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途徑(1 / 3)

第四章 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途徑

第一節 在集體中培養學生的道德人格

學校中的(班)集體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學生在校生活的“兒童社會”,也是社會影響學生個人和個人進入社會生活的通道之一。

並不是任何人的集合都可稱為集體。在我國,凡是堅持四項原則,按民主集中製原則組織起來的集體才是真正的集體。良好的學校(班)集體也是這樣,不過它還應當具備下列一些特點:(1)在德、智、體等方麵具有明確而統一的目的性和任務,它們是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2)集體組織的權威與集體成員的民主權利協調一致。教師是集體的組織者與指導者,他按照黨和國家的意誌不斷提出符合集體利益的要求,並督促集體成員加以執行。集體骨幹的產生、民主氣氛的活躍、集體輿論的出現、集體組織的權威漸漸形成,都能配合或替代教師的權威而起作用。(3)遵守學校守則與班級常規。(4)集體成員的平等友愛與團結互助。具備上述特點的學校(班)集體便是一個好的集體,缺乏這些特點的學校(班)集體則是不健全或不良的集體。

集體對它的成員的影響,一方麵是作用於他們的個體意識,另方麵是製約他們的行為方式與習慣,從而左右學生道德人格的發展方向。

良好的(班)集體對學生的道德人格形成有許多積極影響。它是學生形成集體主義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的直接源泉,是推動學生努力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客觀力量,也是促使學生在集體的健康輿論影響下和先進積極分子的帶動下,不斷進行道德實踐,逐步形成道德人格的良好環境。一般說來,良好的(班)集體可以促使學生樹立遠大的革命理想,堅定社會主義方向,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提高道德行動的自覺性,學會履行民主集中製原則,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自由與紀律的關係,服從集體要求,形成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思想品質,培養革命義務感、責任感、同誌感和集體榮譽感,鍛煉革命意誌,養成自我犧牲等優秀道德人格。相反,學生生活在不良的(班)集體或“亂班”中,常常會使他們生活漫無目的,缺乏理想,不完成學習任務,紀律性差,自私心重,不關心集體。部分學生還可能形成小圈子,互相包庇缺點,故意與其他同學、教師鬧對立等。

學生在集體中的各種良好品質並不都是自發地發展起來的。隻有當教育者充分利用學生在集體中的心理特點,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才有可能使他們的集體主義意識和各種優秀道德人格迅速形成起來。學生在集體中的主要心理特點如下:

1參加集體活動的需要

兒童和青少年,絕大多數都有上進心,好奇心,好說好動,積極好學等心理特點。對集體開展的以學習為中心,使德、智、體都得到發展的活動,學生總是樂意參加的。由於集體活動內容的社會性、豐富性,形式上的新穎、生動和多樣,對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學生一旦失去了參加集體活動的機會,常常會產生孤獨感。他們渴望參加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可以使學生親眼看到集體力量比個人力量大,親身體驗到參加集體活動的樂趣,這就可能促使學生產生建立良好集體的迫切要求。在集體活動中,學生比較容易意識到個人的努力與懈怠會影響集體的成敗,而集體的成敗也會給每個集體成員帶來影響,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尊重和服從集體的意向,逐步形成集體英雄主義的思想。

有人認為學生集體的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四個連貫的階段:第一階段,教育要求對集體來說還是外來的;第二階段,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積極分子接受了教育要求,並協同教師向其餘大多數學生提出這些要求;第三階段,學生的整個集體接受了教育要求,並向個別差等生提出這些要求;第四階段,教育要求成了集體中每一學生的要求,他們已經不要外來監督,就能自己提出要求,並嚴格遵守,認真履行。

有經驗的教師十分重視集體活動的組織工作,他們不僅善於通過集體活動來組織健全的班集體,而且善於在集體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生動的集體主義的教育。學生的基本任務與基本活動是學習,因此班集體的組織與教育的中心內容及主要途徑應該是為提高全班學習成績而努力。對此,有的教師采取過渡的辦法;有的教師則采取直接的辦法。所謂過渡的辦法,是先利用一些簡單的、有趣的或是開展起來十分自然的活動形式,如打掃和布置教室,準備迎新會的節目,軍事性的遊戲,體育比賽和下鄉勞動等,使學生取得一些集體生活的經驗和體會,激起完成集體任務的熱情與建立班集體的意向,然後利用動機的遷移,引導他們有組織有計劃地努力完成集體的學習任務。為了提高效率,在進行前一活動時,要組織集體互助,啟發大家為完成集體任務而共同設法克服困難,並使全體成員看到活動的結果以及它和集體努力的關係。直接辦法是一開始便從學習活動的組織工作著手。在這種情況下所建立起來的集體以及這個集體的某些傳統,對於完成學校中心任務(學習)是十分有利的。為了提高效率,在工作時應該注意:第一,通過生動而富有說服力的多種形式使學生了解到學習的目的性,知道學習是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及全人類的進步事業貢獻更多力量。第二,提出全班近期的奮鬥口號與學習上的具體要求,使每個人把取得優良學習成績看成是全班的任務。為了集體任務的完成,每個人就會鞭策自己努力學習,而且也會關心集體的進步。第三,組織學習經驗交流,不僅可以使學生取長補短,而且可以體驗到集體的智慧與力量,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所生活的集體。第四,有計劃地組織討論與及時進行小結,肯定集體的進步,表揚小組或個人在完成集體學習任務中的正確態度與成績,指出存在的問題,對某些缺乏認真態度的同學進行批評。這樣做,可以使全班同學體驗到集體不斷向上的氣氛以及集體對個別成員要求的力量,產生信心和服從集體意誌的意向。

2模仿

學生在集體中,由於與老師、同學共同活動,直接交往,別人的言行常常會直接引起學生的思索、對照,產生模仿的心理活動。學生在集體中的模仿,對於學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可能成為有利因素,也可能成為不利因素。因此,在學生集體中,教師既要注意自己的模範作用,也要引導學生向先進榜樣學習,而不去模仿反麵的東西。

少年兒童模仿的發展有自己的特點,他們開始隻是模仿鄰近的人,隨後模仿較遠的人。比如:他們開始模仿家庭成員(父母、兄弟、姐妹等),進而模仿他們接觸到的社會範圍的人(老師、同學、小夥伴),再進而模仿廣大社會範圍中的人(模範英雄人物,文藝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曆史上的知名人物)。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從無意的模仿到有意識的模仿;從遊戲的模仿到生活實踐的模仿;從把模仿當作目的到把模仿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從模仿榜樣的外部特征產生類似的舉動,到模仿榜樣的內心特征而產生獨創性的道德行動。一般說來,低年級學生的模仿常常帶有盲目性,模仿的對象變換不定;中、高年級學生則開始顯示出評價榜樣的獨立性、選擇榜樣的自覺性和學習榜樣的穩定性。

在集體生活中,榜樣可以是集體的,也可以是個人的。為了使先進榜樣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教育者必須注意:(1)經常地實事求是地宣傳和表彰先進榜樣的優秀事跡,組織學生參觀典型的班集體,引導學生的模仿指向正確的方向,激發學生模仿先進榜樣的動機。(2)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榜樣,一分為二地看待先進榜樣,學其所長,防止仿效其缺點。(3)分析先進榜樣形成的條件,指明達到要求的途徑,增強學生模仿先進榜樣的信心。(4)在樹立和表彰先進時要隆重、熱烈,激發學生產生敬慕的心情。(5)及時表揚學先進榜樣的積極分子,擴大先進榜樣的隊伍和影響,鞏固和提高學生模仿先進榜樣的積極性。

3集體榮譽感的增強和對集體輿論的尊重

學生在集體中生活,逐步會意識到個人在集體中的地位以及自己所處的小集體在大集體中的地位,產生榮譽與羞愧、自豪與自疚等情緒。這就是榮譽感。榮譽感實質上是個人與集體,小集體與大集體之間的關係在學生頭腦中的一種反映形式,它是學生上進心的表現。

集體輿論,即在集體中占優勢的言論與意見,常常是這種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的直接表現。它以議論、褒貶、獎懲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這些關係,引起集體成員情緒上的體驗和思想上的考慮,促使他們調整自己的行為。健康的輿論體現了集體的意誌,是使集體成員根據集體利益調節個人行為、改變關係的因素,是學生產生榮譽感的一種重要來源。

一般說來,受到集體輿論支持並引起自豪感與榮譽感的行動,可以使學生繼續堅持與發揚;受到集體輿論指責,並引起羞愧與自疚感的行動,會使學生努力去改正,克服。因此,健康的輿論便成為學生發展良好行動和製止不良行動的一種強大的力量;不健康的輿論是對集體關係的一種歪曲的表現(如對正當行動的諷刺,對不正當行動的讚賞等),它可以成為學生產生不良行動的潛在力量。

為了培養健康的輿論,教育者應該時刻注意輿論的傾向與性質;以自己的言論與舉動把集體輿論引向正確的方向;通過討論或談話肯定正確的輿論,否定不正確輿論;培養積極分子分析與評論的能力,以帶動其他同學,形成一種正確輿論的力量。此外,還可以利用刊物、牆報、學習園地、漫畫、廣播等形式,大力表揚好人好事,適當評論不正確的言行傾向,表達集體的正確願望與要求,使其成為輿論的中心。

培養集體榮譽感還可以采取其它措施。經驗表明,以下方法隻要作得適當,也是行之有效的:(1)向學生宣傳整個學校為祖國培養人材的貢獻、先進事跡以及發展遠景,使學生產生愛校感情,意識到爭取學校的更大榮譽與每個班集體、每個學生的關係,樹立責任感。(2)利用各種形式表揚班內先進事跡,指出先進事跡與整個集體的關係。爭取學校或社會輿論的讚揚,往往會成為激發集體榮譽感和建立班集體的一個重要契機。(3)利用多數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教育其他學生。當個別學生損害集體榮譽時,組織大家討論如何挽回集體的榮譽,不僅對犯錯誤的學生是一種生動的教育,而且可以使每個學生更加意識到個人行為給集體榮譽所造成的影響以及集體榮譽與個人榮譽的關係;同時也使大家看到集體對個人進步的關心及教育力量,從而使全體成員更加熱愛自己的集體。(4)組織學生參加愛班愛校的活動,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集體意識,體會到集體生活的美好與愉快,而且可以增強學生搞好集體的意向。(5)在集體中正確地運用獎勵與懲罰。堅持表揚為主,輔以必要的批評與懲罰,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而且也是利用學生榮譽感進行教育的有效手段。

4對集體前途的向往

青少年學生富有幻想。幻想是創造性活動的前奏,是意誌行動的一種動力。當學生的幻想指向於集體活動,指向於集體發展的前景時,它不僅可以使整個集體生氣勃勃、奮發有為,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奔向集體共同目標的活動中更加關心與熱愛集體。

馬卡連柯看到了學生在集體中的這種心理活動,所以十分重視前景教育。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根據集體遠大的前途觀念來行動,他不僅是強有力的,而且在人格上也是美的和高尚的。他甚至認為“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教育機關,如果不能建立前途觀念,就不能獲得良好的工作和紀律。”建立前途觀念在開始時,為了使學生熱愛生活、產生明日的快樂,仿佛是一種簡單而原始的滿足,但是逐漸代之以更有價值的前途(包括共產主義的遠景),就會出現更深刻的責任感。

培養集體成員的前途觀念,應該注意學生心理發展的水平和規律:(1)為了使兒童熱愛生活,在建立近景時先從滿足個人需要的活動著手是可以的。但是隻顧愜意而去建立近景會養成兒童享樂主義的傾向,所以必須提高兒童的自覺性、自尊心、上進心,把他們的興趣引向比較有意義的方向,使兒童不僅懷著明日快樂的思想,而且開始把個人前途與集體前途統一起來。(2)學生年齡越大,近景的境界應該推得越遠,應該向他們提出需要克服困難和在相當時期以後要實現的前景。而且,必須給這些活動準備多種內容,動員大家來關心這件事,向往這個日子的到來。(3)對於接近成年的學生,政治上較成熟,遠景的作用愈加顯著。社會主義建設和共產主義的遠景是前景教育中的高級階段。要使學生知道,現在的學習與勞動就是為祖國建設作準備,使他們在未來美好遠景的鼓舞下艱苦奮鬥。不斷給集體提出前景與要求,不僅以明天的歡樂鼓舞學生前進,而且也促進學生的品格在為實現集體前途的艱苦勞動中日臻完善。

5對待集體的不同態度和性格特點

根據學生對集體的態度與行動表現,在集體中經常可以發現不同類型。

在建立學生集體和利用集體教育學生時,教育者應該鞏固與發展積極分子的隊伍;幫助其他同學提高覺悟,培養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與不良現象作鬥爭的過程中使他們逐步成為積極分子;對於和集體鬧對立或對集體抱敷衍態度的學生要進行各種各樣的個別教育工作,必要時應進行公開的說理教育。

集體成員對集體所表現的不同態度,固然和學生的集體觀念、道德意識有關,有時也和他們的性格特點有關。例如,一些學生由於對自己估價過低,經常表現出害羞、膽怯和被動的特點,如果集體對他們采取否定和不關心的態度,他們就會產生遠離集體的傾向,以致於形成孤僻的性格。一些對自己估計過高的學生,則經常表現出自負和固執的特點,如果集體過多地和過分地誇獎他們,容易使他們產生驕傲情緒,因而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他們自己認為沒有被集體所重視時,也會產生和集體對立的態度。教育者應該組織集體針對上述學生的特點,關心他們,重視他們,教育他們,把他們吸引到集體的活動中來,逐漸使他們對自己產生正確的估價和認識。

第二節 在勞動中培養學生的道德人格

學生參加生產勞動,不僅為日後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勞動準備了有利條件,也是使德、智、體得到全麵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生產勞動對於學生的共產主義意識和道德人格的形成起著重大的作用。學生在勞動中不僅能認識勞動的社會意義,樹立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有助於建立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養成勞動習慣;而且也能形成集體主義、紀律性、意誌力及勤勉、節儉、認真等品質。

但是,不同情況的勞動對學生的道德人格有不同作用。這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勞動的性質和組織形式;學生的主觀態度及個性特點;教育的措施。

在社會主義社會裏,一切社會勞動都有公益意義。義務勞動是一種不計報酬、不計定額的自覺地為公共利益所進行的勞動。它的公益意義表現得最為突出。學生參加義務勞動可以逐漸意識到勞動的社會意義、崇高目的,逐漸形成共產主義的忘我的勞動態度。為了體現“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使學生體會到勞動為社會創造財富與改善勞動者生活的密切關係,也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參加計報酬的勞動。但組織學生參加計報酬的勞動,必須重視思想教育,不然勞動的公益意義就會為狹隘的集體收益、個人收益所掩蔽,從而產生某些消極影響。自我服務性勞動雖然是一種不計報酬的勞動,但其主要目的是為自身利益服務;由於它與別人關係較少,所以一般認為它不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的有效手段。但是自我服務性勞動在培養學生獨立料理自己、勤勞、節儉、愛護勞動成果等道德人格和勞動習慣,掌握某些勞動技能等方麵,都是極其必要的。為了使自我服務性勞動成為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意識的手段,應該注意:(1)指明自我服務性勞動可以減輕或分擔其他人的勞動負擔,支援了其他人更好地勞動,從而間接地對社會作了一定貢獻。(2)逐漸擴大服務範圍,如把自我料理生活的服務性勞動,逐步引導到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在家庭成員範圍間服務,養成互助、關心別人的品質。在學校中參加集體性的自我服務勞動,可以使學生增強團結,形成關心集體、對集體生活負責的態度。參加超過學校範圍的集體性服務勞動,學生的服務對象範圍更大,集體意義也就更為突出。

人在社會性的勞動過程中,不僅通過一定的勞動組織形式與人直接交往,也通過勞動產品的社會交流與人間接進行交往。在勞動中這兩種交往愈加顯著、緊密,則勞動者的集體主義意識就會更好地得到發展。研究表明,勞動的組織通常有幾種不同形式,它們對學生集體主義意識的發展具有不同的作用:(1)個人單獨執行任務的生產勞動形式。這種勞動的全部工序由一個人單獨完成,人與人之間在勞動中接觸不密切,不易使人直接體會到集體力量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因之,這種勞動組織形式一般說來對學生形成集體主義品質沒有顯著影響。(2)在集體中單獨執行任務的生產勞動形式。這種勞動從表麵上看是集體在一起的,但實際上是每個人單獨地完成著同樣的任務。這種勞動可以使學生看到集體的巨大力量,提供了團結互助的可能性,因而對集體主義品質的形成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由於這種勞動缺乏嚴密的分工,不能進一步體現勞動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學生在這種勞動中也可能出現單純計較個人產額的思想傾向。(3)集體分工的生產勞動形式。這種勞動的整個生產過程分成幾個彼此密切連續而性能、任務不同的工序、工段,學生被分配在不同工序、工段中勞動,形成一條流水作業線。這種勞動的組織形式可以更明顯地體現出集體協作的必要性與優越性,使學生直接意識到個人勞動與集體成果的關係。由於分工,每一工種的技術更加專門化,個別工序的速度製約其它工序的速度,從而有可能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與數量。同時,個別工序的質量將會影響到全部產品的質量,有時會使別人的勞動成為無效,會影響生產總指標的完成,從而影響到集體的利益。研究表明,這種勞動組織形式對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組織紀律性等品質的形成具有顯著的作用。

勞動的困難程度以及勞動對勞動者個性上的不同要求也影響到學生意誌、性格品質的發展。許多研究表明,愈是需要克服困難的勞動愈能使學生的意誌受到鍛煉。勞動的困難性質與困難程度取決於勞動的客觀條件與主觀條件。農業勞動要求人們克服由於自然條件所引起的外部困難和由於體力消耗及缺乏技能、習慣所引起的內部障礙。複雜的工業勞動要求人們掌握複雜的技術、迅速而精確地操作以及創造性地解決技術障礙等困難。簡單的工業勞動要求人們克服由於單調而引起的厭煩情緒,認真耐心地完成平凡而有意義的工作。在克服上述不同的困難過程中,學生的意誌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每一種勞動由於成品規格或操作方法上的嚴格規定也給勞動者的性格方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某些車間挑選廢品要求工作者有細致與高度專心的品質;製作某些精密的機械零件規定誤差不能超過0.1毫米,因此要求車工具有精確性與目測能力。所有這些勞動對於學生克服粗枝大葉的毛病和形成細心、精確等品質起著一定的作用。

教育者根據教學計劃在安排勞動時,一方麵應當考慮到實際的需要和可能的條件,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應該顧及學生需要發展的品質和需要克服的某些缺點,適當地選擇各種不同類型與組織形式的勞動。

勞動鍛煉的成效也取決於學生勞動的動機和勞動態度。調查材料表明,具有不同勞動動機的學生在同一種勞動中可以產生不同的鍛煉效果;同樣的勞動,由於一個學生在前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動機,其效果也不相同;如果堅持錯誤動機,則任何形式、任何性質的勞動,短期內都難於產生積極影響。勞動動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些實驗研究和調查表明,為了促使學生勞動動機和勞動態度的轉變,抓住以下三個主要環節是必要的:(1)通過教師的談話、參觀成人的勞動和組織對先進工作者的訪問調查,使學生了解勞動的社會意義和鍛煉意義,明確勞動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使別人過好的生活,也是為了把自己鍛煉成為又紅又專的勞動者,而不是圖報酬或出於一時的興趣。(2)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在勞動中使他們看到自己為社會所做的貢獻,發現自己或別人由於勞動動機不純、不端正而出現的差錯及造成的損失。(3)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對學生的勞動態度、表現和質量進行分析評定,及時地給予表揚或批評。

勞動如果不結合思想教育,就不一定會在教育上獲得積極的效果。為了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應當注意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下述心理活動。

1學生內心衝突的產生與解決

學生接受勞動任務時,由於各人思想基礎不同,常常會產生不同想法,如認為“勞動會影響學習,是不必要的”;“勞動可以得到休息”;“勞動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等。勞動前如果不針對這些思想進行教育,則正確的想法由於沒有得到外力的支持與加強,就不能成為有力動機,從而影響到勞動積極性的進一步調動;不正確的想法則會成為在勞動中產生抵觸情緒或錯誤行為的動機,不僅影響生產效率,使自己得不到勞動鍛煉的益處,而且還可能對認識不清與抱懷疑態度的同學產生壞影響。

為了使學生認識勞動目的與意義、初步解決勞動動機與勞動態度問題,勞動前應進行一定的動員與適應的討論,激起學生的思考或動機鬥爭(對於年齡較小的學生可以采取更為生活活潑的形式,如圍繞課外讀物中的類似的典型事例組織故事會或進行漫談等)。在討論時,應幫助持正確觀點的學生準備論據,分析各種錯誤思想的實質。通過討論,要使多數學生的正確動機得到鞏固與加強,提高信心;使部分學生動機中的正確方麵成為主導力量,從而戰勝不正確的一麵;使少數有抵觸情緒的學生在外力推動下展開內心鬥爭,為進一步轉變態度準備好條件。在勞動中或在勞動之後,再用學生親身經曆的事實教育他們,啟發他們,可以使許多學生的正確認識逐步提高到信念水平;使部分學生的懷疑得到消除,使少數學生開始認識錯誤,否定自己不正確的看法,逐步端正勞動態度。

2心理準備的影響

青少年學生,思想單純、天真,一說勞動鍛煉好處多,就往往容易認為一切順利,不去想勞動過程中會碰到的髒與累,不去預料可能會見到的某些不良現象,聽到的怪話以及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此如果他們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一旦遇到上述情況,就可能感到突然,不可理解,有時可能產生一大堆糊塗觀念,妨礙思想的進步。如果在勞動前向他們仔細介紹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提醒應當如何看待或處理可能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就可以幫助他們做到心中有數,很快認清困難或問題,不易動搖,不易迷惑,不容易接受不良影響,從而更好地提高鍛煉效果。

3學習工農優秀品質的意向

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階級具有許多優秀品質,他們是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學生不僅具有模仿的能力,而且在正確教育下可以具有向工農學習的意向。無數事實表明,在勞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利用這種意向、組織學生向工農學習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為此應當:(1)請工農向學生作報告或組織學生參觀工人、農民的勞動現場;(2)以優秀工農的示範性行動與實際榜樣,感染學生;(3)由工農對學生的勞動加以評價。這些方式所起作用的大小,除了取決於學生是否有向工農學習的強烈意向之外,也取決於事實本身的說服力、感染性,取決於工農的評價是否獲得學生集體輿論的支持。為了提高這項工作的效率,教育者除了設法激起學生向工農學習的強烈意向他,也應該把學生的情況以及教育的要求反映給工廠、公社的領導和師傅,同時還應該組織學生集體收集並及時討論工農群眾的意見。例如,某校高一(3)班有幾個學生在幹活時談話,工作效率低,工人同誌在勞動日報表上寫道:“勞動紀律壞,愛說話,勞動效率不高。”這件事激起了全班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他們非常激動。回校後組織了一次討論會,幾個學生在班會上做了檢討,大家進一步明確了遵守紀律、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在第二次勞動時,大家埋頭苦幹,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有的竟超過了先進工人的指標。原先批評他們的工人又在日報表上寫道:“勞動紀律好,同學們都苦幹實幹。”這就給全班學生以極大的鼓舞。通過這樣教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認識,也使他們的行動有了很大改進,對新的品質形成有一定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