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做到鶴立雞群(1)(1 / 3)

工作要超出領導的期望

有一次,我應邀到一位學員家做客。這是一位剛剛畢業兩個月的大學生,為老總做秘書。在她的書桌上,我偶爾發現了一張打印工整的“時刻記得提醒老總的20件小事”,上麵包括“提醒老總帶好名片”、“提醒老總開會時間”,等等。

我一邊仔細閱讀著上麵的文字,一邊問她:“你的工作很細致,這麼細小的事情你都要提醒老總嗎?”

她笑著回答我:“我想,作為一個下屬,應該常常問自己三個問題:領導需要什麼?我能做什麼?我應該怎麼做得更好?寫在紙上的這20條,領導從沒有要求過我。領導的做事風格是對宏觀把握得很好,但對一些小細節比較容易忽視。既然領導有時候需要提醒,那我這個當下屬的當然有這個責任。”

聽了她的話,我當時非常感慨。

後來,再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不再擔任文秘工作,而成了集團的辦公室主任。對她有這樣的發展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如果她是我的下屬,我也願意給她這樣的平台。

要想在職場中獲得發展,首先就要得到領導的重視,那麼怎樣才能成為領導格外重視的員工呢?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好到超出領導的期望。

海爾集團的發展,與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努力密切相關。而張瑞敏在談到海爾的發展時,除了稱讚全體員工外,格外稱讚他的助手、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他對她有一個很高的評價:“往往我期望二,她卻能做到十。”

的確如此,我們來看看楊綿綿是怎麼做的,且看《第一執行者》等著作所介紹的關於她的一些故事。

海爾的前身是青島市東風電機廠,主要生產電動葫蘆等小機電,由於經營管理不善,麵臨倒閉。1984年12月,上級派時任青島市家電公司副總經理的張瑞敏組建青島電冰箱廠。張瑞敏上任之後,決定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的生產線,實際上是購買利勃海爾的電冰箱生產技術。

在張瑞敏的真誠邀請之下,楊綿綿參與了項目的引進,並成為張瑞敏的主要助手。

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這個項目。用楊綿綿的話說,當時的情況是:一分錢沒有,就那麼幾塊地,幾間破房子,要把那些沒有見過、也不懂的設備引進來,誰心裏都沒底。

但既然決定引進這個項目,那就必須做好。既然決定生產冰箱,那起碼得對冰箱的生產過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於是,張瑞敏便讓楊綿綿去了解一下情況。

打聽之下,楊綿綿才發現,國內並沒有真正懂得生產冰箱的技術人才。而她自己對冰箱的印象還停留在小時候看到的古董冰箱。

這麼大的一個引進項目,總不能由一群門外漢來操作。於是,她特意去圖書館苦讀關於冰箱製造的書籍。她發現一本名叫《電冰箱》的書,寫得非常不錯,便專程去上海向此書的作者請教,把他請過來做企業顧問,讓他把冰箱製作的基本原理詳細講了一遍。通過這樣強化式的“學習”,楊綿綿從對冰箱一無所知,到初步掌握了相關知識。

之後,她又派人向國內的同行學習,回來之後結合自己之前掌握的知識,設計出了圖紙,從此開始了電冰箱的製造和研究。

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年楊綿綿那種超乎尋常的執行力,或許就沒有海爾後來那麼迅速的發展。

本來,張瑞敏隻是希望楊綿綿去了解一下情況,換作很多人,或許就會走走過場,或者幹脆交給底下人去做。畢竟,對冰箱的製作一無所知,哪能那麼快就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何況,自己是管理者,具體的研發完全可以交給技術人員去做。

但楊綿綿卻不這麼想,既然決定轉產做冰箱,那自己就非成為這方麵的專家不可,不這樣做,怎麼抓好管理?所以,她不僅自己買書看,還親自去拜訪專家,了解冰箱的製作原理,甚至自己畫圖去設計。

類似的事情,在楊綿綿身上還有很多。

有一次,一台質量合格的冰箱抽屜裏有一根頭發。楊綿綿看到之後,立即叫來全體相關人員召開了緊急會議。

有人覺得她太小題大做了,不就是一根頭發嘛,拿掉就行了,又不會影響質量。

對此,楊綿綿卻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抓質量就是要一根頭發絲也不能放過!今天對一根頭發視而不見,明天就會對更大的問題同樣對待,頭發絲雖小,但它關係責任心的問題。”

為什麼楊綿綿細到連一根頭發都不放過?

因為從海爾創業時開始,張瑞敏就把質量問題當成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來抓,甚至不惜砸掉70多台有問題的冰箱。他格外要求管理幹部對大家的質量意識常抓不懈。

為了落實這種精神,楊綿綿對質量問題嚴抓不懈,即使是一根頭發,也絕對沒有把它當成小事。正因為她能將企業的製度和張瑞敏的要求,落實到一般人覺得難以理解的程度,她的確無愧於“期望二,做到十”的高度評價。

這樣的下屬,哪有不被格外器重的道理?

別的優秀人士,也大部分都是領導“期望二”,自己能夠“做到十”的人。

潘基文是現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傳》介紹了他以前的一段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