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築的未來與發展(1 / 3)

城市建築的未來與發展

20世紀行將結束,在這個世紀中,建築領域發展之快、進步之速是幾千年世界建築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回顧這100年的變化,似乎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技術大躍進,功能大提高,觀念大轉變,設計大進步,藝術大創新。在想到21世紀建築業的未來時,有必要引用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組委會執行主席、建設部葉如棠副部長的一席話:“多年來,我國的建築教育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人才流失嚴重,有的青年學生對建築學的發展缺乏正確的認識,存在種種盲目的、片麵的、形而上學的觀點。本次大會在中國召開,通過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北京憲章》,集中對建築學的未來走向從多角度作出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必將推動中國建築教育事業的發展。國際一流的建築大師建樹卓著,令人仰止,成為社會上最受尊重的人。大批青年學生利用會間休息等時間,簇擁在大師們周圍,不停地提出各種問題,許多學生聽會時認真作筆記,帶給沒能參會的同學。學生們朝氣蓬勃,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和上進心,建築學的未來體現在他們身上。”

7.1從《北京憲章》看新世紀的建築特征

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在“認識時代”一節中強調:1)20世紀:“大發展”和“大破壞”

20世紀既是人類從未經曆過的偉大而進步的時代,又是史無前例的患難與迷惘的時代。

20世紀以其獨特的方式豐富了建築史:大規模的技術和藝術革新造就了豐富的創造設計作品;在兩次世界大戰後醫治戰爭創傷及重建中,建築師的卓越作用意義深遠。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許多建築環境難盡人意;人類對自然以及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已經危及自身的生存;始料未及的“建設性破壞”屢見不鮮;“許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貧民所建造”。

100年來,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建築學和建築職業仍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2)21世紀:“大轉折”

時光輪轉,眾說紛紜,但認為我們處在永恒的變化中則是共識。令人矚目的政治、經濟、社會改革和技術發展、思想文化活躍等,都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在下一個世紀裏,變化的進程將會更快。

在新的世紀裏,全球化和多樣化的矛盾將繼續存在,並且更加尖銳。如今,一方麵生產、金融、技術等方麵的全球化趨勢日漸明顯,全球意識成為發展中的一個共同取向;另一方麵地域差異客觀存在,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正在加大,地區衝突和全球經濟動蕩如陰雲籠罩。

在這種錯綜複雜的、矛盾的情況下,我們不能不看到,現代交通和通訊手段致使多樣的文化傳統緊密相連,綜合乃至整合作為新世紀的主題正在悄然興起。

對立通常引起人們的覺醒,作為建築師,我們無法承擔那些明顯處於我們職業以外的任務,但是不能置奔騰洶湧的社會、文化變化的潮流於不顧。“每一代人都……必須從當代角度重新闡述舊的觀念”。我們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氣,直麵現實,自覺思考21世紀建築學的角色。”

對比中國,建築師將21世紀“建築與環境”的基本特征可進一步歸納為四個方麵:

第一,“建築”注重對“信息資源”的獲取,而“信息資源”涵蓋了物質資源、能量資源和生態資源。正是這種涵蓋為“建築與自然資源環境”的最佳配置提供了可能。

第二,“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將不受地域文化的阻隔。在地球村中,隻要是有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建築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建築與環境的交流、整合和傳承的目的,是為了顯現和保持其豐富的多樣性。

第三,“建築”將大規模應用更適於人類生存的新型建築材料,如生物材料、複合材料等。建築形態(形式)所傳達的信息量將成倍增加,其傳播方式也將大為改觀。高清晰電子屏幕、虛擬現實裝置可能作為一種特殊的“建築材料”,廣泛地適用於“建築之中”,其所形成的獨特全息集成,將徹底改變“建築與環境”的形態關係。

第四,在農業時代,人類為了抵禦各種自然災害,不得不艱辛地築居;在工業時代,人類如機器般的勞作,一方麵破壞了“建築與環境”的和諧關係,另一方麵使人類瀕於喪失精神家園的境地;在20世紀後半葉,人類的主要精力放在修複工業時代造成的創傷之中;在21世紀“建築與環境”的動態平衡發展之中,人類將實現“詩意地棲居”。在PeterCook的一幅圖中直觀地展示出建築與環境關係的轉變:建築從與大地環境相衝突的幾何直線條塊形態逐漸趨向於一種融於大地的柔和形態。

天津大學教授鄒德依在進行了兩次世紀之交的對比之後指出:我們敬仰那些具有先鋒態度的建築師們,他們的許多工作符合社會需求,使自己由“先鋒”轉化成現代建築的“先驅”。我們看前人,後人看我們。處在下一個世紀末的人,會怎樣評點我們這個時候的建築師我們的這個世紀之末與上一個世紀之末有許多相近之處,盡管若幹要素尚不明確,一切答案要等到未來。

前人“花園城市”的理想並沒有實現,世紀之末我們麵臨的依然是環境問題,而且已經發展到人類在地球上是否還能繼續存在的地步,所以也是“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個詞兒如果翻譯成“可以繼續支撐下去”可能更有警示性。我們尚不清楚,取代機械化的下一個新生產力是不是計算機技術,但是,我們建築領域左鄰右舍的工程師們在行動,有的與這項技術有關,也有的現在看上去似乎無關。建築的智能化、網絡化;太陽能技術和各種節約能源的技術;汙水和垃圾的處理技術;各種生態技術……已是層出不窮。對於建築師而言,雖然聽到的最強音是“環境保護”或“可持續發展”,但對此所能采取的手段卻是最弱的。建築師熟悉“符號”、“文脈”、“語言”、“風格”、“流派”,不熟悉新技術,甚至不喜歡新技術。許多人,依然沿著自己所熟悉方向,為他的建築采取什麼樣的流派而絞盡腦汁。後現代式、解構式。KPF式還是“歐陸式風情”?最讓人不安的是,這一次是業主和長官向建築師提出要求。在“與國際接軌”的口號下,實行表皮的模仿。這種“形式本位”主流的設計和管理體製,促使建築師尾隨洋人,作出一些大失專業水準的設計,客觀上已經阻礙了中國建築的進步或創新。

如果說,20世紀的建築先驅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走向了新建築,21世紀走向什麼建築那一定是一種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建築,因為我們的國土已經不能再無限地為城市和建築提供土地了,人類在蓋房和用房中對於水和能的消耗也已經達到了極限;那肯定也是一種飽含信息技術的建築,信息時代已經來臨,未來的經濟、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已經無法和計算機以及網絡不發生關係;那也可能是一種斜、曲、扭、翹,人們也許樂於承受這種形式,根本不在乎什麼“風格”、“流派”。實際上,我們熟悉的“風格”和“流派”已經派不上大用場,陌生的科學技術已經出場主持建築的發展。如人們盼望的2豆世紀的人居環境,將達到怎樣的美好境界至少有三方麵:

(1)智能化的人居環境

何謂智能化人居環境?即具有高功能性、高節能性的人居環境。所謂高功能性,即居住在這種環境中的用戶,可通過住宅完善的計算機網絡、綜合數字網絡及郵電通訊網絡,充分運用國內國際直撥電話、可視電話、電子郵件、聲音郵件、電視會議、信息檢索等手段,使“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的理想真正變為現實。例如,使用這種住宅的電腦係統,即可根據溫濕度及風力等情況自動調節窗戶的開閉、空調器的開關;若看電視,電話鈴響了,則電視音量會自動降低;夜晚的立體聲過大,房間的窗戶會自動關閉以不擾民;若有陌生人進入房中,各種測控係統會發出特殊警告。

所謂高節能性,即這種人居環境中的住宅具有極高的節能性質。從其傳輸媒介上看,具有規範化的特點,即傳輸媒介有其一套規範化的布線係統標準,能將住宅的所有通信、生活、樓宇自動化統一組織在一套標準的布線上,從而避免了由於住宅傳輸媒介的多樣化而造成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從其單個家庭住宅的使用和性能上講,又具有周期性短、適用性強的特點,即能根據單個住戶的要求迅速改變住房的設計模式,以適應更高的舒適要求。這種單個住宅一般都不可在地基上建房,而是由專門的住房工廠製造好,再送到用房地點。

(2)村落化的人居環境

21世紀,隨著人們愈來愈痛惜人類原來美好的環境被鋼鐵、水泥、磚瓦、瀝青和塑料所毀掉,人們將愈來愈看重田園生活般的村落化的人居環境,並向廣闊的農村和海邊發展,並將形成具有山鄉、海濱特色的村落形態。如山鄉的村落,將充滿田園生活的樂趣和現代別墅生活的舒適,既有山鄉濃鬱的綠色景致和泥土的氣息,又有現代多功能、豪華美觀的私宅別墅式的優雅環境。海濱的村落,將由無數單個的多功能小型住宅組合而成,並形成清靜、雅致、閑適而又溫馨的小街道。各住宅戶都能染上海濱小城鎮特色的各種淡淡的色彩,海風的氣息常常從村落飄逸而過,令居住在此的人們常常感到舒暢適然。

(3)詩意化的人居環境

21世紀的人居環境還會因其具有高度的自然保潔性能而使其極具詩意。在這種人居環境中,絕對會避免住宅被各種煙塵汙染得黯然失色、肮髒不堪的那種“遺憾”,而是具有因高度保潔所帶來的一種自然風光的詩意:住宅的上下左右都將被常青藤、牽牛花、拉拉藤。何首烏、爬山虎、鐵線蓮一類的植物所包裹,猶如披上了一件能吸塵的綠色披風;街道的人行道上都栽滿了能產生香氣的桂花樹、玉蘭花等樹種;道路的綠化帶、花圃的公共區域都種滿了夜來香、玫瑰、蘭花、四季桂花等上乘花草,使其花開時節、暗香浮動,絲絲縷縷、沁人心脾。實在是一種幸福、美妙的人居環境。

7.221世紀令人矚目的超級城市

據美國《未來學家》雜誌預測,全球21世紀將出現一批超級城市,對此人類應有所關注並把握。

(l)超級城市的定義

超級城市是指具有以下三項特征的城市:

1)人口超過100萬;2)能夠可持續地滿足居民的物質和社會需求;3)擁有健康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環境及安康環境。能夠創造、吸收和培育可產生足夠就業機會和財政收入的經濟投資。根據這一定義,並非所有的大城市都是超級城市,但所有的大城市都在力爭成為超級城市。全世界正在出現的超級城市可能有100個之多。

(2)建造基礎設施

作為一個群體而言,大城市需要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以滿足迅速發展所產生的需求以及不斷提高的居民期望值。這些新建的基礎設施要求有很大的規模,因而給規劃、資金籌措及開發工作帶來了無法回避的挑戰。未來的城市必須是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建設起來的,沒有任何捷徑可循。很難按重要性對城市設施進行排隊,也很難說哪些設施是不必要的。不過,對於超級城市來說以下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因素:

1)水源:一個前程遠大城市的希望會因為供水不足而破滅。擁有十分充足的水源供應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2)國際機場:必須有一個設施完備的國際機場提供與全球主要城市之間的航空服務。

3)與腹地的交通聯絡:必須具備能夠有效地把城市與腹地聯係起來的交通路徑。

4)圓頂體育場:為了吸引世界規模的大型活動,必須有能夠全天候提供舒適座席的封閉式體育場。

5)科技中心:必須擁有在若幹領域出類拔萃的科學技術中心。

6)通信中心:城市的通信設施必須能夠容納迅速增長的全球性語音和數據通信。

7)公共交通:必須有高效的快速交通係統來為各階層居民提供服務。

8)垃圾處理:以垃圾填埋場處理城市垃圾的做法已經不再被人接受。城市必須建立先進的新型資源回收係統。

9)綠色基礎設施:不管進行什麼樣的計劃和項目,城市必須留出相當數量的永久性開放空間,包括公園、高爾夫球場、騎術學校以及森林等必不可少的東西。

10)新的政治機製:在列入這一議程的項目中,有許多是跨越諸多管轄區域的大項目。在許多情況下需要有新的政治安排等方麵。

美國洛杉磯正在發展一個為期25年的水利計劃。新奧爾良正在修建一個耗資5億美元的新港口。吉隆坡正在建設一個造價數十億美元的新的政府中心。俄勒岡州的波特蘭正在增加綠色基礎設施。北京有了一個龐大的新火車站及新航空港,而布宜諾斯艾利斯則正在計劃修建一座連結烏拉圭的橋梁。馬德裏正在投資數十億美元進行新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不管在哪裏,建設新的超級城市都是一項令人生畏的任務。而在包含不同管轄機構的大都會地區,這項工作會更加艱難。某些大都會地區還跨越了國境,因此就需要有創造性和大膽的思維。另外一些城市正致力於以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把它們的腹地聯成一個整體。亞特蘭大正大膽地謀求修建一條外圍環形公路。已經擁有兩條同心環形幹線公路的莫斯科,現在也計劃修建第三條環形公路。伊斯坦布爾正考慮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再建造一個渡口,以改善歐洲與亞洲之間的交通。

最為激烈的競爭出現在建造新的大型機場方麵,各城市期望通過這些機場贏得在全球運輸方麵的優勢。耗資數十億美元的各種項目正在世界各地不斷湧現。近年,慕尼黑、大阪/關西、丹佛和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經修建了一些世界一流水平的機場設施。與此同時,其他城市也正在積極進行多種運輸方式聯運的航空、鐵路和公路建設,以增強它們自身的競爭優勢。在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內有一條造價為10億美元的新線路可直通法國高速鐵路係統。裏昂的薩托拉機場也增設了一條通往高速鐵路線的線路。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計劃修建一條新的鐵路連線。

還有一些城市正在推行新穎的計劃,以便為它們所需要的許多耗資巨大的基礎設施項目爭取資金。墨西哥正在對大約25個主要的機場實行私有化。馬尼拉正在積極利用“建設一營運一轉讓”(BOT)項目建設主要的公路。今天,悉尼正在為迎接2000年奧運會加緊建設,而雅典也正在計劃為2004年奧運會建造一個新的快速交通係統和一個新的國際機場。英國正在投資10億多美元建造各種設施以迎接新世紀和新千年的來臨,其中包括將修建一係列世紀性標誌建築。

美國《未來學家》雜誌給出的21世紀“十大”超級城市為:

1)班加羅爾(印度)擁有發展迅速的計算機軟件業的班加羅爾看來將會迅速崛起。

2)武漢(中國)由於地處中部要衝、擁有高技術產業以及數十所大學和技術學院,武漢有很大的機會。

3)伊斯坦布爾(土耳其)由於特殊的原因,一些較為古老的城市可能超越其他一些老牌的城市地區。一旦成為橫跨亞洲和中國內地直達上海的新絲綢之路的西端起點,伊斯坦布爾可以獲得十分迅速的發展。

4)上海(中國)除了作為絲綢之路的東端外,上海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重建,並且開發一個名為浦東新區的巨大商業中心。

5)曼穀(泰國)與東南亞其他城市相比,曼穀可能發展得更為迅速,這是因為泰國經濟提供了製造、旅遊、農業及資源恢複產業的高度多樣化的結合。

6)丹佛(美國)一些城市將由於高瞻遠矚的基礎設施開發而超越其他城市。世界一流的新機場提升了丹佛市成為超級城市的潛力。

7)亞特蘭大(美國)除了為1996年夏季奧運會建造的穹頂體育場之類的建築外,亞特蘭大可能會興建擬議中長達200英裏的城市外圍環形高速路。

8)昆坎—圖盧姆地區(墨西哥)受熱帶旅遊開發的帶動,超級大城市可能出現於今天的“海灘城市”的周邊。墨西哥的昆坎一圖盧姆條狀區域可以利用許多高技術工作人員住在度假區的渴望。

9)馬德裏(西班牙)馬德裏已經投資數十億美元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包括擴建機場,這會有助於刺激全國旅遊業的發展。

10)溫哥華(加拿大)溫哥華瀕臨太平洋,有著優越的港口設施,它時刻準備成為全球商務交易的龍頭。

7.321世紀城市向地下空間挑戰

如果說19世紀是橋梁的世紀,20世紀是高層建築的世紀,那麼21世紀則是地下空間開發的世紀。

國際隧道協會25歲生日暨國際隧協25屆年會,於1999年7月在最早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家——挪威閉幕來自40個國家的630多位代表,共同回憶了過去隧道與地下工程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曆程,9位前任國際隧協主席在他們的精彩報告中明確斷言未來21世紀是地下工程大發展的時期。

(1)地下工程的收益大

高樓林立,橋梁縱橫的景象會和本世紀初以一片滾滾濃煙為自豪的工業文明一樣,為未來的人們所畏懼。還更多的綠地給自然;追求沒有汙染的全天候地下立體快速交通;享受自然節能型的地下體育、娛樂、購物設施;在天然安靜、清潔的地下圖書館裏探索知識的奧秘;除了陽光,病人更喜歡地下住院設施提供的安靜與安詳的環境;地下貯藏以它安全、恒溫、恒濕的節能優勢為人類提供更好的貯藏服務;當災難來臨時,地下空間是人們唯一的安全處所。如此種種,地下空間為越來越走投無路的城市發展提供了最後一次機會。

實現同樣的功能,地下的選擇往往比地麵或地上給人類帶來更大的收益。這是隧協25屆年會的一個主要結論。目前人們普遍的觀念是地下的投入遠大於地麵,如在25米的深度以內,開發投資一般為地麵的5—7倍,深層的開發還會更高。另外,目前人們在地下空間內較長時間的停留還存在心理和技術上的困難。所有這些使人們在決策時,往往首先選擇地麵。但是,隨著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突出,對於投資的內涵終於使人們得出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即:不論是地上方案還是地下方案,除了直接建築安裝工程費用外,建設投資還包括社會利益損失費用和環境資源。其中,環境資源就是以未來幾千年甚至上億年的自然生態作為成本的投資。所以,如果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估算一個土木工程項目的投入,理論上,環境資源成本怎麼高估也不會過分。那麼,相比較而言,地下方案所需的環境投入比地上方案要少得多,這是因為地下為人類提供的容積能力要比地麵高得多。

實際上,世界各地上百年來的城市發展史也充分說明的了這一點。僅就交通一項為例,北京市不斷的拓路增容,並未使城市交通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而使平均行駛速度越來越低,汙染越來越大,綠地越來越少,沙漠化越來越嚴重。難道這一成本不應計人道路的建設投資中麵對這一趨勢,積極地、主動地去研究、開發地下空間技術是一個國家在基礎建設領域的基礎投入。這包括地下建造技術、建築技術、材料技術、通風照明技術、防災預警技術、通訊運輸技術、管理技術、維修技術、能量綜合利用技術、環境保護技術等幾十個學科,都是與地上建築工程大不相同的。準備把一個日本國變為十個日本國的計劃,準備把歐洲連成一體的計劃,準備把美國四分之一的活動移人地下的計劃,無不是這些技術發展的最大推動力。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將會在保留青山綠水的同時,借助地下空間,更充分享受現代的文明。

(2)隧道技術應迅速發展

回顧隧道在本世紀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以及全世界,隧道工程建設均開始處於興旺發展階段。本世紀最宏偉的隧道工程一一英法海峽隧道,從英國東海岸的多佛爾到法國酉部的加來,總長約50公裏,其中海底部分37.5公裏。列車從隧道的一端到另一端需運行約30分鍾,由此從巴黎到倫敦的旅程約為3小時,這與航空樓程所需的時間有著強大的競爭力。在日本已建成4000多座鐵路隧道,總延長達2100公裏。伴隨著新幹線的修建,湧現出了眾多長大鐵路隧道,全世界已建成的10公裏以上的鐵路隧道有43座,日本就占了20座。地下空間和大陸架的開發,使日本國土的增長向立體結構方麵發展。

日本開發地下空間有一個總的發展規劃,大致分三個時期:第一期利用地下10米的空間,現已基本實現;第二期利用地下10~100米的空間;第三期開發地下100~1000米的空間,作為儲藏放射性物質的場所。日本也是地下街修建最多的國家,共有76條,總建築麵積82萬平方米。最大的地下街是東京的八重州地下街,麵積6.8萬平方米,有200多家商店。日本的地鐵規劃也總是結合其城市地下空間及地麵空間的利用進行綜合考慮,在日本預計人口超過1000萬以上的城市中,地鐵將成為其主要的交通工具。穿越對馬海峽,總長超過260公裏的日韓海底隧道是鐵路、公路兩用隧道,現已進入地址勘探階段,它將把日本和韓國直接相連,進而和我國大陸溝通。日本國際高速事業團設想要把世界大陸全部用高速公路聯係起來。

土耳其和希臘至其他歐共體貿易夥伴的交通路線僅為海上通道,陸地連接特別是鐵路和公路的連接目前還不存在,隨著國際間合作的加強和需要,鄰國間的陸上通道已經開始實施修建。例如,從亞洲至南斯拉夫的卡拉萬克山隧道將提供一條從希臘到其他歐共體國家的陸上通道。規劃中的歐洲統一鐵路總延長3075公裏,包括從意大利的熱亞那到瑞典的赫爾辛堡的南北線(1505公裏)和從英國倫敦至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的東西線(1200公裏),整條線路都擬將從地下100米深處通過。利用隧道穿越直布羅陀海峽,將西班牙與摩洛哥相連,從而打開通向大陸的大門;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把丹麥、瑞典和土耳其連接起來;穿越白令海峽將俄羅斯與美國的阿拉斯加連接起來等。

(3)國內地下工程正在開發

現在在我國也提出了修建38公裏長的瓊州海峽隧道的設想,國內潛在的修建海峽隧道的地方還有:大連~膠州灣、青島~黃島、上海~崇明島以及渤海海峽和台灣海峽等。目前,我國已運營鐵路隧道5500座,共計2700公裏,公路隧道已運營約130公裏,城市地鐵運營裏程已達85公裏。而且,隨著基建規模的持續增長,用於交通目的的隧道裏程還在以平均每年約80公裏的速度增長。地下空間日益被看作像貴重礦藏一樣,是能夠被開發的自然資源。隧道工程已成為解決擁擠城市和環境敏感地區許多建築問題的得力手段,掘進隧道作為輸送飲用水、廢水、暴雨降水和交通運輸需求,已成為技術上可行和經濟上有競爭力的方案。

7.4科學與文化交叉

——永恒的建築高科技之美

(1)從追求高科技之美的英國建築師談起

尼古拉斯·格雷姆肖,1962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建築藝術學院,同年在倫敦建築學會的建築專業深造。1965年完成學業後,他開始了建築師的職業生涯,進入英國建築師特裏·法雷爾事務所工作,並於1966年取得英國注冊建築師資格。1980年,尼古拉斯·格雷姆肖在倫敦開設了自己的事務所,從此開始了個人事業的新階段。其事務所的作品以注重功能、精致簡潔為特點,追求並創造高科技的、屬於這個時代的美,追求建立在對高科技熟悉掌握基礎上的精確施工的美、優雅傳遞結構的美,以及追求周到考慮功能、使用舒暢的美。其作品分布在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德國和美國等國家。

尼古拉斯·格雷姆肖曾多次參與國際設計大賽和建築作品展覽,其作品多次在法國、意大利、丹麥、芬蘭、荷蘭、德國、西班牙、瑞士、美國、中國、韓國等地展出,其設計作品獲得世界各種獎勵70餘項。包括1992年塞爾維亞博覽會大獎(英國館設計),柏林股票交易與通訊中心設計競賽大獎,1994年英國皇家建築師研究院的年度獎和1994年密斯·範德羅歐洲建築獎,1996年韓國PUSAN高速鐵路界標的國際設計競賽大獎和蘇黎士航空港的國際競賽大獎等;1997年漢諾威交易大廳設計大賽中獲特別推薦方案獎;阿姆斯特丹大橋在設計競賽中中標等。從尼古拉斯·格雷姆肖身上,建築師應悟到的靈感是,要關注建築與文化的交叉,要著力去創造永恒的建築高科技美。

(2)建築科學與文化的交叉是必然

科學和藝術是兩種不同的認識客觀世界的方式。科學側重於理性的把握和實驗,藝術側重於感性的體悟和描述,同一個認識對象在科學和藝術上會存在不同的表現,但其本質是相通的。從思考和運作的全程看,具體在人文科學上表現為先科學後藝術,自然科學則是先藝術後科學。文化越發展“科學藝術越往前進,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頂會合”。瀏覽現代科學,其絕大部分仍然是處於文化塔底狀態,即藝術和科學壁壘森嚴狀態。而隻有建築科學是個例外,自從它誕生之日起便始終處於科學與藝術溶為一體的狀態,井且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出現建築科學在科學和藝術之間搖擺以及或者迷失者走向回歸的狀態,以致影響到時至今日並未形成完整的建築科學體係或建築藝術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