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做個善良的女人(2)(1 / 3)

有一個48歲的女人,丈夫病逝不久,兒子又因車禍而身亡,她整天沉浸在悲痛之中,久而久之得了憂鬱症,甚至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好心的鄰居勸她去做些能使別人快樂的事。快50歲的她能做些什麼呢?她過去喜歡養花,自從丈夫和兒子相繼去世,花園都荒蕪了。她聽了鄰居的勸告後,強忍悲痛,開始整修花園,施肥灌水,撒下種子,很快花園裏就開出鮮豔的花朵。此後,她每隔幾天就將親手栽培的鮮花送給附近醫院裏的病人。她給醫院裏的病人送去了溫馨,得到了一聲聲的感謝,那些美好的話語輕柔地浸潤著她的心田,她的憂鬱症也慢慢地治愈了。她還經常收到病愈者寄來的賀年卡、感謝信,這些卡片和信驅趕了她的孤獨,使她重新獲得了生活的快樂。

所以,不管一個人的生活多麼平凡,所處環境多麼困難,都應該掌握這個使自己解脫的精神處方——多想想,怎樣才能讓別人快樂!

讓別人快樂,同時你也會得到快樂;否則,帶給你的就是誤解和憤怒。“如果你握緊一雙拳頭來見我,”威爾遜總統說,“我想,我可以保證,我的拳頭會握得比你的更緊。但是,如果你來找我說:‘我們坐下,好好商量,看看彼此意見相異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就會發現,彼此的距離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遠,彼此的分歧也並不多,看法一致的觀點反而居多。你也會發覺,隻要我們有彼此溝通的耐心、誠意和願望,我們的溝通就不成問題。”

讓別人快樂,並不是隻有大富翁才能做的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隻要用心去找,努力去做,即便沒有一文錢可以給別人,但是你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富翁做更多的善事。

有一個盲人在夜晚走路時,手裏總是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看了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提燈籠走路?”那個盲人說:“其實很簡單,我提上燈籠並不是給自己照路,而是為別人提供光明,幫助別人。我手裏提上燈籠,別人就容易看到我,不會撞到我身上,這樣就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助人就是助己。當一個女孩微笑著奉獻出自己的善良時,那麼這個世界也會對她展露最舒心的微笑。

一顆善良的心,一種愛人的性情,可以說是一個女孩最大的財富。雖然她給予他人以愛、同情和鼓勵,然而她本身卻並未因為給予而有所減少,反而會由於給予而獲得更多。她把愛、同情、善意給人的愈多,她所能收回的愛、同情和善意也就愈多。

女人味在尊老愛幼中煥發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兩千多年前,思想家孟子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道德思想,他主張人們要敬重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時也要去敬重別人的父母和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同時也要去愛護別人的兒女。

尊老愛幼這一美德幾千年來一直被中華兒女認真地實踐著。在我國史書上記述著諸如“張良敬老”、“曾子教子”等許多尊老愛幼的故事,成了生動形象的傳統美德的好教材。

人類社會世代相傳,不斷繁衍、發展。沒有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養育,人類的繁衍、發展就會停止。尊老是人類社會所崇尚的美德,老一輩為哺育新一代嘔心瀝血,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理應受到尊重。尊重老人應成為每個公民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尊老,首先要尊重老人的意見和教導。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不僅是一句教誨,還有其現實意義。老人閱曆豐富,經曆的事情多,他們有著寶貴的生活和工作經驗,因而晚輩要特別注意傾聽老一輩人的意見、教誨和勸導,接受老人的有益指導。這樣做對自己、對老人、對社會都有益處。

尊老,要注意以謙恭的態度對待老人。稱呼老人要用敬語;與老人的想法不一致時要心平氣和地加以解釋,不要生硬地頂撞,免得招惹老人生氣。

尊老,需要在感情上體諒、理解老人。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變化,如比較任性,愛發脾氣,反應遲鈍,嘮嘮叨叨。這些與人的生理退化有關,也與老人的生活環境變化有關。有的老人離開了天天上班的工作崗位,生活不習慣,難免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他們渴望與人交往,渴望有人陪同。年輕人就應多與之交談,講講周圍的新鮮事,為他們增添一些生活樂趣。節假日陪陪老人,逛逛公園,看看電影,使老人享受天倫之樂。還有的老人留戀過去的歲月,一輩子所經曆的往事像過電影一樣常常在腦海中出現,於是敘舊成了他們日常談話的主題。而有的年輕人對老人的敘舊產生反感,不願聽“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年輕人應理解老人的心情,耐心傾聽老人的心聲,從中汲取有價值的東西,把它當做為人處世的活辭典。這樣既可豐富自己的知識,又可使老人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