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做事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有些時候,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或許,我們見過這樣的場景。
場景一:老總和下屬們在一起聚餐,席間有同事稱讚老總圍棋下得好,大家都紛紛附和起來,老總正謙虛著,冷不防旁邊插進來一個聲音:“我小學開始學下圍棋,現在是業餘5段,相當於國家二級運動員。”
頓時,大家都不說話了,而插話的那個同事還不明白為什麼熱鬧的氣氛一下尷尬起來,為什麼老總的臉色又那麼難看。
場景二:老總在會上表揚企劃部這次的推銷方案做得很好,企劃部經理說:“這都是同事們集體努力的結果,特別是小杜在裏麵做了很大的貢獻。”小杜立刻接口:“這個方案的主要部分都是我完成的,為了做好方案我找了很多資料,每天加班到10點……”
小杜沒有注意到,隨著他的表功,經理的臉色越來越差。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換成你是那位老總或經理,或許就會明白為什麼了:你什麼都要顯得比我強,那我這個老總的威信在何處?什麼功勞都讓你搶去了,那要我這個經理幹什麼,是不是該把我的位置讓給你去坐?如果遇到的是個愛計較的上級,自己恐怕從此就要前途無“亮”了。
可能有的人還覺得納悶:“現在可不是一味謙虛的年代了,做人要懂得自我推銷,展示自己的能力有什麼不對的?”
適度展示自己的確沒什麼不對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場合和方式,千萬不能得意忘形。
在毛澤東有關衛士的回憶錄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1949年,毛澤東首次訪問蘇聯,作為政治秘書的陳伯達,也一同隨行出訪。
陳伯達曾經在蘇聯留過學,又教過書,並有《中國四大家族》、《竊國大盜袁世凱》、《人民公敵蔣介石》等政治論著,是黨內有影響的理論宣傳家之一。
陳伯達的才華和工作贏得了毛澤東的讚賞,毛澤東讓他以學者教授的身份跟隨自己訪蘇。
毫無疑問,在這種政治外交場合上,毛澤東和斯大林這兩位國家領導人理所當然是會談的中心。
一次會談中,斯大林說自己曾看過陳伯達寫的《人民公敵蔣介石》,並且稱讚說寫得很不錯。還沒等翻譯把斯大林的話譯出來,懂俄語的陳伯達就露出了笑容,自己的著作得到蘇聯最高領導人的讚賞,這是多大的榮耀啊!於是,他當即用俄語同斯大林聊了起來。
聊到興起,兩人還頻頻舉杯,互致祝詞。一時間,忘乎所以的陳伯達取代毛澤東成為會談的中心,搶盡了風頭。
在當時那樣的場合下,陳伯達的舉止顯然很不合時宜。
會談結束後,毛澤東立刻派人通知還在興奮不已的陳伯達,下次會談他不用參加了。
大概是因為挨了批評沒麵子,陳伯達一聲不響地搬到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去住了,直到幾天後,毛澤東要找他起草文件時才知道此事。毛澤東大為惱怒,立刻叫陳伯達搬回來,並疾言厲色地斥責他無組織無紀律。
雖然毛澤東並沒有因為在蘇聯的事,就將陳伯達從自己身邊調走,但不管怎樣,都會多多少少影響毛澤東對陳伯達的印象。
在政治外交場合,除了國家領導人或者在場的職務最高的那個人之外,其他人都應該自覺地成為“配角”,絕對不應該讓自己成為聚焦點,這是基本的外交禮儀。
而陳伯達的做法顯然是越位了,他以隨行人員的身份搶了“主角”的風頭,挨批評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每個上級都希望自己的下屬很能幹,但沒有哪一個上級能夠容忍下屬的鋒芒蓋過自己。
同事之間也一樣,大家一起做的事情,憑什麼你要把功勞全歸於自己?換作你,也不願意隻給別人當陪襯。老這麼下去,同事們就會想:既然你那麼能幹,那所有的事情都由你自己去做好了,我們何必去配合你?
“搶風頭”可能會得到一時的痛快,但結局往往是領導不敢重用、同事不願接近,當所有人都把你晾在一邊、讓你無事可做的時候,就算你再有能力,也沒有用武之地!
想著別人,不搞特殊
不隻聽一個人向我抱怨,在他們企業中,總有那麼一些“不服管”的人:他們要麼是老資格、要麼業績突出、要麼身處比較重要的位置,總想有點“特權”,別人都遵守的他偏不遵守,別人都沒有的他偏偏要給自己爭取,好像不這樣就顯示不出自己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