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藝術的原則

教學語言藝術應當遵循哪些原則,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學信息的交流,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這是教學語言藝術在實際運用中必須認真加以解決的大問題。為了保證教學語言藝術恰當地處理教學信息輸出與教學信息接收之間的關係,達到教學信息交流的目的,在教學語言藝術的實際運用中,必須遵循:善意尊重原則、可接受性原則、協調一致原則。

善意尊重原則

教學語言藝術運用過程中,善意尊重原則是對教學語言運用者提出的最基本原則。善意尊重原則包括兩個構成層次,一是善意原則,二是尊重原則。

善意原則是教學語言藝術的目的原則。它要求教學信息的輸出者對教學信息的接收者必須抱著善良美好的目的,為了關心、愛護、幫助對方,使其掌握知識、增長才幹、提高素質,而傳輸有關的教學信息。善意原則規定了教學信息輸出的目的和動機。它不僅規定教學信息輸出者的主觀動機,也規定著教學信息接收者的切實感受,也就是使教學信息接收者能切身感受或覺察到教學信息輸出者的美好善良的主觀願望,從而喜聞樂見、心悅誠服地接收來自教學信息輸出者傳遞過來的教學信息。

善意原則是由教育方針、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所決定的。教育方針因時代和社會製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為本社會培養接班人,而把社會生活和生產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使下一代接受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成功而寶貴的生產、生活經驗,以維持本社會的穩定、繁榮和發展。這一點是大體相同的。在社會主義製度的中國,毛澤東同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指出了社會主義社會教育的培養目標。鄧小平同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曆史時期提出:“教育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規定了教育方向和教育目的。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發,教學語言藝術必須是以善意原則為基調。

實踐證明:是否以善意原則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起點,不僅體現了教育本身的性質,也決定著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以善意原則為基點向學生傳輸教學信息,則決定教學信息本身是健康有益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魯迅先生說:“從噴泉裏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裏出來的都是血。”從關心、愛護、幫助教學對象的角度出發,則會選擇對教學對象有益的教學語言的內容與表達方式;相反,從諷刺挖苦教學對象的角度出發,就會選擇傷害教學對象的教學語言的內容與表達方式。教學對象雖然年齡大小有不同,文化層次有不同,然而在接收教學信息的過程中,一般都是要分析教學信息輸出者的目的和出發點,以便全麵正確地理解教學信息。這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對教學信息輸出者目的和動機的分析和判斷,決定著教學信息接收者對所傳輸的教學信息采取何種態度。俗言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從善良美好的目的和動機出發,所傳達的教學信息,則會被教學信息接收者所接受並引起思想感情上的起伏與共鳴;相反從惡意傷害的目的和動機出發所使用的教學語言,則會引起教學信息接收者的反感、思想感情上的拒斥態度以及逆反心理。所以,教學語言藝術必須建築於善意原則這塊基石上。善意原則是其他一切原則的基石,失去善意原則這塊基石,教學語言藝術有如沙灘上的高層建築或空中樓閣,就失去了堅固的物質基礎。失去了善意原則這個出發點,教學語言藝術就成為了花言巧語,也不會收到什麼好的教學效果。

因此,教學語言藝術所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善意原則。

尊重原則是教學信息交流中的態度原則。它要求教學信息輸出者必須對教學信息接收者持尊重的態度。這種尊重原則是由教育信息交流本身的性質和目的所決定的。教學信息交流的目的是使教學信息接收者掌握知識,增長才幹,提高素質,全麵發展,成為本社會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社會生活中,雖然“聞道有先後”,然而教學信息輸出者與教學信息接收者作為人的社會地位是平等的。教學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傳達思想感情的社會交際工具,所以運用教學語言藝術進行教學信息交流時,必須對教學信息接收者持尊重的態度。這其中的道理:一是必須尊重交際對象的人格;二是隻有尊重對方的人格,交流活動才得以順利進行。

在教學活動中,運用教學語言藝術進行教學信息交流,教學信息輸出者對教學信息接收者的尊重體現在諸多方麵。

1良好的心理狀態

教學信息傳輸者在進行教學信息交流之前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心緒)。因為心理狀態製約著主體對外部事物的心理感受和主觀態度,並體現在言語行為或非言語行為上。唐朝杜甫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歎時局和痛恨離別的心緒使然,所以看見花也使作者落淚,或者感到花也在落淚;看見鳥也使作者心顫或者感到鳥也在心顫。所以,進行教學信息交流時,教學語言運用者必須始終保持平和的心境,才能對教學對象保持尊重的態度。教學活動中,並非所有的事情都使施教者心情愉快。諸如:受教者精神分散,玩弄小物品;回答問題時所答非所問,語無倫次,或者張口結舌,欲語又止等等。這些都是令人不滿意的。然而施教者麵對使自己心煩意亂的事物,要善於調控自己的心理情緒,始終心平氣和,保持頭腦冷靜,認真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找出症結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水平,並進行積極的引導和調控,使教學活動和諧有序地發展。對於這些情況,教師一個提示或安慰的眼神,一句幽默得體的語言,都可能會使對方集中精力,自行收斂,認真思考問題,或者消除緊張的心理情緒。教師切不可性急心躁,持簡單粗暴的態度對待和處理。因為這樣做會在學生心理上產生副作用,這種副作用須經過長時間才能消除。施教者對受教者的不尊重,會引起受教者的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施教者對受教者持尊重態度,必須保持平和的心境。

2言語禮貌得體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是否持尊重的態度,常常從教學語言的運用上體現出來。教學語言的風格多種多樣,因人而宜,或豪放,或委婉;或典雅,或詼諧;或蘊含,或明快等等。然而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都必須善於運用社會交際中的禮貌語言。特別是“請”字必須得到廣泛的高頻率的應用:“請朗讀課文”“請思考……”“請回答……”“請坐下……”。當學生指出教師偶爾的失誤時,教師非但不生氣,相反要說“對不起!”與“謝謝!”這些教學用語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態度。尊重他人的同時也在尊重自己。這樣不僅有助於創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使教學雙方都保持愉快的心境,而且有助於淨化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師生間相互尊重,也為學生今後步入社會尊重他人,運用禮貌語言進行社會交際打下行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