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愛護我們的家園(1 / 3)

請愛護我們的家園

我們隻有一個家園——地球,一旦地球毀滅,人類將失去生存的空間。如今,人類的持續發展乃至生存條件已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全球氣候變暖,酸雨恣意橫行,臭氧層損耗,大片森林被毀,墾荒過度,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空氣、水體、噪音汙染嚴重,垃圾包圍城市、農村……人類正以瘋狂的速度謀殺地球母親這個造物主幾億年的傑作,正在全力向毀滅人類自身的終點衝刺!醒一醒吧!正在自掘墳墓的人們,警鍾已在長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為了我們人類自身,請愛護我們的地球母親!

我們的環境已經受到嚴重破壞:空氣汙染,蔚藍的天空彌漫著煙霧;水體汙染,清潔的水變得汙濁;噪音汙染,嘔啞嘲口析難為聽;森林濫伐,沙漠擴大,土壤流失,耕地減少,水產枯竭等等……環境問題,是關係人類生存和人類未來的全球性問題。全球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經使人類生存、人類的繁衍麵臨著巨大的危機。它已向人類敲響警鍾!請愛護我們的地球母親,還給地球母親久違了的清新明朗的靚麗,給我們人類自己營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鳥語花香的淨土。

人們常常感歎,一年比一年的夏天難熬,熱、熱、熱,就連冬天都已不像從前那麼冷了。地球為什麼越來越暖呢?

在包圍地球的大氣圈中,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一個特性,它對來自太陽的輻射,如可見光、紅外線等“開綠燈”,允許它們長驅直入到達地表。地表吸收了輻射後溫度上升,就要向外散發熱量,而二氧化碳對這些熱量卻“開紅燈”,不讓其通過,這樣就使熱量滯留在地表麵。這種現象類似於玻璃溫室,故稱之為“溫室效應”。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越高,保溫作用就越強。

隨著人類對燃料的使用量與日俱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愈來愈多。同時,人類的亂砍濫伐又導致地球上的森林麵積急劇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降低,由此引起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日趨升高,使大氣“溫室效應”加劇,地球變暖。據科學家估計,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可達到600PPm,地球表麵平均溫度將可能上升1.5℃~4.5℃。如果地球溫度變暖幾度,南北兩極的冰川將會大量融化,使海洋水量增多,海平麵上升,由此帶來的嚴重惡果,是許多沿海城鄉將被淹沒。此外,氣候變暖還會引起地球降雨帶的移動,使農業生產失調。

除了二氧化碳之外,大氣中含有的其他一些微量氣體,如甲烷、氟氯烴、一氧化碳、臭氧等也具有“溫室效應”。由於人類的活動,這些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也在日效增高。

我們要警惕全球變暖。

地球上3/4的麵積覆蓋著水,在這樣一個水球上,從理論上講是不會缺水的,但為什麼許多國家都已在鬧“水荒”呢?

我們的地球素有“水的行星”之稱,3/4的麵積覆蓋著水層。但海水卻占了97.5%,淡水僅占2.5%。淡水中70%又是冰,再扣除包含在大氣和土壤中的水分,真正可利用的江河水量,僅占地球總儲水量的0.0001%。目前全世界60%的地區麵臨供水不足,近50多個國家在鬧“水荒”。我國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0×1012m3,比全球陸地平均降水量少25%,降水中約有56%的水被植物蒸騰、土壤和水體蒸發所消耗,隻有44%形成徑流。全國水資源總量約2.7×1012m3,少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2700m3,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88位。近年來,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劇增、水資源的汙染,水荒更為嚴重。

各國針對“水荒”均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開河鑿井、興建水庫、淨化河水、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綠化大地、控製江河汙染、節約用水等,均可緩解供水緊張。目前普遍認為海水淡化是解決“水荒”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存在著技術和資金等種種困難,所以,地球人還應倍加珍愛淡水資源,節約用水。

沒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水不僅是生物的命根子,也是工業產品的必需。比如生產1公斤鋼需要150公升左右的水,1公斤合成橡膠約需2000公升水,1公斤紙需要700公升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日常生活用水也在急劇增加。據統計,發達國家城市居民每人每日平均供水量為300~500升(包括工業用水),發展中國家約100~300升。水平最高的是芝加哥(824升),其次為莫斯科、華盛頓(700升),再次為紐約、大阪(600升)、巴黎(450升)。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地增長,對水的需要量也就越來越大。

環境汙染現已成了一個熱門話題,有識之士都在呼籲保護環境,那麼,究竟什麼是環境汙染?

全球環境汙染問題很多,現在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和酸雨三大問題上。除此之外,還存在著一係列令人不安的環境問題,仍然表現在大氣、水體、食物、土壤等幾個方麵。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有關空氣、水和食物汙染的報告稱:全世界城市居民中有五分之四生活在受汙染的大氣環境中,飲用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另據報道,全世界有18億人飲用過受汙染的水,每年有30%的人因環境汙染而患病。

環境汙染對人體的危害十分複雜,一般可分為急性、慢性和積累性三種。積累性危害也叫遠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以致癌作用為例,全世界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類的癌症極大部分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而在環境因素中,由化學物質引起的癌症占90%。

環境汙染問題是不分國界的,需要眾多國家甚至全球的共同努力才能解決。我們隻有一個地球,保護全球環境是全人類的責任。

地中海日益成為“鉛酒壺”了,沿岸的人們也受害不淺。這些毒物到底從何而來呢?

傳說位於地中海沿岸的古羅馬帝國,人們嗜酒成癖,盛酒的容器是鉛製酒壺。日積月累,人體中鉛含量急劇增加,造成鉛中毒。因而古羅馬帝國的王公貴族們個個神情呆滯,體質虛弱,無心國事,終於亡國。這就是著名的“鉛酒壺”中毒事件。

如今,人們已清楚地認識到鉛對人體的危害,但由於工業發展,地中海沿岸的環境汙染日趨嚴重。每年有大量的石油及其產品、洗衣粉、汞、磷、硝酸鹽等物質從地中海沿岸國家排入地中海。還有成千上萬噸以鉛為主的重金屬彙入地中海,使地中海成為天然“垃圾桶”和天然的“鉛酒壺”。

那末,這些汙染物為什麼會富集在地中海呢?

原來地中海周圍隻有直布羅陀海峽、土耳其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同其他海域相通。這些海峽和運河通道狹窄,使排入地中海的汙染物不易流向他處,因而在地中海沉積。這就是地中海為什麼會成為“鉛酒壺”的原因。

1971年9月23日夜間,日本東京代代木車站附近霧雨氵蒙氵蒙。雨水飄進行人的眼裏使人感到刺痛,落到皮膚上就像小蟲子蜇了似的。雨怎麼會“蜇人”呢?

這種“蜇人”的雨,就叫做酸雨。科學家普遍認為,酸雨與能源密切相關。目前,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氣的有害氣體約6億噸,主要來自煤、石油、煤氣、天燃氣等的燃燒.排放的有害氣體中,尤以SO2和NO2數量多,危害性大。SO2經光化學或觸媒作用,形成SO3,遇水汽立即成H2SO4;氮氧化合物NO2在大氣的雨滴中,最終氧化成的產物是HNO3這種稀薄的含氮、硫的酸性溶液,隨雨水、雪或雹等降落到地麵,就是酸雨。酸雨的形成除了以上人為活動而產生的因素外,還有由於火山噴發出的大量瓦斯和火山灰同大氣中的水分化合成的H2SO4,隨後以H2SO4雨形式降落到地上。

酸雨是不受國界限止的。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美一些工業發達國家,不時降落含強酸性的雨雪,而且範圍越來越大,到90年代,酸雨幾乎遍及全球。酸雨的危害是導致環境的酸化,比如土壤、湖泊、河流發生酸化,最終影響動植物的生活或生長。北美洲安大略地區曾因湖泊水質酸化,綠藻的種類由26種減少為5種,藍藻由22種減少到10種;在挪威南部,5000個湖泊中己有1750個湖泊無魚,900個受到嚴重影響。在酸化的水體中,魚卵不能正常發育,藻類的葉綠素合成下降,水底藻類種類也在減少,整個地區的生物都趨向於簡單化。

“大地母親”哺育著萬物,但作為萬物的精靈—人類卻把“大地母親”弄髒了,這是怎麼回事?

如果弄了一身土或衣服上濺上了泥,人們都會說“啊,真髒!”這是從衛生角度講的,因為土或泥把幹淨的衣服弄髒了。其實潔淨的土本身並不髒,它也和石頭一樣是由各種礦物元素組成的。植物從土壤中吸取養分,為人類提供糧食、油料、蔬菜、棉花及林果產品,為牲畜提供牧草。人類生存離不開土壤,可是人類本身又把這“大地母親”弄“髒”了。

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造成了土壤性質的惡化:土壤板結、肥力下降;土壤中殘存的農藥還危害植物生長並使農產品中殘留了農藥成分。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澆灌農田的汙水,以及含有汙染物質的降水,也都會汙染土壤,使土變“髒”。

被汙染的土壤,質量下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汙染物質被植物吸收,食草動物又把這些有毒物質積累在體內,人吃了這些動物的肉,也會影響健康。

土壤和其他物質一樣,也需要保持幹淨,要把土地弄“髒”了,人類本身就要遭罪了。

近幾年,我們常常會在報刊上看到“赤潮”這個名詞,說在某某海麵上出現了赤潮。我們都知道大海有漲潮落潮現象,“赤潮”也是海洋中一種潮嗎?

赤潮可不是自然界裏的潮汐,而是海水被汙染後出現的一種海水變色現象。

海水中有一些浮遊生物,如夜光藻、無紋多溝藻、裸甲藻等,有的能發光,有的本身帶有顏色。它們在海洋浮遊生物中占的比例並不大,可是當海水被汙染、營養物質大量增加時,它們就會急劇繁殖,以至多到把海麵覆蓋起來。這時候滾動的海濤就像一條巨大的紅紗巾在海麵上浮動;入夜,海麵上銀光閃閃,猶如一個巨大的熒光屏。這就是赤潮。

赤潮景象確實很壯觀,可是赤潮的危害十分嚴重。赤潮生物覆蓋海麵,破壞了海洋的生態平衡。海水中的氧氣被赤潮生物大量消耗,魚貝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細菌卻大量繁殖,有的細菌會產生有毒物質,危害魚貝類生存;沒死的魚貝類體內會積存毒素,人吃了這些魚貝也會中毒。所以有人說赤潮是海洋生物的“陰冷的墳墓”。

海水汙染引起赤潮,赤潮又加重了海水的汙染,如果任憑這種惡性循環存在下去,最終將徹底破壞海洋的生物資源。

一碗黃河水,就有半碗沙。黃河是世界上所有河流中含沙量最大,輸沙量最多的河流。究竟怎樣來治理黃河呢?

到目前為止,黃河泥沙並沒有明顯減少,黃河下遊河道淤高趨勢有增無減。雖然人們年年防汛,年年修堤,黃河的洪水威脅並未消除。科學工作者們指出,黃淮平原幾千萬人民頭頂上頂著“一盆黃水”,如果搞不好,總有一天會潑下來的。

麵對這個嚴峻的事實,有些科學家試圖從改變黃河治理的基本思想模式入手,重新製定未來治黃的戰略決策。他們提出,黃河之所以黃,決定性原因是上中遊黃土高原的大麵積黃土。黃土的物理性質必然導致水土流失,所以,黃河不可能變清,治理黃河的關鍵並不是在上中遊,而在下遊。

科學家們指出,現在的黃河河道已經到了老年,應該有計劃地為今天的河道準備一條新河道,在特大洪水到來之前,將河水引入新道,以順應黃河的自然規律,這才是治理黃河的上策。

這種觀點一經發表,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反對者有之,讚成者有之。反對者普遍對黃河人工改道方案持謹慎的保留態度。一些專家則傾向於在黃河進入平原之前再修建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攔蓄洪水,使下遊在洪水期間不致發生險情。

上述各種意見孰是孰非,現在還很難下結論,但人們不妨記住這個新的觀點:黃河自古就是一條多沙性河流,治理黃河不能一味追求“黃河清”這個不切實際的目標。

大風襲來,烏雲遮日,鳥昏兔死,人類也艱於呼吸視聽。“黑風怪”真的是妖精在作怪嗎?

1934年5月12日,美國《紐約時報》有這樣一段報道:“昨天,來自遠在蒙大拿州以西1500英裏的受旱各州的一股塵雲,高達數千英尺,部分遮蔽了太陽光線達5個小時……”這場黑色風暴席卷了大半個美國,風停後,在芝加哥就降下了1200萬噸的塵土。

這攜塵裹土的“黑風怪”是人類自己造成的。美國在西部大平原大量墾荒,使土地失去了天然草木的保護。幹旱季節當大風襲來時,裸露的表層土壤就被風吹揚起來,遮天蓋日,隨風翻滾,成為黑色風暴。原蘇聯因濫墾荒地,在20世紀60年代也多次發生黑色風暴,開懇的土地土層被刮走,作物被毀,受災十分嚴重,黑色風暴還會使鳥昏死,野獸、牲畜難於呼吸,人類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也會成倍增加。

人類開墾荒地,破壞了森林草地;大自然卻刮起黑色風暴來報複人類。“保護環境,造福人類”可不是一句空話,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當,就會給人類和人類環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害,黑色風暴的出現就是最好的例證。

英國倫敦被稱為“霧都”,這裏常常一連幾天大霧繚繞,可是,1952年的一場大霧,卻讓人不停地咳嗽,嘔吐。這是霧嗎?

1952年12月,英國首都倫敦一連幾天被霧籠罩著,中午就像黃昏一樣昏暗,汽車都打開車燈開行。倫敦是有名的“霧都”,霧多、霧大,本來是平常事;可是這次的大霧與往常不同,在倫敦城裏到處都能聽到劇烈的咳嗽聲、嘔吐聲及痛苦的呻吟聲,醫院裏住滿了病人,死了大約有4 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