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詩中的音樂之美
(一)唐詩聲韻中的音樂美
由於在押韻、聲律、對偶等方麵都很講究,唐詩往往讀起來琅琅上口,極富節奏感,吟詩如同高歌,很有音樂美。押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之相互呼應,以便在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它是唐詩創作必須遵守的格律規則,同時也是唐詩音樂美產生的源泉。聲律是中國古代文學家據漢字單音節的特點,以宮、商、角、徵、羽分韻,以五聲配字音。人的語音本來就符合五音,音律是根據人的語音產生的。對於構成文章關鍵的詞語,要求應符合音律。在唐代,詩人們開始按照“宮羽相變,低昂(間)節,前有浮聲,後須切響”等方法來創作作品。這就使得詩句有了規律的高低起伏、長短變化,聽起來和諧上口、悅耳動聽,極富音樂之美。而對偶作為一種常用的修辭方式,是唐詩音樂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對稱或相近意思,由於音節組合整齊,節奏對稱,平仄交錯,使得唐詩具有了文字結構上的均衡之美,在朗誦或吟唱時更表現出音節和語調上的對稱之美。
(二)比喻手法營造出音樂的意境美
除了遵守聲韻規律使唐詩朗讀起來富有音樂美之外,唐代詩人更注重在詩歌中運用比喻手法,營造出充滿音樂氣息的意境。
除了基本的以聲音比聲音之外,唐詩中還常用視覺可見的事物來比喻聲音,由於人的五感是互通的,這種比喻手法不但不會突兀,反而使得音樂更有質感。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曾寫下佳句“清歌一曲月如霜”,以月色如霜比喻一曲清歌。由於讀者未在現場,自然無法得知清歌演唱時的情形,但月色如霜卻是人人都曾見過的,抬頭看潔白如霜的月光,瞬間心有所感,“清歌”的明淨清涼,令人神爽的韻味躍上心頭,高適這一精妙比喻,將唐詩的音樂意境之美表露無餘。
樂中有詩,詩中有樂。唐詩和音樂互相包容,互相促進,使唐詩中具有鮮明的音樂之美。通過分析唐詩與音樂的相互關係,解析唐詩中蘊涵著的音樂之美,使唐詩的藝術魅力更加凸顯出來,也使我們對唐詩與音樂之間的關係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讓我們對唐詩這座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高峰的認識,變得更加全麵和深刻。
詩樂不分家,缺少詩意的音樂是乏味空虛的,而摒棄了音樂的詩歌在藝術性上也是不完整的。唐朝能夠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空前鼎盛的時期,甚至是世界詩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與當時的文學和音樂能夠完美結合不無關係。唐詩是先賢古人們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學藝術財富,作為後人,我們應該珍惜這些財富,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東西,並將其傳承發揚下去。
(作者簡介:朱佳宇,衡水學院音樂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