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體與構成部分(1 / 3)

地球的形體與構成部分

地球的形體

地球像個有生命的東西,會運動,會變化。這些運動,或劇烈,如火山爆發、地震等,在瞬間造成地形地貌劇變;或緩慢,如風化和冰川作用,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會使地殼發生顯著變化。就在這不停的運動、變化中,形成了起伏不平的地形地貌。就大陸形態來看,千姿百態,種類繁多。有地勢相對高起,表麵起伏很大的山脈和丘陵;有麵積廣闊,地麵起伏不大的平原;有四周凸起,中部低陷的盆地;有終年冰雪覆蓋的雪原。這些形態各異的地形地貌無疑給地球帶來了許多神秘的色彩。這些奇幻瑰麗的地形地貌裏到底隱藏了多少神奇呢?

地球究竟是什麼樣的,這在今天已不再是一個謎,但地球的地形地貌仍充滿了許多神秘色彩。冰海雪原上迷幻般的綠洲,大地臉上最大的疤痕,地球自己的門牌號碼,五顏六色的土壤,比海平麵還低的陸地等等都等待我們去探索,去研究。

有人說地球是個稍扁的球,也有人說地球像梨,又像雞蛋。可是從人造衛星拍攝的照片看,地球是個很圓的球,但不很規則,有的地方鼓出來,有的地方凹下去。而且地球上大氣圈和水圈的反射光使地球呈現出藍盈盈的顏色,所以我們說地球是一個藍色梨形球。

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國家和地區,可見地球的麵積是很大的,可是你知道地球究竟有多大嗎?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從我國的最南端到最北端,或最東端到最西端,直線距離都有5000千米左右。如果徒步旅行的話,按每天走50千米計算,從東頭走到西頭或從南端走到北端,都要走上100多天。我國的領土夠遼闊廣大了吧?可是它隻占了地球表麵積的2%左右。

如果以每天50千米的速度做一次環繞地球的旅行,要走多少天呢?需要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即使是坐上每小時航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赤道線繞地球飛行一圈,也要50個小時!

地球的表麵積到底有多大呢?

請看下麵一些數字:地球的赤道周長40075千米,地球的經線周長40009千米,地球表麵的總麵積51000萬平方千米。

這個51000萬平方千米是個什麼概念呢?還是拿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些地域來對比一下吧:世界上最大的洲——亞洲的麵積,隻占地球表麵積的9%;而英國的國土麵積,還不到地球表麵積的兩千分之一呢!

地球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有人說她年邁,又有人說她年輕。地球的年齡究竟有多大呢?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不過幾千年,即使追溯到人類的出現,也隻不過200多萬年,這與地球的年齡相比,顯得微乎其微。那末,人類是否無法確定地球的年齡了?不。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地殼岩石中含著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這些放射性元素按一定的速度衰變。例如,1克鈾-235,每年有74億分之1克衰變為鉛元素。所以,根據岩石中現有的鉛和鈾的比例,便可推算出這些岩石的年齡。

科學家們已用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測得了地球上許多古老岩石的年齡,在各大洲大陸上都找到了30億年以上的古老岩石,其中最古老的岩石要算南極洲的火山岩,距今已有40億年左右。經過測算和必要的校正,現在國際上普遍認為地球的年齡為46億年。也有人認為,從熔岩冷卻到固體岩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地球大約是在50億年前開始形成的,其年齡與太陽的年齡大致相同。

與我們日常相處的地球,原來是如此的古老!

地球已年近46億年了,那麼地球的歸宿如何呢?

以適宜的溫度,理想的大氣,豐富的物質供我們人類生存發展的地球已有46億年的年齡了,地球將以什麼方式走向“生命”的終結呢?這是個有爭議的論題。

有些人認為,地球最終將變成一個巨大的冰球,因為太陽像其他熾熱天體一樣不斷向空間傾瀉熱量,這種巨大的能流總會枯竭,而接受太陽熱量的地球也就會逐漸冷卻,寒冷地區不斷擴大,海水不斷冰凍,生命相繼滅絕,最後地球將以冰球的狀態存在於宇宙之中。

但是,核物理學家在對太陽和其他恒星中所發生的核反應進行研究以後發現,盡管太陽總有一天會冷下來,不過在此之前,太陽還會經曆一個溫度極高的時期。一旦大部分氫燃料消耗殆盡,其他核反應就會發生,使太陽變熱,並使它劇烈膨脹。在這種情況下,地球有可能先被焙成灰燼,最後又會揮發掉。這時,地球作為一顆固體行星的曆史就算到了頭。可是,我們對這一點倒不必過分擔憂,因為這大概是80億年以後的事情了。

我們知道,地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千萬年前,世界屋脊正在大洋底呢。那麼,千萬年後的地球又將怎樣?

我們的地球曆經幾十億年滄海桑田的變化,才形成今天的海陸分布和起伏的地形,而且這種變化至今還在不斷地進行著。例如北美洲板塊和南太平洋板塊正在以每年約5.6厘米的速度分離;印度洋板塊和南太平洋板塊正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靠攏,並相互碰撞,擠壓等。

經過科學測定,科學家推測幾千萬年後,印度洋板塊繼續與亞歐板塊碰撞,印度將會俯衝到青藏高原下麵近千米;喜馬拉雅山則因為兩大板塊的碰撞、擠壓而上升到萬米;澳大利亞大陸在向北漂移過程中,將攜帶中途遇到的馬來群島,並最終同中國南緣相接。到那時,太平洋將不斷縮小,上海同美國夏威夷群島間的距離將縮短。在美洲與亞洲之間將會升起一座新的雄偉的山脈,中國將會成為一個內陸國家。另外,非洲不斷地北移,日趨向歐洲靠近,地中海將逐漸縮小,直至在地球上消失。到那時,歐洲與非洲連結在一起,它們之間由於兩大板塊的碰撞,會形成新的高大山係。與此同時,著名的東非大裂穀分裂,海水乘隙而入,一個新的海洋將會誕生。

人們常說“天高地厚”,天確實看不到邊,那麼地有多厚呢?

蓋房子都要挖地基,蓋高樓更要挖10幾米甚至更深的地基,人們看到挖出來的都是泥土和砂礫。農村打井,有時挖得好深好深;要是打機井,鑽得就更深了,鑽出來的不是黃土砂石就是硬梆梆的石頭。鑽探石油往往打到幾千米深,而目前地質勘探的鑽探深度能超過10000米,可這些鑽機的鑽杆還是打在地層裏。地確實太厚了,似乎總也鑽不到底。

地不像天那樣無邊無際,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是一個懸在宇宙空間的略呈扁圓形的巨大球體,它的大小是能夠測知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南北極半徑是6357千米。就是說,從地球表麵赤道上的一點,穿透地心到地球另一麵對應的一點,有12756千米;從北極點穿過地心到南極點,有12714千米。

想想看,從地表麵向下鑽進10000米,也不過才鑽了不到地球直徑的1‰。打個比方來說,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蘋果的話,鑽的這個深度就連蘋果皮還沒紮透呢。你說鑽機能把地球鑽透嗎?

地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歲了。地質學家發現,鋪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岩層,是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

翻開這本碩大無比的大書,地質學家找到了許多隱埋其中的特別文字和圖畫——化石。在大書的前幾頁上,是人類祖先古猿的化石;再翻下去,又發現了許多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及魚類的化石;最後幾頁,找到了一些藻類和原始細菌的殘骸。

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石頭大書”,夾藏在不同地層裏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著它生存活動的曆史和地層的年齡。化石是劃分地質年代的重要依據,也是人類開啟地球迷宮的一把“鑰匙”。

地殼隻占地球體積的0.5%,厚度僅占地球半徑的二百分之一,但地殼與人類的關係卻最為密切。你知道地殼的結構嗎?

地球是由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兩大部分構成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隻占地球體積的0.5%。如果把地幔、地核比作蛋清和蛋黃,那地殼就像蛋殼。

地殼的厚度在地球各地是不同的。有的地方較厚,如我國青藏高原厚度可達60—80公裏;有的地方較薄,如大西洋海盆厚度僅有5—6公裏。海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33公裏,僅占地球半徑的二百分之一。

地殼雖然很薄,但它上下層的物質結構並不相同。地殼的上部主要由密度較小、比重較輕的花崗岩組成,其主要成分是矽、鋁元素,因此,這一層又稱為“矽鋁層”。地殼的下部主要由密度較大、比重較重的玄武岩組成,主要成分是鎂、鐵、矽元素,所以這一層又稱“矽鎂層”。在大洋底部,由於地殼已經很薄,一般隻有矽鋁層而沒有矽鎂層。此外,在地殼的最上層,還有一些厚度不大的沉積岩、沉積變質岩和風化土,它們構成地殼的表皮。

地殼並不是靜止不動和永久不變的。在漫長的地球曆史中,滄海桑田的巨變時有發生。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火山爆發、地震等等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地殼還受到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響和侵蝕,形成各種不同形態和特征的地殼表麵。

在地殼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床資源。現在已探明的礦物就有2000多種,其中金、銀、銅、鐵、錫、鎢、錳、鉛、鋅、汞、煤、石油等,都是人類物質文明不可缺少的資源。

地核是地球的“心髒”,它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呢?

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千米,平均密度約10.5克/厘米3,呈液態。過渡層的厚度隻有515千米,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狀態。內地核厚度1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3,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地核的總質量為1.88×1021噸,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的16.2%。地核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壓力已達到136萬個大氣壓,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萬個大氣壓了。這樣大的壓力,我們在地球表麵是很難想象的。科學家作過一次試驗,在每平方厘米承受1770噸壓力的情況下,最堅硬的金剛石會變得像黃油那樣柔軟。

地核內部不僅壓力大,而且溫度也很高,估計可高達2000—5000℃,物質的密度平均在10—16克/厘米3之間。在這種高溫、高壓和高密度的情況下,“固態”、“液態”概念,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地核內的物質既具有鋼鐵那樣的“鋼性”,又具有像白蠟、瀝青那樣的“柔性”(可塑性)。

常聽人們說南半球、北半球、東半球、西半球,它們是怎麼劃分的?

地球儀中部距南、北兩極相等的地方,有一個大圓圈,叫赤道。赤道和南北極之間還有許多與赤道平行的小圓,叫緯線。赤道以北的緯線叫北緯,赤道以南的緯線叫南緯,各分成90°。連接南北兩極的縱線,叫經線。通過英國倫敦附近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條經線為零度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從零度經線向東分為180度,叫東經;向西也分為180度,叫西經。東、西經180度是同一條線。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東、西半球是以經線來劃分的:零度經線以東的半球叫東半球,零度經線以西的半球叫西半球。可是這樣一分,歐洲和非洲就會分屬於東、西兩個半球了。為了保持這兩洲的完整,習慣上以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的經線圈來劃分東、西半球。

經線和緯線縱橫相交,組成了經緯網。有了經緯網,就可以確定一個地方在地球上的位置了。比如,北京就在北緯39°54′、東經116°24′的交叉點上。

人年老時就會滿臉皺紋,地球上很多地方也有許多皺痕,難道地球老了嗎?

人臉上的皺紋是飽經風霜的見證,地球上的褶皺是地球經曆億萬年動蕩留下的痕跡。

堅硬的岩層具有彈性,當它受到地殼運動的強烈擠壓時,會把內力慢慢地在岩層裏聚集起來。年長日久,這個力越聚越大,最後終於使得岩層承受不了而發生彎曲甚至斷裂。地質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褶皺。

褶皺有多種形式,最基本的是向斜和背斜兩種。

向斜褶皺是指岩層“大波紋”中向下彎曲的部分。向斜中間部分的岩層時代較新,兩側愈變愈老。背斜褶皺是指岩層“大波紋”中向上隆起的部分。背斜中間部分的岩層時代較老,兩側愈變愈新。在一般情況下,背斜形成山峰,向斜形成穀地。但有時往往相反,向斜成山、背斜成穀這種現象,稱為“地形倒置”,或“負地形”。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山脈都是由地殼褶皺運動形成的。從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到亞洲的喜馬拉雅山一帶,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東西向褶皺帶。

住在海邊的人,對著茫茫海水,就會想到:海洋太大了,哪兒才是邊呢?而住在內陸的人,一定會想:大地真廣闊,不知會一直伸展到什麼地方去?海洋麵積和陸地麵積究竟哪個大呢?

在太空飛行的宇航員所看到的地球,是一個十分美麗的藍色星球。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就像一個五彩繽紛的大圓盤,但是在這個彩色“圓盤”中,大部分也是藍色。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地球表麵上大部分是水。

地理學家把地球上海洋和陸地的麵積準確地告訴了我們:地球的表麵積是51000萬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麵積36100萬平方千米,有38個中國這麼大,占地球表麵積的70.8%。陸地的麵積是14900萬平方千米,隻占地表總麵積的29.2%。算一下就知道,陸地麵積隻有海洋麵積的2/5左右。看來,在地球上,海洋的麵積比陸地麵積要大得多。

地震的震級和烈度是一回事嗎?它們有什麼不同?

1976年7月20日3時42分,我國河北省唐山地區發生了7.8級的強烈地震,破壞嚴重的地區烈度達到10度以上。

那麼震級和烈度是什麼意思呢?它們之間又有什麼聯係呢?

地震時,我們把震動的發源處叫做震源,把地表麵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叫做震中。

震級是表示地震的大小,它是根據震源所釋放出的能量確定的。地震越大,表示震級的數字越大。震級每增大一級,地震時釋放出來的能量約增大33倍。

烈度是根據地震時人們的感覺、地表麵產生的變動情況和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而確定的。

一次地震隻有一個震級,可是對距離震中不同的地方,人們會有不同的感覺,建築物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也就是說有許多個烈度。目前國際通用的是把烈度分為12度。

地球的構成部分

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地球上的七大洲大陸就像“七巧板”,可以相當吻合地拚合在一起。那麼,你知道這七大洲嗎?

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麵積大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這七個洲總麵積約有14 948萬平方公裏,占全球總麵積的29%,其餘71%的麵積都是海洋。

大陸的地貌結構錯綜複雜、形態各異。有高原、山脈、平原、河流和盆地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我國的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在海拔4 000米以上;最大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麵積達500萬平方公裏;最長的山脈是南北美洲大陸的科迪勒拉山係,它縱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綿延1.5萬公裏,其中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脈,全長約9 000公裏;最高峰是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為海拔8 848.13米;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平原,麵積達560萬平方公裏;最平坦的平原是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平原。

與高原、山脈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盆地和窪地。世界上最低的盆地是我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最低點為海拔-154米。最低的窪地是約旦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死海”,其水麵高度比海拔低397米。

地球大陸上還有眾多的河流和湖泊。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非洲的尼羅河,全長6 670公裏;最大的淡水湖是北美洲中部高原地區的蘇必利爾湖,麵積82 410平方公裏;最大的鹹水湖是亞洲西部的裏海,麵積約37萬平方公裏。

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至今已100年了,大陸真的會漂移嗎?

要解釋大陸為什麼會漂移,得從地球的結構說起。

地球的表麵是地殼,它是由十幾塊像石板一樣堅硬的岩石組成的,這在地質學上叫做板塊。地殼的下麵是地幔。

地幔是像燒紅的玻璃那樣軟乎乎的東西,越往深處溫度越高。地幔像水一樣有對流現象,下麵的溫度高,向上浮動,冷卻後又沉到下麵。當然,這種對流是十分緩慢的。地殼浮在地幔的上麵,隨著地幔的流動而緩緩移動,這就好像用傳送帶運東西一樣。由於各個板塊移動的速度不一致,所以有的板塊之間距離越來越遠,有的板塊互相擠到了一起,這就叫做大陸漂移。

20世紀初,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突然發現: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與美洲的東海岸的輪廓能夠吻合成一個整體;南美洲向大西洋突出的部分,與非洲東海岸凹陷的部分,外形也十分相似。魏格納由此想到,這幾塊大陸原來可能是連在一起的,並提出了轟動世界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

世界上的幾個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都特指一定的地理區域,範圍很清楚,隻有美洲比較“亂”。因為美洲分為北美洲、南美洲,但有時又出現一個拉丁美洲,這南、北美洲,拉丁美洲是怎麼個劃分法呢?

一種是以中美地峽上的巴拿馬運河為界,運河以北是北美洲,運河以南是南美洲。北美洲除了美洲大陸的北部以外,還包括格陵蘭島和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島。

另一種劃分方法,是把墨西哥以北的地區叫做北美洲,以南的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包括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內部自治),以及大西洋上的英屬百慕大群島、法屬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拉丁美洲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峽、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

南、北美洲的叫法,是由於地理位置不同而定的。拉丁美洲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現在拉丁美洲這片地方,從15世紀末開始,就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成了這個地區絕大多數國家普遍采用的正式語言。而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都是從拉丁語演變來的,屬拉丁語族,所以人們就把這片廣大地區稱做拉丁美洲了。

山脈是沿某一方向延伸的山嶺係統,一般都由幾條或多條山嶺組成。它們排列有序、脈絡分明;猶如大地的骨架。幾條大致相同的山脈排列在一起,又可構成一個更為巨大的帶狀山地,叫山係。

地球上的山脈千千萬萬,聞名於世的山脈也有許許多多,這些著名的山脈,你了解多少呢?

山脈是沿某一方向延伸的山嶺係統,一般都由幾條或多條山嶺組成。它們排列有序、脈絡分明,猶如大地的骨架。幾條走向大致相同的山脈排列在一起,又可構成一個更為巨大的帶狀山地,叫山係。

世界上著名的山脈有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等。喜馬拉雅山脈東西長2 400千米,南北寬200多千米,平均海拔在5 000米以上。位於南歐的阿爾卑斯山脈,主峰勃朗峰呈掌狀向四周延伸。位於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脈,長7 000—8 000千米,它的支脈與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脈相接,構成世界上最長的山係(全長1.7萬千米)。

喜馬拉雅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都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山脈。據地質考察,在距今約2.3—0.8億年的中生代時期,這裏還是浩瀚的大海。這兩座巍峨的大山至今還在繼續上升中。

山脈所在地區也是地殼運動最為劇烈的地方,火山、地震常在這些地區發生。如阿爾卑斯山脈南支亞平寧山脈的維蘇威火山、安第斯山脈北段的科帕克西火山,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火山。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被稱為歐洲的脊梁。歐洲的脊梁有多長?

阿爾卑斯山脈西起法國東南部,經瑞士、德國南部、意大利北部,東到維也納盆地,綿延1 200公裏。山勢高峻,平均海拔約達3 000米左右。聳立於法國和意大利之間的主峰勃朗峰,海拔4 810米,是歐洲第一高峰。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銳,山區還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穀和冰磧湖。阿爾卑斯山脈中還有1 000多條現代冰川,總麵積達3 600平方公裏,比歐洲國家盧森堡還要大。

阿爾卑斯山區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高大的褶皺山脈也是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形成的,角峰、冰川槽穀等是冰川的遺跡。阿爾卑斯山形成以後,近200萬年以來,歐洲經曆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被厚達2 000米的冰層所覆蓋。冰川侵蝕岩石,鑿地開道,形成了很多突兀的峭壁、尖銳的角峰和冰川槽穀,使山勢顯得特別險峻。

阿爾卑斯山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的許多大河,如萊茵河、多瑙河等,都發源在這裏。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物呈帶狀分布,從山腳向上依次可以看到溫帶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高山草地。夏天,這裏氣候涼爽,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冬天,這裏又成了滑雪、觀賞雪景的理想場所。

從西到東橫亙我國中部的秦嶺,被人們稱為“擋風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陝西省省會西安市和它西南麵的漢中市,雖然在南北方向上的直線距離隻有100多公裏,可是氣候上卻有相當大的差異。漢中的海拔高度比西安高出100餘米,可是年平均氣溫比西安高出1℃;漢中的年降雨量903.9毫米,西安隻有584.4毫米;漢中的平均風速1.2米/秒,西安卻高達2.1米/秒;兩地的地麵植物和自然景色也不一樣。兩地相距這麼近,為什麼氣候上的差別那麼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