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創新——於2009年8月建立了“新居民互助服務站”。張永清介紹說,“蘋果園街道辦事處出資在社區創立新居民互助服務站,其服務宗旨主要是讓流動人口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一種管理服務模式。比如,苗圃大院區共有430多名流動人口,我們按照一人負責一排住戶的比例,配備了新居民互助服務站24名隊員……”有了新居民互助服務站的引導,來此租房的住戶關係融洽,鄰裏間互相照顧、贈送飯菜等現象十分普遍。上班時孩子沒人帶,附近的鄰居會主動幫著照看。在街道組織下,一些醫院也會來大院進行義診,並將最新的招聘信息及時張貼在互助服務站門前。大院裏來自五湖四海的鄰居親如一家,不少搬走的住戶也多次回來探望大家。為了讓新居民們更便捷地享受居民待遇,積極組織了以“送健康、送崗位、送平安”為主題的“三送”活動。蘋果園街道辦事處專門定製了“新居民一卡通”:上麵詳細記錄了醫院、招聘機構、職業培訓學校、司法所等新居民需求頻率較高的單位電話、服務項目及職責範圍介紹,“新居民”持一卡通可以享受醫院免費掛號、免費家政培訓、免費職業介紹、免費司法谘詢等服務。除此之外,在業餘時間,互助服務站也組織新居民們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豐富了新居民的文化生活。“在為期2周的培訓中,很多新居民通過學習獲得到了家庭安全衛生常識以及醫療保健知識,家居保潔,服裝洗滌,家電的使用和保養等技能,如何為孕產婦、新生兒、老人、病人的護理知識,以及如何自我保護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等。”
“蘋果園街道轄區內共有5萬多名流動人口,以往社區環境欠佳,住戶間糾紛頻發,存在不少安全隱患。新居民互助服務站成立後,這些現象也基本絕跡了。”張永清對記者說。“流動人口”一詞在蘋果園街道轄區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居民,他們與本市居民親如一家,共同構建和諧穩定的社區環境。這種流動人口自治管理模式,對流動人口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示範作用,深受廣大流動人口的好評和各級領導的關注。他說,作為街道的一個流管辦,隻能靠自己這點資源,在有限的政策裏麵讓流動人口生活得更好。
采訪手記
張永清主任心態好,遇事不亂,有主見。在他的心目中,家是一個遮風進雨的場所,也是精神寄居的所在。他感歎,自己做“流動人員”管理工作必須有激情,既然自己幹上了這行,就要拿出誠心來幹……這次采訪的順利完成,還得感謝70多歲的老黨員張積武老師的大力支持。采訪之前,他就給記者詳細地介紹了有關張采清主任的“流管工作的新模式”,因此這次我在采訪時就沒有太耽誤張主任為民辦事。采訪時,我見到了張主任收藏的幾十本大大小小的榮譽證書、獎狀等,心生感歎:成功背後付出了辛勞和汗水。采訪中,街道辦事處文宣處的魏雨婷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她待人真誠,很有親和力。臨走,她送給了我一本《身邊雷鋒》的書。她介紹,該書彙編了該地區剛剛被評為22位“雷鋒式先進人物”事跡,其中就有張永清。街道黨工委把《身邊雷鋒》作為黨員黨性教育教材、學習宣傳“北京”精神讀本,已經印發到該地區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群眾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