用幽默手法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製勝術,它能直接體現辯手知識水平、思想素質、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下。運用幽默來闡述或批駁對方觀點,會產生極好的論辯效果。
*機靈應變,製服刁難
當別人發難給你時,應該怎樣去解圍呢?千萬不要直接如實地回答,這樣你就走進了死胡同,應指東說西,答非所問。
1935年在巴黎大學的博土論文答辯會上,法國主考人向年輕的中國留學生陸侃如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裏為什麼不說‘孔雀西北飛’呢?”陸侃如應聲答道:“西北有高樓。”因為我國有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又如:
1928年2月,由於叛徒的告密,年僅28歲的共產黨員夏明翰不幸被捕,敵人用盡種種刑法,都不能使他屈服。國民黨在對他進行最後審訊時,他用謬答術回答了愚蠢而瘋狂的敵人:
“你姓什麼?”
“姓冬。”
“胡說,你明明姓夏,為什麼姓冬?”
“你們把黑說成白,把天說成地,把殺人說成慈悲,把賣國說成愛國,我姓夏,當然應該說成姓‘冬’!”
“多少歲?”
“共產黨萬萬歲!”
“籍貫?”
“革命者四海為家,我們的籍貫是全世界!”
……
麵對拷問,英雄故意用謬答,有力地嘲弄了敵人。
論辯中,應答是一種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的口才形態,機巧應答,則堪稱應答場合中短兵相接的利器。
*一語雙關,破敵之法
論辯中,運用語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義關係,使字詞或句式同時涉及到兩件事,實際上說彼,這是使用頻率很高的雙關法。雙關能使表達生動活潑,委婉含蓄,耐人咀嚼,餘味無窮。
西莫多·馮卡門是現代著名的航空大師,在他八旬高齡時,美國政府授予他美國第一枚“國家科學勳章”。
當授勳儀式結束後馮卡門走下台階時,他因患嚴重的關節炎,顯得步履艱難,美國總統急忙上去攙扶他。馮卡門在向他示意感激之後,輕輕地推開總統的手,說:“總統先生,下坡而行者,毋需攙扶,唯獨舉足攀登者,方求一臂之力。”
馮卡門在這裏借用語境,巧設雙關,表麵上是說下坡、上坡之事,實則暗指希望總統平時多多關注在困難的條件下向科學高峰辛勤攀登的科研工作者,含意深刻,表達得體。巧用雙關語,必會使事物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一位縣官,帶著隨員騎馬到王莊處理公務,走到路岔口,不知如何去向,於是,便大聲地問道:“喂,老頭,到王莊怎麼走?”那農夫不睬不理,隻是趕路。縣官大聲要他停下。農夫說:“我沒時間,我要去劉莊看一件古怪的事。”縣官問:“什麼古怪的事?”農夫一板一眼地說:“劉莊有匹馬下了一頭牛。”“真的?馬怎麼會下牛呢?應該下馬才對啊!”縣官感到莫名其妙,農夫煞有介事地回答:“世上的怪事多著哩,我怎麼知道那畜牲不下馬呢?”
麵對無禮的縣官農夫機智地運用語義雙關指著“畜牲”,去斥責縣官,其罵法實在高明。
雙關是一種絕妙的論辯武器,運用時要堅持文明表達,以理服人的原則,格調高尚文雅,內容純淨正派,要以德勝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級,更不能像潑婦罵街。
*模糊應對,化解矛盾
特殊場合往往會碰到不同的問題,對於模糊不清的事物,如果運用精確的語言,是很難表達的,這時模糊的應對便可派上用場了。
南齊時,有個著名書法家王僧虔,是晉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孫,他的行書楷書繼承祖法,造詣頗深。
當時南齊太祖蕭道成也擅長書法,而且自命不凡,不樂意自己的書法遜於臣子。
一天齊太祖提出要與王僧虔比試書法。寫畢,齊太祖傲然問王僧虔:“你說說,誰第一?誰第二?”
王僧虔既不願壓低自己,又不願得罪皇帝,他眉頭一皺,說:“臣的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書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聽了,隻好笑笑了之。
麵對皇上的刁問,王僧虔模糊應對,妙在其答所不能答,使自己脫離進退兩難之窘境。
模糊應對變通性強,收縮性大,攻擊力小,是一種常用的舌戰技巧,廣泛用於外交談判,生活口辯。比如,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後,美國新聞界一個突出的話題是猜測蘇聯有沒有原子彈以及有多少顆。當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率一代表團訪問美國時,在下榻的旅館門前被一群美國記者所包圍,有記者問莫洛托夫:“蘇聯有多少原子彈?”莫洛托夫繃著臉僅用了一個英語單詞回答:“足夠!”
“足夠”這個模糊概念,既可以回避有多少原子彈這個當時不便公開的秘密,又表達了前蘇聯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言簡意賅,恰到好處。
又如1982年秋天,我國作家蔣子龍到美國洛杉磯參加一個中美作家會議。在宴會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蔣子龍解個謎:“把一隻五斤重的雞裝進一個隻能裝一斤水的瓶子裏,用什麼方法能把它拿出來。
蔣子龍不加思索,答:“你用什麼方法放進去,我就用什麼方法拿出來。”
金斯伯格讚揚蔣子龍才思敏捷,因為他是第一個猜中這個謎的人。
阿凡提當理發師,大阿訇來剃頭,總是不給錢,阿凡提想找機會整治他一下。
有天,大阿訇又來理發。阿凡提先給他剃光了頭,在刮臉的時候,問道:“阿訇,您要眉毛嗎?”
“要,當然要!”
“好,您要我就給您。”阿凡提說著,“嚓嚓嚓”幾刀,就把阿旬的兩條眉毛刮了下來,遞到他手裏,阿訇氣得說不出話來。
“阿訇,胡子要吧?”阿凡提又說。阿訇連忙改口說:“不要!不要!”阿凡提連聲說好,又是幾刀,把阿訇的胡子全部剃了下來。
阿凡提利用“要”的多義施展計謀,故意誤用,逗得阿訇左右為難,連連上當。
*巧接險招,反彈敵手
論辯說白了就是種言語結構形式,建構的好,可以使其反敗為勝。
古希臘曾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位年輕的演講家憑借自己巧妙的言語,到處發表演說並雄心勃勃地獵取著功名利祿。
有一天,他父親告誡他:
“孩子,這樣下去不會有好結果的。說真話吧,富人會恨死你,說假話吧,貧民不會擁護你。無論你說話真假,要麼是會遭到富人的憎恨,要麼是遭到平民的反對啊!”
兒子聽後,笑著反擊說:
“您錯了。我會有好結果的,如果我說真話,貧民會讚頌我;如果我說假話,富翁會讚頌我。無論說什麼,我都會受到人們的讚頌。”
演講家順引父親言語表達的結構,輕巧反擊,即破壞了論敵的陣勢,使自己的論點得以成立。
下麵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財主刁鑽刻薄,一次,他的長工不小心踩死了他家的一隻公雞,他便乘機敲詐,對長工說:“你踩死了我一隻能生蛋的公雞,限你三天之內賠我同樣一隻能生蛋的公雞,否則,扣發你的工錢。”
長工回到家悶悶不樂,妻子問明原因,要他不著急,她自有辦法。
第二天,長工妻來到財主家。財主問道:“你的丈夫呢?他怎麼不來?”
長工妻答道:“他不能來,他正在家生孩子!”
財主吼道:“胡說,男人生什麼孩子?”
長工妻反駁道:“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哪有公雞能下蛋咧?”
財主啞口無言,無言以對。
巧用以牙還牙的反彈之手,且可收到極佳的表達效果。如下例:
甲:“你在造紙廠,有的是紙,為什麼不給我帶點,真沒意思!”
乙:“你在銀行,有的是錢,為什麼不拿點給我,也差不多。”
靈巧仿接是一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妙法。它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一是仿用對方的言語來還擊對方;二是仿用對方用過的方法、技巧來還擊對方。在使用時,首先要聽出對方話語的實質和目的;其次要分析對方攻擊的理由和根據;最後巧借對方的話或用過的攻擊方法反擊。
在運用此法時還要注意場合和對象,在友好的場合對友好的對象忌用此法。否則容易造成氣氛不協調,傷了和氣。
*旁敲側擊,擊敗對方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心直口快,直來直去,批評別人無所顧忌,火藥味很濃,既得罪了人,又達不到目的。其實,人人都有自尊心,隻要運用得法,含蓄隱晦的妙語也可激起其心底的良知。
旁敲側擊是指從旁邊敲打,從側麵攻擊,作為一種論辯技巧,是指在正麵攻擊難收成果的時候,而采取的側麵攻擊法。
有一人應友人之邀參加家宴,友人很吝嗇,僅僅招待了他幾滴白酒。這人臨走時對友人說:“勞駕你,請在我們左右腮幫上各打一記耳光吧。”友人問什麼原因,這人說:“這樣的話,我臉上通紅,老婆才知道我在你家吃飽喝足了,否則,不好交待呀!”
友人覺得不好意思,於是便拿出了一個大的酒杯。可倒酒時僅僅杯底蓋上了。這人便向友人要一把鋸子。友人很奇怪,這個人回答說:“我是想把這杯子上無用的上半部鋸掉。”
麵對友人的吝嗇這位,先生僅用幾句妙語便打發了。既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也譏諷了友人的小氣。
同樣是曲意嘲諷主人吝嗇,下麵這個幽默故事似乎更高一籌。
……有一客人見主人招待他沒有菜肴,便跟主人要來副眼鏡,說視力不好使,帶上眼鏡後,大謝主人,稱讚主人太破費,弄這麼多菜。主人道:“沒什麼菜呀?怎麼說太破費?”客人說:“滿桌都是,為何還說沒有?”主人說:“菜在哪裏?”客指盤內:“這不是菜,難道是肉不成?……”
一波三折的笑話不僅會讓客人解嘲,高明的手段更會令人叫絕。
旁敲側擊運用在生活中,一般有“含笑罵人,點化迷津”之功效。前幾年,流行喇叭褲,有一小夥子的喇叭褲又長又大,一天,他母親給他洗褲子,要他拿把剪刀來,他不解,問母親拿剪刀幹什麼,母親回答說:“你這‘掃把褲’用來掃地還不差,如果下麵剪成條條,地板會掃得更幹淨。”小夥子聽後笑了。
旁敲側擊的謀略,不隻是啟發性大,更可起到點到為止,不予說透的效果。
春秋戰國時期,楚王一時高興,把一張好弓送給魯昭公。不久,他又後悔了。楚王手下一位大臣自告奮勇,願到魯國去取回那把弓。楚臣拜見昭公。昭公跟他談及這張弓的事,他趕忙下拜祝賀。
魯昭公奇怪地問:“為什麼要祝賀?”
楚臣回答說:“齊晉越三國早就想這張弓,楚王都沒有給他們,現在卻給了您。君王您有了這件寶物,就可以防備三個鄰國,豈敢不賀?”
楚臣此話一出,魯昭公害怕了,他知道區區小國之君竟得了三個強國想得到而沒有得到的良弓。勢必遭到嫉恨,引來三個強國的進攻。他連忙將弓送還了楚王。
將弓送予別人,直接要回當然不妥。楚臣采取旁敲側擊之法,兜著圈子。間接提醒,假意祝賀,話中有話。魯昭公終於知曉個中含義,忙將弓送還楚王。
*正話反說,開合有節
正話反說,有時表麵是肯定,實際是否定,在大起大落的語言變化中,透示出詼諧的樂趣,因而達到言此就彼的言語張力。
古代莊宗愛好打獵。他率大批人馬外出打獵,踩倒了很多莊稼。當地縣官出麵製止,惹莊宗大怒,縣官不服。這時,一個叫敬新磨的優伶站出來,捋袖摩拳地痛罵道:
“你身為縣官,難道不知道我們天子喜歡打獵嗎?你為什麼要唆使老百姓種田而向皇上交租稅呢?你難道不會讓老百姓都餓死,而使這裏的田地都空出來,供給我們皇上馳騁打獵用嗎?”敬新磨說完,請求莊宗立即將縣官處死。莊宗明白其用意,放了縣官。敬新磨正話反說,表麵是訓縣官,實際是說莊宗,使莊宗認識錯誤,迷途知返。
蘊含的幽默,是種充滿情趣的正話反說。
一位顧客在飯館吃飯,米飯中砂子很多,顧客把砂子吐出來一一放在桌子上,服務員見此情景很不安,抱歉地問:“盡是砂子嗎?”顧客搖搖頭微笑地說:“不,也有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