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沒有人記得龔全珍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報告,但大家都記得,她從不要一分錢報酬,還經常自帶饅頭或麵包,就著白開水當午飯。“就在今年5月3日,龔老師還到我們鄉講了課。”三板橋鄉組織委員李亞琴說,中午11點半下了課,龔全珍堅持不吃鄉裏提供的午餐,要坐公交車回家。那天很熱,鄉裏不放心90歲的老人坐公交車,謊稱下午有人回縣城開會,飯後可以搭順路車,老人這才留下,破例吃了一頓工作餐。
從14歲離開山東老家,到1949年入黨,再到1957年離開城市回山鄉紮根,龔全珍這輩子與甘將軍一樣充滿傳奇色彩。但她總認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老黨員,為黨工作是本分,離休不等於離崗,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再小,都是在延續甘祖昌建設美好家鄉的夢想。
曾有人這樣問龔全珍:“您這麼大年紀了,不在家安度晚年,整天忙這忙那,圖個啥?”她回答:“十幾年來,每次從睡夢中醒來,我都會聽見老甘臨終前說的那句話:‘下次領工資,再買化肥,送給貧困戶。’我們圖個啥?不圖啥!人民用小車推出了新中國,給了我們崇高的榮譽,我們沒有理由不為群眾謀幸福。隻要還能動,還能講,我就要為社會做一點事。我是一名老兵,要永葆黨員本色,永不掉隊!”
榜樣的能量
“我母親就是這樣的人,錢用在自己身上總覺得是浪費,總想著怎麼能幫到別人。”龔全珍的女兒甘公榮說,“現在母親因為身體原因不怎麼出門了,但她總是念叨還有沒有困難的學生,得幫幫他們。”受母親的影響,在當地工商銀行上班的甘公榮也習慣艱苦樸素的生活,樂於扶困助學,先後捐款5萬多元資助貧困學生。她經常這樣提醒自己和子女:不管學什麼做什麼,都要先學會做人,最基本的就是做一名合格公民。我們是甘祖昌和龔全珍的後代,不能給父輩抹黑,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幹事,力所能及地多幫助人。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在縣老幹部局組織的會議上,龔全珍帶頭向災區捐出1200元。老幹部局局長王慧敏回憶說:“在龔老的影響下,離退休老幹部紛紛踴躍捐款,有些老同誌還回家抱來幹淨的棉被衣服捐贈,讓人非常感動。”“龔全珍就是一塊真金招牌,我們都服龔全珍,大家都認龔全珍。”琴亭鎮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劉恩懷說,“2008年龔全珍倡導成立獎學扶助基金,並帶頭捐助1000元,不少單位和個人積極響應,基金累計超過26萬元,已經獎勵優秀生139人,扶助貧困生175人。”2011年,琴亭鎮組建了“龔全珍工作室”,聘請龔全珍做名譽輔導員,搭建起一個對黨員幹部和社區居民進行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加入。琴亭鎮因勢利導,又組建了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社區誌願者服務隊,定期組織開展活動,擴大龔全珍工作室的影響力和示範帶動作用。而在整個蓮花縣,類似坊樓鎮甘家村甘祖昌事跡陳列室這樣的紅色陳列室已經完工21處,未來將建成100處,樹立具有蓮花特色的黨性教育品牌。
“甘祖昌將軍體現了心係群眾、革命到底的崇高境界,他的事跡和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月1日,履新不久的江西省委書記強衛登門看望了龔全珍老人,深情地對她說,甘將軍的精神對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教育作用很大,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加強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您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夕陽如火,沿背村那座龔全珍與將軍一塊生活了近30年的老宅,如今一部分成為沿背村的幼兒園,放學的孩子們蹦蹦跳跳地跟著家長回家。房前兩棵當年植下的柏樹挺拔青翠,側麵的兩株李子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似乎仍可嗅出花開的芬芳。
張琳據《人民日報》胡晨歡/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