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生理知識(2 / 3)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十二指腸是小腸的起始部,上接胃幽門,下接空腸。空腸和回腸占小腸的大部,上接十二指腸,下續盲腸;

大腸:全長約1.5米,分為盲腸、結腸、直腸三部分。闌尾是附於盲腸的一段細小腸管,長約7—9厘米。食物殘渣、細菌容易在闌尾內積聚,發生闌尾炎。結腸是大腸的主要部分,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直腸是大腸的末端部分,最下部的直腸肛門部分又稱肛管;

整個消化管的功能是接受食物,將食物磨碎、攪拌,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不斷向肛門方向推進,這種機械作用的消化是通過消化管道的運動來完成的。消化管大部分肌肉是平滑肌,除有肌肉的一般特點如興奮性、收縮性等,還有下列特點:①興奮性較低,收縮緩慢。②有較大的展長性,胃的容積餐前餐後可有很大的變化;③有一定緊張性;④有自動節律性,離體平滑肌在一定條件下,仍能緩慢而不規律地收縮;⑤對化學、溫度、機械強力的刺激很敏感。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腸腺、肝、胰腺等:

唾液腺:可分泌唾液,有清潔口腔、濕潤口腔粘膜、混合食物成團便於吞咽,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

胃腺:胃粘膜上的粘液細胞分泌粘液,壁細胞分泌鹽酸,鹽酸可殺死隨食物進入胃內的細菌,因而對維持胃和小腸內的無菌狀態具有重要意義。鹽酸還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轉變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能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質;

腸腺:小腸內有兩種腺體,十二指腸腺和腸腺。十二指腸腺分泌堿性液體,內含粘蛋白,這種分泌物的主要機能是保護十二指腸的上皮,不被胃酸侵蝕。腸腺分布於小腸的粘膜層內,其分泌液構成小腸液的主要部分,小腸液含有腸澱粉酶、腸脂肪酶和腸肽酶,可促進澱粉、脂肪的消化,並促進多肽分解為氨基酸;

胰腺:胰腺是兼有外分泌和內分泌功能的腺體。胰腺的內分泌功能主要與糖代謝的調節有關,胰腺的外分泌為胰液,胰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澱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肽酶等,用於澱粉、脂肪、蛋白的消化,具有很強的消化能力;

肝髒:是人體中最大的腺體,成年人肝髒平均重量1500克,其功能十分複雜,主要有製造膽汁,

進行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製造和參與人體多種激素的代謝,在胎兒時期還參與造血。肝髒分泌的膽汁在膽囊內貯存、濃縮,通過膽管排入腸內。有人把肝髒比作人體內最大的“化工廠”,這是十分恰當的。肝髒的代償能力很強,但是肝髒又很嬌貴,藥物、毒物及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感染,都會引起肝髒的損害。

廢物處理站——泌尿係統

泌尿係統能排泄體內大量的代謝產物,在調節水、鹽代謝和維持酸堿平衡方麵也起著重要作用,是一個內環境穩定的調節器。泌尿係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

腎位於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形狀如蠶豆。腎的中間部分叫腎盂。腎盂出腎後形成輸尿管;輸尿管是一對細長的管道,起自腎盂,沿覆膜後脊柱兩側下降,進入膀胱;膀胱有兩個入口即輸尿管開口,一個出口即尿道內口;尿道起於膀胱向外開口於體表的尿道口。

泌尿係統的主要功能是:

排泄代謝產物:泌尿係統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從而排泄體內大量的代謝產物,如尿素、尿酸、肌酐、膽色素和多餘的水、無機鹽和外界進入體內的毒物,這些物質在體內蓄積過多,就會造成各種中毒症,如尿毒症等。

調節水和無機鹽代謝:憑借尿量的改變,在調節水、鹽代謝方麵也起著重要作用。正常人水的排出量與進入量相近,並呈平行變化。如果進入體內的水分超過人體需要時,多餘的部分主要靠增加尿量而排出;反之,體內水分不足時,尿量水分就減少而保留水分。

維持酸堿平衡:腎髒能排出代謝過程中所生成的酸性物質,如乳酸、酮體、硫酸和磷酸等,並能保留堿性物質,如碳酸氫鈉,通過這些作用維持體內的酸堿平衡。

幕後的指揮官——內分泌係統

內分泌係統是由內分泌腺和分散存在於某些組織器官中的內分泌細胞組成的一個體內信息傳遞係統,它與神經係統密切聯係,相互配合,共同調節機體的各種功能,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有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島、性腺、胸腺等,這些腺體可製造和分泌激素,激素釋放到血液中,調節人體的功能。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可促進糖和脂肪分解氧化及生長發育。分泌不足為甲狀腺機能低下,出現粘液性水腫,智力減退。幼年分泌不足患“呆小症”,分泌過剩則為甲狀腺機能亢進,表現為多汗、心跳加快、體重減輕等。

甲狀旁腺:分泌甲狀旁腺素,促進骨鈣溶解入血,並抑製骨小管吸收磷,升高血鈣。分泌不足出現低血鈣抽搐;分泌過剩骨鈣減少易骨折。

胰島:α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主要生理作用是升高血糖;β細胞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分泌不足出現糖尿病。分泌過多時,則可出現低血糖而昏迷。

腎上腺皮質:分泌鹽皮質激素,促進腎小管吸收鈉和排鉀。分泌不足,出現低血鈉,高血鉀;分泌過剩,則血鈉高,血壓升高,血鉀降低。同時分泌糖皮質激素,主要作用是升高血糖,抗過敏,抗炎症,抗毒物。分泌不足,出現低血糖,抗有害刺激能力下降;分泌過剩,則出現高血糖、特征性肥胖。

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增加心輸出量,使血糖升高,舒張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平滑肌;去甲腎上腺素,使小動脈收縮,血壓增高。

腺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和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主要促甲狀腺增生和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進腎上腺皮質增生和糖皮質類固醇的分泌;促性腺激素促進性腺生長,生殖細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催乳素促進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生長激素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骨的生長。分泌不足發生“保儒症”(也稱矮小症);分泌過剩則發生“巨人症”,成年後分泌過剩發生“肢端肥大症”。

神經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催產素。抗利尿激素促進腎小管重吸收水分,使小動脈收縮升高血壓,分泌不足則發生尿崩症。催產素促進妊娠末期子宮收縮。

性腺:見生殖係統。

體內計算機與因特網——神經係統

神經係統是人體的“司令部”,管理各器官的活動。使各器官的活動相互調節,得到統一和合作。神經係統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大腦: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大腦表麵有許多溝裂,溝裂中間稱為腦回。腦回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對側半身的隨意運動,即左側腦回支配右側肢體,反之亦然。在優勢半球還有書寫中樞、言語中樞和閱讀中樞。大腦的額葉主管聽覺分析、嗅覺、味覺、記憶力、情感活動。大腦枕葉主管視覺,腦血管意外時就有部分病人此部位病變,可出現半身不遂。

間腦:包括丘腦、丘腦下部。丘腦受損可出現感覺過敏。丘腦下部有許多神經核與內髒神經有關,在大腦皮層的統一調節下,能獨立自主活動維持內髒的正常生理功能。

腦幹:由中腦、橋腦和延腦組成。腦幹中有生命中樞,即呼吸中樞和心血管中樞,此處受損可引起呼吸和循環停止,危及生命。該部位還有保持大腦的醒覺作用,受損後則發生昏迷。

小腦:小腦的主要作用是保持身體平衡、維持肌張力和協調肌肉運動.小腦有病變可引起身體共濟失調,肌張力減低或增高。

脊髓:脊髓有兩大功能,即傳導功能和反射功能。軀幹和四肢及大部分內髒的感覺,通過脊髓傳到腦,腦經過分析綜合,然後再將信號傳至組織器官,引起答應活動。

腦和脊髓的被膜:腦和脊髓的被膜有三層保護膜。外層堅韌,在腦部稱為硬腦膜,在脊髓稱為硬脊膜。中層薄而透明稱為蛛網膜。內層質軟叫做軟腦膜。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稱為蛛網膜下腔。

腦脊液:腦室與蛛網膜下腔充滿腦脊液,起保護、緩衝和維持顱內壓的作用。

腦神經:與腦相連,主要分布於頭麵部,共十二對。

脊神經:發自脊髓,共31對,出椎管後,分布於軀幹和四肢,具有感覺與運動的功能。

植物神經:植物神經支配內髒、心血管和腺體。內髒器官一般都受交感和副交感兩種植物神經支配,兩者的功能即是互相對抗又是互相配合的。植物神經在大腦皮層控製下調節內髒活動和機體新陳代謝,從而保障了內環境的相對平衡。

人類未來的製造者——生殖係統

生殖係統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性激素,產生生殖細胞,繁殖後代,延續種族。以下是生殖器官的主要構成:

(1)男性生殖器:

睾丸和附睾:睾丸具有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的功能。附睾具有貯存精子和促進精子成熟的功能。

輸精管: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續,下端變細與精囊腺的排泄管合成射精管。輸精管和射精管都是排出精子的通道。

前列腺:其分泌物是組成精液的主要成分。小兒的前列腺很小,腺組織不發育,隨性腺發育生長,性成熟期前列腺迅速生長。老年人腺組織逐漸萎縮,常有腺內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前列腺肥大,易壓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難.

陰囊:陰囊是一皮膚續袋,容納睾丸和附睾。陰囊的皮下組織含有平滑肌,其舒縮可調節陰囊溫度。

陰莖:前端膨大部分稱陰莖頭,俗稱龜頭。頭的尖端處是尿道外口,既是尿液又是精液的出口。

(2)女性生殖器:

卵巢:具有產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的功能。

輸卵管:其功能是運送卵子,各種原因的堵塞會引起輸送障礙,雙側堵塞可致不孕。

子宮:是孕育胎兒的場所,其形態、大小、位置因年齡而不同。子宮是一個由平滑肌構成的器官,當受精卵著床於子宮後,隨著胚胎的增長,宮腔逐漸擴大,除胎兒外,還有胎盤和羊水都是子宮的內容物。

陰道:是排出月經和娩出胎兒的通道。

大陰唇:是一對縱形隆起的皮膚皺壁,皮下有大量脂肪。

小陰唇:是大陰唇內側一對較薄的皮膚皺襞。

陰蒂:由兩個陰蒂海綿體構成,位於陰蒂包皮內,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末梢,感覺靈敏。

陰道前庭:為兩側小陰唇之間的裂隙,在其中央有陰道的開口稱陰道口。

前庭大腺:為附屬腺體,位於陰道口兩側,,其排泄管開口於陰道前庭,分泌物有潤滑陰道的作用。

消化活動的過程

消化從口腔開始

口腔是消化過程的第一站。由於舌、齒不斷的咀嚼和攪拌,使食物呈半糜狀小粒子,易於通過食道。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使食物中的一些澱粉分解為麥芽糖。

由於食物在口腔內停留的時間很短,一般是15~20秒。故此過程對消化影響不大。

食物在胃中分解

食物在胃內的消化,主要靠胃液的各種成分對營養物質的化學分解作用。分解蛋白質要靠胃蛋白酶的作用。胃蛋白酶的作用是將蛋白質分解為較小分子的蛋白腖和多肽。此外,胃液中還有少量脂肪酶,脂肪酶是使脂肪水解成為脂肪酸和甘油的一種消化酶。由於胃液的酸度較高,脂肪酶的活性很低,作用不大。一般胃液中不含消化糖類的酶。

不同的食物可影響胃酸的分泌。通常,蔬菜、蛋白質、糖類均不同程度地促進胃酸的分泌,而脂肪類的食物卻可以抑製胃酸的分泌。另外,食物還有稀釋胃酸的作用,以調節胃液中最佳PH值。

小腸吸收營養

小腸是重要的消化器官。糜狀食物經胃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即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小腸中的消化酶有胰澱粉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此外還含有膽汁。

胰澱粉酶的作用是將澱粉水解為麥芽糖和糊精。然後再經過胰麥芽糖酶或腸麥芽糖酶的作用,轉變為葡萄糖。胰蛋白酶的作用是將蛋白質水解為蛋白腖和肽,又經過胰肽酶或腸肽酶的作用,轉變為氨基酸。

胰脂肪酶是胰髒分泌出來的一種需要經過膽汁酸鹽激活的脂肪水酶,它作用於脂肪,使其分解成為甘油和脂肪酸,然後經腸粘膜吸收。此外,還有膽固醇酯化酶、核糖核酸分解酶、脫氧核糖核酸分解酶及膠元分解酶等,它們分別作用於不同的物質,以利於吸收。

膽汁是一種堿性溶液,其主要固體成分是膽汁酸鹽,它作用於脂肪,將其乳化成容易消化和吸收的水溶性物質。當進食後,特別是吃肉類和脂肪後,刺激腸道產生膽囊收縮素,分泌膽汁並進入腸道將脂肪皂化成為脂肪微粒,以利於脂肪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