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文明風度的涵義和意義
文明風度的涵義
所謂文明,是指人類社會擺脫野蠻不斷進步的狀態,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們在這裏講的文明風度的“文明”是指屬於道德實踐範疇的文明行為,即人們在待人接物方麵所應遵守的行為規範。所謂“風度”,從古至今,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而“風度”一詞,在我國最早大約源於魏晉時期的《晉書·安平獻王孚論傳》,爾後,在《新唐書·張九齡傳》中亦有記載。當時意指“風采度量”。德國啟蒙運動思想家萊辛認為:“風度就是我們所謂美的特殊再現形式,它總是‘運動中的美’。”①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更看重“生理上的有效性和恰當性。”認為風度正是“表現人體在一定環境中的最小的力量進行的必要活動。”②由藏樂源教授主編的《教師學》一書中指出:“風度就是人的言談、舉止、態度。是一個人德、才、體、貌等各種素質在社會交往中綜合表現的獨特風貌。”③陸一帆同誌主編的《儀表美》一書認為“風度美是高層次的美,是內在的良好素質形之於外的動人運動,是在待人接物時通過言談、行為、姿勢和表情表現出的美感,屬於人的外表。”④從上述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風度有以下三個方麵的顯著特征:一、動態性;二、美感性;三、外在性。因此,可以概括起來說,所謂風度是指社會個體的言談、舉止、姿態、表情等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並表現出來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外在形態。
教師的文明風度是反映教師職業的性質、特征的風度。是指教師在教育工作及社會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外在表現。是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情操的反映。教師的文明風度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鍛煉形成的。隨著教師的文化素質的提高、知識不斷的增長,自我認識和自我克製能力的發展。教師的職業道德觀念轉化為道德情感,心理知識轉化為心理狀態,審美體驗轉化為審美觀念,從而逐步形成職業風度和氣質。教師的這種風度氣質主要包括禮貌待人、語言文明和舉止從容等幾個方麵。
文明風度的作用
合格的人民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文明風度,因為文明風度對學生、對課堂教學、對社會不斷起著作用。
(一)對學生品行的影響
教師的文明風度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美的風度來自美好的心靈。教師的文明風度直接而形象地反映教師的道德、情操、品德及個性,因此,必然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道德心理和審美心理。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是個關鍵人物,“實際上他是傳遞知識,以及這些價值的社會代表。作為一個成年人社會的代表的角色,他是一個廣泛的行為與態度的學習榜樣。”因此,教師待人禮貌、謙恭熱情、舉止計策、行為檢點、說話和氣、不惡語傷人等言談舉止,都將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助於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完善。因而,教師的文明風度必將促進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健康成長。
(二)對課堂教學的作用
教師的風度對課堂教學有重要的補充強化作用。首先,教師的文明風度能補充教師對教學信息的傳遞。美國人類學家伯德惠斯特爾認為,人體語言和文字語言相輔相成,僅僅依賴文字語言,我們永遠也不會明白一個人說話的完整意義。教師的職業勞動。是一種信息雙向傳遞活動,人體動作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信息載體,可以補充文字語言的未盡之意。美國語言學家研究:人們談話,35%的內容是靠單純語言表達。65%的內容是靠體態語言表達。據有關資料記載,學生獲得信息的總效果等於7%的文字,加38%的聲調,加55%的麵部表情。可見,教師的體態語言對於教學中的表情達意作用是多麼巨大。因此,教師的文明風度大大有利於擴充教學活動的信息量和知識量。其二,教師的文明風度能強化課堂效果,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教師的情緒、愛好、態度,是通過教師的體態語言,自覺和不自覺地顯示出教師個體的風度。如專心致誌,津津樂道的教師的體態,總是微微向前傾,麵部表情神采飛揚,語言熱烈而富有激情。反之,其體態則往往僵硬而呆板,愁雲鎖眉,語言單調乏味。可見,教師的文明風度,是具有審美價值的“語言”,它能給學生以情緒上的感染,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和強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教師美好風度的熏陶,能促使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審美情感的形成,而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實質是對創造的追求”。
(三)對社會的表率作用
教師的文明風度不僅對學生有示範和表率作用,對社會生活也同樣有示範和表率作用。首先,教師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學生的言行;其次,通過與學生家長的交往而產生一定影響作用;其三,通過教師與同事、同學、親朋好友的交往對社會產生影響;其四,通過教師的演說、報告、著書立說對舍間接發生作用;其五,還通過教師的家庭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等,更廣泛更直接地影響人們的言談、舉止、態度。因此,加強教師自身的風度修養並不斷提高自身的風度水平,能促進人們的正常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進而影響和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建設和發展。
禮貌待人
禮貌待人邢是教師文明風度的重要內容,是教師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準則,是交往中友好、和睦關係的重要條件。講究禮貌禮節,必然有利於國家的安定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也有利於自身的思想修養,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之師表”,因此,更應該在禮貌待人方麵作出表率。正如17世紀著名的英國資產階級哲學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說的那樣:“做導師的人,自己應當具有良好的修養,隨人、隨時、隨地都有適當的舉止與禮貌。”我國是一個被譽為“禮儀之邦”的文明古國,講究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師更應率先繼承和發揚這一代優良傳統。
我國古代很早就對教師如何禮貌待人有所規範。據《論語·學而》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評價他是“夫子溫良恭儉讓,得之。”意思是說,他的老師具有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所以大家都很信賴他。在整個封建社會裏,溫良恭儉讓一直成為封建統治階級要求知識分子和士大夫階層去追求的美德。盡管這種“美德”是為封建國家及統治階級服務的,但對我們今天培養教師禮貌待人的道德風貌,仍然有積極的借鑒作用。現代,要求教師按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及共產主義的道德理想,做到平等待人、謙恭讓人和尊重他人。
(一)平等待人
社會主義國家公民之間是新型的平等同誌關係。因此,教師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一是要做到相互尊重,把對方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做到互諒,互讓,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二是對同誌、對領導、對鄰裏、對長輩、對親友,要一視同仁,不偏不倚。這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真正講文明、講禮貌的重要標準,也是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如果對上阿諛奉承,甚至吹牛拍馬。對群眾則盛氣淩人,目空一切,那麼這隻是“以禮諂媚”而已,是不道德、不禮貌、虛假的行為。作為教師要“師以身為正儀”,帶頭做平等待人的典範。我們要特別尊重為國家、為社會、為集體進行辛勤勞動作出貢獻的勞動者。要保護兒童,尊敬婦女,尊重老人,尊敬軍烈屬,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要發揚中華民族曆來推崇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同舟共濟、救死扶傷、憐弱愛幼及寬宏大度、克製自製的美德和風尚。
(二)謙恭讓人
就是要求教師謙虛謹慎,禮讓為先。“禮”,本應指禮讓之意,“禮儀”亦應指禮讓之舉。它是禮貌待人的基礎。重禮者,必有謙恭之態,認人之量。我們的教師要有無產階級的寬廣胸懷和豁達氣概,多為他人著想。在生活上、工作上做到把方便和榮譽讓給別人,不爭名奪利;在與人交談時,也要認真傾聽別人的談話,不搶人話頭,不東瞻西顧,養成聽的藝術。因為認真聆聽他人說的話是尊重他人的前提。那種搶頭話頭,甚至“高談闊論”,搞“一言堂”,處處顯示自己,是缺乏教養和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特別當與人發生分歧、產生矛盾時,尤其要有高姿態和“退避三舍”的精神,在不違背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多作自我批評,消除矛盾,化幹戈為玉帛。我國明朝年間山東濟陽董篤行在京作官,一次接到母親的來信,訴說家裏蓋房因地基與鄰居發生爭吵,互不相讓,希望兒子出麵說話。董隨即寫了一封信:“千裏捎書隻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牆又何妨。”這種大度的氣概,強烈感染了董母,她主動退讓,鄰居因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封建國家的臣僚尚有這種氣度,我們社會主義的教師則更應該而且能夠做到謙恭讓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計較個人一利一害之得失。
(三)尊重他人
這就是處處以他人為重,理解他人,愛護他人。這是禮貌待人的實質和核心。教師應當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感情,尊重他人的勞動。教師應當態度誠懇,談吐熱情,舉止有禮,不打人罵人,不盛氣淩人,不惡語傷人。與同誌相遇時要熱情招呼;對客人要熱情接待,不擺架子;當別人給你提供了方便和幫助時,要道“謝”;給別人添了麻煩,要說聲“對不起!”,表示歉意。在教師與教師的關係上,要革除幾千年封建社會在知識分子中形成的“文人相輕”的惡習,消除互不買賬,互相詆毀的弊端,提倡“文人相重”、“師者相重”,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教師關係。
教師尤其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愛默遜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進化,兒童和青少年的成熟期在趨向提前,學生的“獨立性”和“成人感”越來越強。要求教師必須象對待成人那樣尊重他們,不僅把學生當成受教育者,也要當成自我教育者和自我管理者,以建立民主、平等、協作、親密的師生關係。為此,教師無論是舉手投足、音容笑貌,還是情韻氣度,都要體現對學生的尊重、信賴。做到態度和藹,語言親切,神態熱情,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聽,不要打斷學生的答話,更不能輕易予以否定;學生登門求教,同樣要起身迎接,不辱禮節。
在目前實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要努力破除“師道尊嚴”的舊觀念、舊意識,放下“先生”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不要成天板著麵孔,不關心其痛癢,或者動輒得咎,隨便訓人,甚至處罰和侮辱學生。對待後進學生,更不能采取歧視、侮辱或放任不管的態度,而要滿腔熱情地鼓勵幫助,認真做好轉化工作。隻有這樣才能促進師生關係的協調,師生感情的增強,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而“學其理”。
語言文明
馬克思主義語言學認為,語言是思想的物質外殼,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對於以“舌耕為業”的教師來說,語言則是其勞動的特殊手段,是其“傳遞、授業、解惑”的重要媒介。教師是耕作學生心田的園丁,絕大多數教學的種籽要通過語言而播出。因此,教師的語言是否優美、文明,對教育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對於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美的語言才能啟迪美的心靈。教育實踐表明,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語言的表達力。語言豐富、生動、形象、優美,能給學生以美的感受,使學生聽課情緒高,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敏捷。《學記》指出,教師若善於運用精簡扼要的講述與適當中肯的譬喻,就能促進學生易於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識。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不止一次地說過:“必須使未來的教師養成善於同兒童和青少年說話的能力。”
教師要做到語言文明,首先要求教師的語言做到準確。因為教師所從事的工作是一項科學性強的工作,因此,教師“要表達自己的意思就不能象用鳥槍那樣遍地開花,而應當象槍一樣,準確地說出你要說的話來。”應當達到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措詞精當,語法正確,詞達意明,合乎邏輯。這就要求教師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判斷推理,都要選擇最能表達所要講授內容的言語。這既是教師對事業高度負責的表現,也是教師職業道德對教師的基本要求。隻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真諦,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教師的語言要明白。明白的語言是指清晰、通俗易懂的語言。教師在表達思想感情、傳授文化知識時,要直敘其情,直抒其意,直言其理,不隱晦,不艱澀,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故弄玄虛。就是在闡述講解深刻道理時,也應做到深刻而不深奧,言簡意賅,不堆砌,不過分雕琢,不牽強附會,把握重點難點。在對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授課時,更要注意語言的清楚明白。否則,就會使學生如墜五裏霧中,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由此,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的語言要文雅。文雅的語言最能體現教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教師的語言是否文雅,對培養學生講文明、講禮貌關係極大,因此,教師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其它場合,一言一語,都要做到文質彬彬,溫文爾雅,吐詞自然,音調適中,溫和樸實。在與街坊鄰裏、集體家庭、同事好友發生矛盾糾紛時,不要強詞奪理、惡語傷人,而要講事實,擺道理,以理服人。在公共場合特別是與學生交往時,尤其是禁止粗言穢語、野話、髒話。
《論語·雍也》記載孔子的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說,樸實多於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於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與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這表明,文雅的語言就是適中、適度、適當的語言,因此教師在日常語言中,既不能粗言惡語,又不能華而不實。
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不僅要使學生能聽懂,並且還要打動學生,使語言有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語言上達到生動性、啟發性、趣味性和感召力。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語言是分不開的,形象化的語言,其主要特點是有立體感,即熔色彩、聲調、觸覺於一爐。因而,教師在選詞造句方麵,要做到凝煉、樸實、具體等。在修辭方麵,要善於運用比喻、排比、擬人、對比、映襯、誇張等修辭手段,以達到新鮮活潑、繪聲繪色、活龍活現地再現教學內容和思想感情的效果。講解以概念、公式、定理為基本內容的高度抽象的學科,如數學、物理,也同樣可以適當地巧妙地使用具體形象的語言。同時,生動的語言與幽默的語言也是分不開的。幽默的語言,是教師風趣、智慧的藝術語言的凝聚,具有高雅性,啟發性,教育性。它是教師在知識淵深和廣聞博見的基礎上產生的奇妙聯想。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地取材的詼諧語言,順手拈來的雋言警句,不露痕跡的成語典故,都可以造成幽默的效果。起到洞悉生活,引導氛圍,緩解緊張,祛除拘謹,活躍情感,調劑理性,發掘樂趣,美化趣味的作用。在現代高度發達的社會裏,缺乏幽默感的教師,可以說是不全麵的教師,因此,現代美國在選拔和培養教師時,把是否具有幽默感作為一個標準提出來,視為能否當好教師的一個基本條件。但是,幽默不是耍貧嘴,出怪相,現活寶,一切逗樂打諢,輕浮油滑或胡扯亂說,這些都有違幽默的真諦,也是教師職業道德所不允許的。這樣不僅不能達到使學生愉悅,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相反會使學生感到教師滑稽可笑,有損教師的形象。
教師的語言要優美。優美的教學語言,除了指教師講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外,還應當包含詞彙豐富、音韻優美、富有節奏等方麵。教師要注意語言的雄厚、清脆、圓潤,正確運用語調的高低、快慢、長短的複雜變化,靈活運用語調的旋律、節奏、速度和音色。如在節奏方麵,要有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時而如高山流水,時而似月白風清,切不可象老和尚念經,語調呆板,千篇一律。馬卡連柯在說出“走過來”這句話時,直至采用了十五種到二十種語調並在麵部、體態。聲調上表現出三十種不同的情調之後,才成為教育能手。因此,努力做到語言美、聲調美、節奏美,能極大的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深刻地領悟到祖國語言美,知識文化美,激勵他們渴求知識,向往人類文明的強烈願望。
如果教師缺乏語言修養,課堂用語沒有色彩,翻來覆去老是那麼幾句話,顛來倒去就是那麼幾個詞,學生就會聽了乏味,昏昏欲睡,提不起興趣,激不起靈感。相反,如果平時注意語言的采擷和錘煉,講課時語言豐富,措詞優美,富於魅力,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氣氛中,學生聽課就會興趣盎然,氣氛活躍,興致勃勃,思維敏捷,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一個教師不論自己是教哪門學科的,都要注意語言文采的修養,認真學習語言知識,豐富自己的詞彙,讓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文化,高超優美的語言藝術舉世矚目,發揚光大。
教師的語言要富於情感,飽含激情。教師的勞動對象,是活生生、有意識、有情感的人,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富於情感。隻有這樣,才能以情育情,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師生形成融洽和諧的心裏氣氛,馬卡連柯說:“我們要善於這樣說話:使孩子在我們的話裏感到我們的意誌,感到我們的修養,感到我們的個性。”斯卡爾特強調,運用藝術手段來提高教學的情感性,認為“沒有感情色彩的知識是僵死的。”我國優秀教師於漪在總結自己教學語言經驗時說,教師“必須傾注真摯的感情,情動於中而言溢於表,隻有對所教學科,所教對象傾注滿腔深情,教學語言才能充分顯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具體地說,要使教師語言富於激情,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進入角色,不是無病呻吟,而是以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其次,要善於使用語調,靈活駕馭其旋律、節奏、速度和音色變化,巧妙運用語調的急與緩,語音的高與低,語句的長與短,節奏的快與慢,語言的重與輕,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感情。馬卡連柯認為運用語調聲調,對表情達意有重要作用。“聲調的運用,所以具有意義,倒不是僅僅為了嘹亮地來唱歌,漂亮地來談吐,而是為了更準確地、生動有力地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