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
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大多是隨著父母學來的,所以,父母在飲食上要給孩子作出榜樣,讓孩子學會不貪食、不偏食、不擇食、不厭食和不吃零食,這就要在吃飯問題上狠下一番功夫,不光是飯菜質量,而且要講究一些教育的方式方法,特別是有的孩子不好好吃飯時,更應該究其原因,想些辦法,讓他能夠想吃、吃飽、吃好、吃得有營養。以下幾點方法措施,可供借鑒。
(1)從孩子學吃飯開始就不要對孩子搞特殊化,大人吃啥就讓孩子吃啥,這樣就不會養成孩子的嬌氣。
(2)平時盡量不要給孩子吃零食,因為吃了零食就會影響正常的吃飯,特別是孩子吃慣了零食,就光想零食多麼好吃,而坐在餐桌前卻毫無胃口。
(3)如果有時坐下吃飯時,孩子不願吃,千萬不能勉強他吃,更不能邊打邊罵,使孩子邊哭邊吃,那樣會影響孩子的健康。而應該查問一下孩子不願吃飯的原因,如果是感冒或有其他疾病,應及時診斷、服藥,一兩頓飯不吃或少吃點,過一會兒後再吃也未嚐不可,可以讓孩子多喝些水,幾頓飯後就會恢複正常。
(4)要盡早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興趣和樂趣。父母不要一直包辦代替喂個沒完沒了,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鍛煉他生活自理的能力。
(5)孩子要吃好,運動不可少。孩子飯後要讓他有一定的運動量,隻有玩得好,才能吃得好。但是,有的父母怕孩子弄髒衣服,怕孩子摔跤,所以,不讓孩子到室外活動或活動量很小,孩子吃飽飯後不消化,自然就沒有食欲,如果運動量夠了,吃起飯來就香甜可口。
(6)要注意飯菜花樣品種的變化和營養的搭配,使孩子始終保持旺盛的食欲。
一般說來,隻要能做到以上幾點,大多數孩子是會好好吃飯的。
119.培養幼兒生活技能的注意事項
2~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體力,活動能力也日漸增強。他們好動、好問、好模仿、好奇心強,教他們學做一些事情比較容易被接受。因此,父母隻要從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耐心培養,孩子是可以很快學會吃飯、穿衣、穿鞋、大小便等基本生活技能的。對於幼兒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要從日常生活當中的小事做起,在培養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為孩子創造獨立生活的環境和條件。有了適宜的環境與條件,才可能引導孩子朝獨立生活這個方向去努力。以睡眠為例,科學的做法是,從孩子一出生最好就同大人分床睡。可在大床邊上安置一個小床,為孩子提供獨立睡覺的環境與條件,長大以後再分室。這樣做孩子不致害怕,比較容易接受。再如,到孩子該學著吃飯、蹲盆的年齡時,父母應提前為他們準備小桌、小椅、小碗、小勺、購買便盆。買這些物品時,要盡量選擇顏色鮮豔、樣式新穎的買。這樣會對孩子有較強的吸引力。有了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孩子就能較早地開始獨立生活的鍛煉。
(2)講究教育方法,寓技能培養於娛樂遊戲之中。幼兒模仿性強,最喜歡遊戲。針對這些心理特點,父母可以設計“我是阿姨來喂飯”、“我幫娃娃穿新衣”等遊戲,讓孩子在幫助布娃娃的玩耍中學習生活技能。孩子在這些遊戲中,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的要領和基本動作。然後,再幫助孩子把所學本領遷移到他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教他們吃飯怎樣拿勺、端碗,穿衣時應先穿褲子後穿衣服;先套袖子,後扣扣子等步驟和方法。這種教育方法符合幼兒心理特點,自然親切,生動活潑,孩子易於接受。
(3)反複訓練,鞏固培養成果。學習任何一項生活技能是個循序漸進、不斷鞏固的複雜過程。父母在引導孩子學習生活本領時,要耐心教導,循循善誘。通過不斷學習,反複練習,孩子會逐步形成良好的習慣。並且能使學到的技能更加熟練。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多表揚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少批評指責,更不可苛求和操之過急,以免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120.手巧心也靈
人們常說“心靈手巧”,認為腦子聰明手也靈巧。但這隻說明了“心靈與手巧”關係的一方麵,而“手巧心靈”的道理,即手的靈巧對腦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家長們往往隻偏重於孩子的書本知識學習,很少給他們活動時間,以為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實際上,動手能促進運腦,讓孩子做做小玩藝,搞搞小實驗,對他們的智力發展是有好處的。
家長從小開始就多要孩子做手部動作,通過活動手指,發展智力。如抓、握、捏、拍、彈等動作;應該多買一些有利於動手的玩具,如積木、魔方等,通過造型,重新組合,不僅讓孩子培養了動手能力,而且發展了創造力。還可以買一些有利於手部活動的器具來練習,如胡琴、電子琴。隻要能促使孩子動手的都可以。這樣多動手就能經常刺激腦髓中的運動中樞神經細胞,大腦會日益發達。
121.教孩子利用廢舊物品進行手工製作
有時候要扔掉的東西不都是廢物,小朋友可以通過聯想、改裝,把這些東西變成有趣的玩具。小朋友在製作過程中又動腦又動手,得到了鍛煉,增長了很多知識,有人講玩具是“教科書”,這句話一點不假。小朋友可以在下麵的各項製作中得到有益的知識。
小孩子在幼兒期就具有自己創造玩具的才能。他們看到了馬車、汽車,回家後就用凳子擺。很多孩子還喜歡搜集大人用過的東西。一隻小盆,一顆小鈕扣,連一粒小石子都不願丟掉,因為他們能給這些物品派上用場,這就是幼兒身上可貴的聯想能力。
幼兒的玩具,不應該全靠從商店裏買,事實證明,孩子自己製作的玩具他們更愛惜。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製作玩具,在製作時可以啟發孩子動腦子想問題,例如風車為什麼會轉、鴨子車為什麼鴨子會叫等等。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還可以督促孩子做完,並能幫助孩子解決製作中的難點。
在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可以叫孩子照著一些圖樣製作或改製。例如用火柴盒做桌子,先叫孩子看圖模仿著做,完成後就可以不限盒子的數量自己做一些別的家具。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叫他們想一想火柴盒除了做家具外還能做什麼,這樣就引導孩子進入創造階段。要讓孩子多想,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造型人才。事實證明,在兒童期經常動手動腦的,長大後在工作中的改革創新就多。
玩耍娛樂
122.家長要常和孩子做遊戲
遊戲,是嬰幼兒娛樂的一種形式。經常做遊戲不僅能使孩子心情舒暢,而且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身體各部的發育都有好處。
但是,在一些家庭裏,常常因為沒有合適的遊戲伴夥和適合家庭玩耍的遊戲而使孩子們不能盡興。的確,有些孩子的爸爸全身心投入到了事業中去,所以較少有時間和孩子玩遊戲。但有的父親寧肯自己打撲克、玩麻將,也不想和孩子一起玩一會兒。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不利的。應該認識到,家庭遊戲既能豐富孩子的生活,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養成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同時又能增進孩子和父親的親切感、信任感,提高父親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從而使孩子從小就樂於接受父親的教育和幫助。因此,為了自己的孩子,做父親的要合理地安排時間,盡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做做遊戲。
孩子到了幼兒期,遊戲的內容要比嬰兒期更加豐富多彩了。幼兒家庭遊戲的種類很多,一般分為角色遊戲、結構遊戲、表演遊戲、智力遊戲和體育遊戲。
(1)角色遊戲。角色遊戲是幼兒按自己的意願扮演角色,通過模仿和想象,獨立地、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活動。要指導孩子做好角色遊戲,父母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讓孩子到生活中多接觸、多觀察、多體驗,然後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作為遊戲的內容。如玩“到商店買東西”的遊戲,父母就應該先帶孩子到商店去體驗怎樣買賣東西;玩“參觀動物園”的遊戲,就應該先帶孩子去動物園玩。這樣,孩子就會帶著布娃娃去玩遊動物園的遊戲了。
(2)結構遊戲。結構遊戲也叫“建築遊戲”。是一種利用各種建築材料,包括積木、積塑、沙石、泥巴、紙片、金屬材料等,通過幼兒想象和手的造型活動,構成建築物或其他物體的一種遊戲。如用積木造房子、造大橋;用積塑插擺飛機、火車、滑梯、木馬、機器人等;用沙子、石塊搭公園、山洞、小橋、草地等;用泥巴做小獵、小白兔、手槍等。結構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在遊戲時盡量培養孩子獨立完成。
(3)表演遊戲。表演遊戲是幼兒根據故事或童話中的內容,運用語言、動作、表情扮演成角色的一種遊戲。如“打電話”、“拔蘿卜”、“小白兔上山”等,都可根據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加以表演。人數不夠時,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都要積極配合同孩子一起玩。
(4)智力遊戲。智力遊戲是專門為培養幼兒智力而設計的一種遊戲,目的在於訓練和發展幼兒的語言功能。在家裏父母可教孩子說“繞口令”、“講故事”、“擴句”、“聯句”、“識數”、“猜謎”等,一般來說,4~6歲時才可玩此遊戲,當然有的孩子天資聰明,3歲以前也可以玩。
(5)體育遊戲。體育遊戲是鍛煉幼兒身體,發展幼兒各種基本動作的活動性遊戲,如“小熊打滾”、“小兔子上山”等,都可以模仿動物的動作,通過走、跑、跳、爬、鑽、攀登等動作的遊戲和鍛煉,促進幼兒動作協調,心靈手巧,促進大腦和全身的發育,可以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勇敢頑強的精神。
適合幼兒在家庭中玩的遊戲還有許多種,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引導孩子在遊戲中健康成長。
作為父親積極地參與教育,想盡做好父親的責任。這當然很好,但請您注意,他還是兩三歲的孩子,不要與他做過分激烈的遊戲。因為這時小兒神經係統尚未發育完善,抑製、平衡機製較差,一旦興奮起來就不容易平靜。激烈的遊戲會使孩子神經係統受到過分刺激,甚至使孩子感到恐懼,引起小兒的噩夢。小兒不會控製自己的感情,而且不懂真假之分。當爸爸裝做一隻大熊時,他會誤以為他的麵前真是一隻可怕的大熊,且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做此類遊戲不可過分,時間不宜過長。即使孩子興致很高,也要掌握分寸,適合而止。有些父親喜歡帶孩子學步、玩水,把孩子舉高——“坐飛機”、“騎大馬”等。您要注意,孩子關節、韌帶都未長結實,大小肌肉都尚未發育完善,他稚嫩的身體,經受不起激烈的遊戲活動,因而在進行上述活動時要小心,不要用力推拉,活動時間不能過長,不要嚇著孩子。
123.用玩具和遊戲培養性格
玩具和遊戲對小兒具有教育作用,玩具和遊戲不僅可以促進小兒的智力和動作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小兒交往能力、學習規則和培養善良寬厚的性格。
1歲多的小兒開始表現出對同齡小兒的興趣,他們碰到一起時,會不由自主地伸出手來。讓小兒在一起遊戲、玩玩具,可以滿足其與夥伴進行社會交往的需要。可以把玩具、遊戲作為小兒夥伴交往的媒介,發揮其教育功效。當然,小兒一起遊戲時,常會發生爭執,他們有時會搶別人的玩具,而對自己的玩具卻抱得緊緊地,不撒手,不讓給別人玩,有時還會伸手去打搶自己玩具的孩子。這是由於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能區分他人的物品,他們把他人的也看作是自己的;不能清楚地意識到他人的存在,不能意識到別人也有玩玩具和遊戲的願望。對自己的需要又不易控製,看到別人拿著好玩的玩具,就迫不急待地要搶過來,自己玩。發生搶玩具的情形是正常的,成人不必過分大驚小怪,隻要不發生過火行為,就用不著早早加以幹涉。成人在適當時候可給予引導,可使小兒相互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物品,意識他人願望和逐漸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行為。如果出現過火行為,大人需要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引導小兒玩些別的或換個場地,情緒平靜後,再告訴他,什麼是對的、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學習遊戲中簡單的行為規則。
總之,通過遊戲形式並利用玩具、可以培養起相互間和諧友好的關係和愉快的情緒,奠定小兒良好性格的基礎。這是其他硬性強迫方式和單純說教所不及的。
124.爸爸要常帶孩子戲水
戲水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孩子從乳嬰兒起就喜歡戲水,從戲水中可以獲得有關水的知識(如水是無色、透明、無味的,水會流動,水能溶解其它物質,水還會變態等)。能夠培養孩子的觀察、思考能力,玩水也是孩子探索自然的途徑。在家庭中怎樣指導孩子戲水呢?
(1)為孩子創造戲水條件,讓孩子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戲水,從中探索水的秘密。具體玩法:用一隻大一點的水盆,盛水1/3,放在地上或椅子、桌上,再用各種小一些盛水器,如瓶子、碗、塑料袋等,讓孩子盛水玩。孩子玩水時,要給孩子卷起袖子,或給帶上塑料袖套、圍袋,以免弄濕衣服。
在孩子自由戲水時,家長應觀察和了解孩子戲水情況,給予必要的提問和啟發。如孩子把裝有水的瓶子放入水中,水瓶下沉了,倒掉水後瓶子浮上來了。這時,家長可問孩子:“這是為什麼呀?”“哪個瓶重呀?”從提問和啟發中,使孩子獲得關於物體輕重與水的浮力之間關係的知識。
(2)家長可和孩子一起做戲水遊戲。如玩“找水中小魚”的遊戲,家長可用磁鐵做釣魚杆,用小鐵釘釘住紙魚放入水中,讓孩子在水中釣魚,又如玩“噴水”遊戲,用塑料袋裝水,紮緊袋口,用針紮一小孔,水就流出來了;還如玩“結冰融水”遊戲,將水放入冰箱內,待水結成冰後,再取出放在太陽下溶化。總之,通過這些遊戲可以增長孩子有關水的知識。
125.給孩子講故事前要先做充分準備
有些年輕的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隻是以哄著孩子不淘氣為目的,而不是為了使孩子從故事當中受教育,所以事先較少做準備。
要給孩子講好故事,首先要挑選好故事。究竟給孩子講什麼故事好呢?這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特征去選擇最適合孩子接受的故事。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一般來說,除了故事的內容要健康、積極、有教育意義外,最好是帶圖畫的情節比較簡單、人物較少、語言生動,最好是帶有韻文並需要重複部分的故事,稍大一點的孩子接受能力有所增強,故事內容可以適當增加,情節和人物可以稍微再複雜一些。
在選擇好故事後,父母應做好講故事的準備工作。平時要多看一些故事書,適合給孩子講的,要作個記號,依次地閱讀,逐個給孩子講。講前再把故事溫習一遍,特別是要把故事的主要情節、人物、動作、語言都能記住,實在記不住的,也可以拿著書給孩子講,但是,最好不要照本宣科,要用自己的語言,加上感情和動作,使自己身臨其境,進入到故事的氛圍之中,先感染自己,然後才能講得栩栩如生,使孩子受到感染。
126.讓孩子在玩耍中發揮想象力
玩耍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每當我們看到孩子們搭積木和擺弄一件物品時,往往會認為這不過是玩耍而已,其實不然。孩子把小鈴鐺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或學著下樓梯,或在地上推著橙子當汽車開,模仿著成年人的動作,這是在努力了解這個世界。依我們成人來看,書一定是用來看的,積木一定是用來搭著玩的。可是在幼兒心目中,書不一定是看的,積木也不一定是搭著玩的。其實,在大人心目中所有玩具都有固定玩法,而孩子在玩耍中表現出來的常常不是大人所要求的,孩子們玩耍時很高興、很隨意。
對孩子來說,不論是買來的玩具,或者是自製的玩具、最初都是很感興趣的,可是不久就會玩膩而變成不喜歡,但是不論如何值錢的玩具,如果不允許孩子加進自己的一些創意或裝配,對他們而言都不是好玩具。
有些1歲左右嬰兒的家長們常常抱怨說,孩子放著積木不玩,就想玩壺呀、鑰匙及指甲刀呀什麼的。這是因為,他已經知道父母並不玩積木,而是玩壺呀、鑰匙呀、指甲刀什麼的,這些東西一定要好玩。
在幼兒看來,能看能摸的東西都是玩具,因此大人最好不要過多的限製孩子玩耍,給孩子玩具時,不要規定太多,限製太死,要允許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創造力的發揮。
衛生保健
127.及時發現孩子的智能障礙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但是不可能事事都遂人願。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有3%的兒童具有智能障礙表現,其智力發展屬遲鈍。如不及時發現並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這些兒童絕不可能成為出眾的人。那麼,怎樣才能發現孩子早期智能方麵的障礙呢?
(1)相比之下,智力低於同年齡孩子,有智能落後的各種現象,如反應遲緩、語言木訥、目光僵滯等。
(2)有些孩子表現上好像都正常,但“乖”得出奇,沒日沒夜地睡覺,肚子餓了也不哭不鬧。
(3)新生兒期驚厥,患多種器質性的疾病後表情異常遲鈍。
(4)小孩皮膚上有白色斑、綠色斑、咖啡色斑或其他各種色斑,同時伴有抽搐、顱內壓增高、視神經萎縮等,可作為發現智力障礙的依據。
(5)小孩具怪異的外貌,特殊表現為頭型短小、兩眼角吊向外方,鼻塌陷、眼距寬、口半開、舌常伸、流涎等。
上述種種,都可能是智能障礙的反映。但是有了這些表現,並不一定等於智能低下,還需作進一步的有關測試或特殊檢查才能確診。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個智能障礙者,應麵對現實,采取耐心教育、積極治療、精心養育等切實有效的措施。
128.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常聽家長抱怨他們的孩子做事無恒心,一會兒搭積木,一會兒畫畫,或者玩汽車,看電視、聽故事等等,每件事都隻有3~5分鍾的興趣,孩子是否有多動症?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幼兒的注意力有什麼特點。注意力就是人的心理活動集中在一定的人或物,它包括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二種。有意注意是自覺的、有目的注意,需一定的努力,而無意注意則是自發的,不需要任何努力的。譬如幼兒園老師教孩子唱歌。這就需要有意注意的聽、唱。突然外麵響起了鞭炮聲,孩子的注意會不約而同地轉向外麵,這就是無意注意。在嬰兒時期以無意注意為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內容的豐富,活動範圍的擴大,逐漸出現有意注意。幼兒雖有一定的有意注意。但注意的穩定性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幹擾而分散,轉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往往隻有3~5分鍾,所以不要以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得了多動症。
幼兒的注意力是能通過培養而加強的,但教幼兒學習切忌“疲勞轟炸”,一次搞上半小時甚至二小時。經幾分鍾的學習後要讓他有幾分鍾的自由活動。應不斷用新的內容來引起孩子興趣和注意。排除外界幹擾,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
129.分析孩子說話晚的的原因
由於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規律的,而且是後天學習形成的,所以有的孩子說話晚可能有以下3點原因:
(1)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有的家長不懂得孩子的語言發育規律,什麼事不等孩子開口,早就為他安排得好好的。這樣孩子學說話的必要性就減少了。他想要什麼不是用嘴說,而是用手指,隻要孩子用手一指,大人就把東西給拿來,天長日久,孩子學說話的愉快感和積極性就會降低,說話自然就晚。
(2)缺少學說話的環境。有的家長整天忙自己的事情,把孩子放到一邊,餓了給吃,渴了給喝,不理會孩子,很少對孩子說話。孩子的語言發展,主要是靠與其他人的接觸中模仿學習,如果把孩子放到一邊,不和孩子經常講話,就會使孩子在語言發展最快的階段,失去學習和模仿的對像。人們所熟知的狼孩就是一個例子。她之所以在回到人們中間後還不會講話,隻會像狼一樣的嚎叫,以至直到死隻會說幾個簡單的詞語,就是她幼年時和狼生活到一起,沒有學習語言的對象。這說明環境對孩子語言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錯過語言發展階段再學習也很困難。
(3)疾病的影響。疾病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而且也能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如營養不良引起的佝僂病,就可能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隻有找出孩子說話晚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加以糾正克服。事實上,最為重要的還是為孩子的語言發展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
130.正確對待“饒舌”的孩子
“饒舌”俗稱嘮叨,多嘴。幼兒初學會說話,能充分地表達意思與主張時,就高興得禁不住要饒了。這時,孩子大抵已進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當他高興時,會不顧對方的反應,滔滔地說個不休。有時還真令人厭煩呢。
從另一角度來考慮,所謂饒舌,其實也不足為怪,幼兒已逐漸發展其合群性,希望與人溝通,才會情不自禁地侃侃而讀。
僥舌的孩子極希望別人肯定他,一心想以饒舌的方式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卻沒有為別人著想,也不管別人反應,也有人以為孩子之所以像機關槍一樣喋喋不休,是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愛心和關注。因此,遇到喋喋不休的孩子時,最好耐心聽他的話,讓他感到被接受而心安。千萬不可以不耐煩地喝斥,使他委屈,最好能靜下心來查一下他情緒不安的原因,並努力消除。
131.幼兒心理衛生十忌
在哺育幼兒生長的過程中,心理衛生方麵往往被年輕的家長忽視。要想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家長在心理衛生方麵要注意十忌。
(1)忌缺乏撫愛。由於離婚或其他原因,孩子僅與母親或父親生活,缺乏父愛或母愛,或在托幼機構中得不到關心與照顧。
(2)忌態度不一。或父母雙方對待兒童的態度不一致,如父嚴母寬,或前後態度不一致,忽親熱萬分,忽冷淡不理。
(3)忌兒權社會。獨生子女,心肝寶貝,太上皇,隨心所欲,絕對自我中心。
(4)忌經常懲罰。為一點小事就經常在身體或心理上受到懲罰和嚴重的虐待。
(5)忌過分苛求。從大小便習慣訓練到學習閱讀等,對兒童提出不現實的過高要求。如要求幼兒背誦十首、百首唐詩等。
(6)忌不良誘惑。有意無意地用不良行為或感情誘惑兒童,造成不良習慣行為或心理。
(7)忌欲求挫折。對兒童的生理欲求如飲食、身體接觸(皮膚撫愛)作出冷淡的或抑製性的反應,以及兒童不願進食時強迫其進食。
(8)忌角色混亂。要求兒童扮演或擔負與其年齡、性別和能力不相稱的角色,如男扮女裝。
(9)忌父母操縱。強迫兒童站在父親或母親一邊,或企圖控製兒童的情感和喜好。
(10)忌弄虛作假。經常對兒童說假話,不守諾言,對孩子問的問題或回避或說假話。
132.外出和睡前先排便
常常可見到這樣的家長,隻因一時的疏忽,而不得不在人流攘攘的街道上、公共汽車裏和商店櫃台前,為憋不住尿的孩子尋找可以“方便”的地方。請家長勿忘,每次外出前,在您忙完一切繁雜瑣事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撒完尿再出門;睡覺前要讓小兒撒一次尿,可以減少小兒夜間排尿的次數,為保證成人和小兒安寧的睡眠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