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東京世乒賽團體賽的封閉訓練後期,我們在成都見到了丁寧。這之前她剛剛獲得亞洲杯女單冠軍,是主教練孔令輝口中封閉訓練練得最讓人放心的隊員。作為女乒的副隊長,在國乒進校園活動中,丁寧是可以脫稿演講的人。隊內比賽裏,丁寧是主力隊的“奇兵”,車輪作戰時,碰到難打的男子選手,幾次都是由丁寧上去“幹掉”對手。
團體賽對於丁寧來說並不陌生,但這是她第一次去東京。
“第一次參加世乒賽團體我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上場就被虐了;第二次我就一心想拿回冠軍,把從我手裏輸掉的冠軍獎杯贏回來;這次感覺身上的責任多了,在封閉訓練的時候我也會把一些經驗和想法分享給大家。”隨著國家隊一批老隊員退役,訓練場上的丁寧突然發現,自己變成隊裏的大隊員了。可是這位“大隊員”在談起東京時,又露出了孩子氣,“我去過日本其他城市,但還沒去過東京,我想吃拉麵、生魚片,還有各種各樣的和果子……”
奧運會後丁寧的變化
“她願意嚐試改變了。”丁寧的主管教練陳彬這樣回答。陳彬從2011年開始帶丁寧,在他看來自己與丁寧的性格差距巨大,也正因如此,他會經常被丁寧身上的積極和自信帶動。“丁寧是個很有自信的人,自從帶了她以後,我有很多觀念也在改變,從她的身上,我能看到我個人過去沒有看到的東西。”
2011年鹿特丹世乒賽的女單冠軍,長了丁寧的士氣。“其實在我看來,丁寧的技術在2011年是不足以拿冠軍的,但她拚得太漂亮了,那時候她打拚的球,比守的球好很多。”鹿特丹拿了冠軍,隔天一早,施之皓和陳彬在在中國隊下榻的飯店外麵散步。“丁寧打奧運會有希望了。”陳彬記得施之皓當時這樣說。
靠著這股自信的力量和參加倫敦奧運會的曙光,丁寧在從鹿特丹到倫敦的這段路上走得很順。“我在2011年到2012年奧運會之前,應該說贏盡了所有比賽,幾乎不輸球。好像參加比賽都不用怎麼練,隻要上場打就能贏。”那時候的丁寧,確實也感覺不到自己有什麼急需改變的東西。隨著奧運會的結束,哭腫過眼睛,也重新振作起來完成團體比賽的丁寧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這樣說過,“不變就是死。”但同時丁寧也知道,她已經不是剛進國家隊的小隊員,不可能像一張白紙一樣說變就能變,要改、要發展,從何做起?
陳彬覺得單項技術要練紮實,丁寧覺得重新組合技戰術成效更快,已經配合了一年的師徒兩人在這一刻發現,真正的磨合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