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現代人類的形成——新人
距今約四五萬年前,人類的體質結構已發展到與現代人沒有什麼差別,稱為晚期智人或新人。這一時期,冰河漸漸消退,氣候轉暖,人不僅住在山洞裏,有時也住在平原上,或向別的地方移動,如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居民就是分別從亞洲北部和東南亞進入兩地的。到這時,地球上除南極洲外,其他各大洲都有人類居住了。新人化石分布極為廣泛,具有代表性的是1868年在法國西南克羅馬農山洞發現的克羅馬農人和1930~1934年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山頂洞人。
新人的體質形態和現代人已基本相同,眉骨幾乎消失了,前額升高,下頦長了出來,整個軀幹的結構表明他們已能完全直立行走,腦容量達到1400毫升以上。人類體質發展的過程至此已到了最後完成的階段。向現代人類的過渡已基本完成。
原始時期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彼此間相互隔絕,逐漸形成了種族的差異。人種是具有與其他人群相區別的共同的遺傳體質特征的人群。各人種間隻有膚色、發型、鼻型、唇型和身體比例等外部形態上的差異。1868年發現的克羅馬農人身材高大,鼻梁狹而高,下巴很發達,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以後在意大利發現的格裏馬狄人,前額傾斜,鼻子很寬,頜部較突出,表現出尼格羅(黑人)人種的基本特征。而我國的山頂洞人、資陽人、柳江人的化石則可看出原始黃種人(蒙古人種)的特征,臉部較寬較扁,鼻子不高。從這些體型外表分化較大的新人化石看來,可知在新人階段,現代人類三大種係,即蒙古利亞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和尼格羅人種(黑種)形成了。
各人種間沒有本質的不同和智力上的優劣之分。外部形態上的差異,是受所在地區自然條件和某種曆史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如膚色、發型、鼻型、唇型等都同陽光、溫度和濕度有關。身材的大小也直接與生存地區所能提供的食物種類、營養成分和數量多少有關。
1.現代人的種族
人種或種族是根據能遺傳的體質特征而區分的,主要是根據皮膚的顏色,頭發的形狀和顏色,眼、鼻、唇的形狀等等來劃分的,如黃種、白種、黑種等。
人種(或種族)與民族有著不同的含義,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經常發生混淆。民族與種族不同。民族不是根據體質特征來區分的,而是根據語言、生活的地域、經濟生活等的共同特征而劃分的。民族就是由具有這些共同特征在曆史上組成的人們共同體,而種族則是具有區別於其他人群的共同的遺傳體質特征的人群。因而一個種族可以包括一個或幾個民族,例如黃種包括東亞許多國家的許多民族。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50多個兄弟民族組成;種族主要是黃種,但有的民族如維吾爾族混有白種的血統。
因為人種是根據體質上某些能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所以人類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的各種性狀,全都一方麵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麵又受到環境因素的作用。因此世界上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基因頻率,從而產生了人種的差別。所謂人種,就是一個物種內的小的分類,表明這一群體與同一物種內的其他群體有著不同的基因頻率的組合。
各人種之間可以互相婚配,產生有繁殖能力的後代。所以各人種不是不同的物種。世界各人種都屬於同一個物種——智人種。
早在1775年,德國的布魯門巴赫,就根據膚色、發形等體質特征把全世界的人劃分為5個人種,即白種、黃種、黑種、紅種和棕種。兩百多年來,許多人利用各種體質性狀以及生理特征等提出了多種分類方法,從最少的兩分法到最多的五六十種的分法(庫恩,1976年)。
人種最通常的分法是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是蒙古人種(又稱黃種或亞美人種)、高加索人種(又稱白種或歐羅巴人種)、尼格羅人種(又稱黑種或赤道人種)。四分法則把澳大利亞人種(又稱棕種)從黑種中分出來,與三大人種並列。
人種是指群體而不是指個體而言的。每一人種都有一係列體質性狀作為其特征。然而從個體來說,幾乎沒有一個個體是完全符合於所有的體質特征的,也從來沒有真正的“純種”。人種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持續變化之中。
人種是根據居住的地區而劃分的,即所謂地理人種。可是人類的居住地在不斷地變化中,特別是近百年來的變動越來越大,所以人種一般是以公元1600年前的狀態為依據的。
有些體質性狀,雖然其基因的分析現在還不清楚,然而也有助於地理人群的劃分,如頭發的顏色和形狀、鼻子的形狀、唇的厚度等等。它們出現的頻率在某些人群中明顯高於其他人群,雖然現在還不完全知道它們是如何出現的,但還是可以作為人種的特征。
2.現代人種的起源與進化
雖然晚期智人的化石已有大量發現。可是他們是如何起源的?至今仍有不同的理論或假設。原因是很少的地區有足夠多的標本來證明有無形態上的連續性或繼承關係。隻是單個的標本或少量的標本不能說明問題,而必須考慮到個體的變異性,從現有的化石保存情況來說,最好的地區是中、東歐和西亞。因而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尼安德特人的命運上。
多年來圍繞著尼安德特人的命運而提出的現代智人起源的理論主要有三種:(1)尼人階段說;(2)前智人說;(3)前尼人說。
德國的施瓦布在1897年至1906年期間,發表了多篇論文,提出尼人頭骨具有許多原始的似猿的性狀,是從直立人發展到現代人的中間環節。尼人階段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中間階段。這是現代智人起源的尼人階段說。
1912年英國的基思根據一些當時被認為年代比尼人為早而形態上卻遠比尼人為現代化的骨骼化石,提出尼人不是現代人的祖先,而是與現代人祖先平行發展的另一種類型。現代人是由尼人以前的智人演化而來的。這是現代人起源的前智人說。
其間,法國的布勒也得出同樣的看法,於1911~1914年之間發表多篇文章,宣稱尼人是遠古的、絕滅的種,不在人的進化係統之內。
這兩種理論各有其擁護者,如美國的赫德利希卡在1927年、德國的魏敦瑞在1940年仍支持某種形式的基本上是單線的人類進化概念。
到本世紀50年代,前智人說的主要維護者是法國的瓦盧瓦,他是布勒的繼承人。1954年他重提前智人說,重要的根據之一是1935~1936年在英國發現的斯旺斯庫姆頭骨,它的年代較早,而形態卻較近智人。
50年代以後,前尼人說逐漸興起,到70年代成為歐洲尼人進化地位的最流行的理論。
前尼人說最早是英國的史密斯於1924年提出的,認為某些尼人化石,較少特化,年代較早。它們是現代智人和較特化的尼人的祖先。但這種論點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50年代初期,經意大利塞奇於1953年和美國豪厄爾斯於1951年和1957年倡導後,才引起了人類學界的重視。1951年豪厄爾斯指出巴勒斯坦卡梅爾山的頭骨(塔邦和斯虎爾),連同斯坦海姆、埃林斯多夫、克拉皮納、薩科帕斯托和切舍克塔施等化石,代表一種廣泛分布的、時期較早的“進步”尼人或前尼人群體,它們是現代智人的祖先。1957年他更具體提出歐洲現代智人可能是由斯虎爾人演化來的。以後,勒·格羅斯·克拉克於1955年、布雷廷格於1957年、韋納於1958年都同意主要以歐洲的斯旺斯庫姆和斯坦海姆人化石為代表的前尼人可能是典型尼人和現代人的共同祖先。
從60年代初起,美國的布雷斯又恢複了尼人階段說,重提了赫德利希卡於1911年提出的理論。認為咀嚼功能的改變是人類顱骨後期類型改變的主要因素。布雷斯認為,由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有了更特化的工具來代替以前用前部牙齒行使的功能,解除了顱麵部骨骼由此而產生的應力,引起了形態上的一係列變化而演變成了現代人的顱型。沃爾波夫於1980年也強調,文化改變的作用在整個舊大陸同樣地使已有地區分布的遠古智人轉變成現代智人。
另一些人認為典型尼人具有一係列特殊的形態性狀,表明他們是人類進化係統上的一個旁枝,如豪厄爾斯於1975年、特林考斯和豪厄爾斯於1979年、斯特林格和特林考斯於1981年均持此種看法。
近來特別是一些年輕的人類學家,強調尼人與早期現代人之間的形態有著質的差別,主張後者是由歐洲以外的地區來的,如斯特林格於1974、1978、1984年,赫布林於1978、1984年,布勞爾於1980、1984年,賴特邁爾於1979、1984年都認為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可能最早是在非洲起源的。
總的來說。現在古人類學家關於尼人,特別是對西歐的所謂典型尼人的係統位置,還沒有一致的意見。一種意見是現代智人(指歐洲的白種人)是由當地的尼人逐漸演變來的。這種理論叫直接演化說或係統說。另一種理論是入侵說,也叫遷徙說或代替說。這種理論認為歐洲是典型尼人的家鄉,而解剖上的現代人是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演化出來,然後侵入歐洲的尼人區域,消滅了土著的尼人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