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診斷,滄海不僅贏得了科裏同事讚許的目光,同時也贏得了患者家屬的尊重。老人的家屬雙手掌向上,對她說“吐吉其,”當地醫生告訴她說那是感謝的意思。從那以後,有時候不是查房時間,還有時是周末,滄海都被叫去病房查房,當地醫生說是病人家屬主動提出來,希望能讓北京來的“阿姆吉拉”看看!“阿姆吉”是藏語醫生的意思。“拉”是藏語裏表示尊稱的敬語。能得到當地患者的認可,是王大夫最引以為榮的事。
授魚莫如授漁
在拉薩,滄海與來自江蘇省援藏團隊的陳院長、科室主任洛多、主任伊比等同事很快形成了一個高效的工作團隊。由於這裏病例偏少,醫務人員對一些先進儀器設備的操作尚不算熟練,同時對特殊部位病理標本的活檢、內鏡下治療等工作開展尚不理想,更何況,在她之前的一批北京援藏醫生當中沒有消化科大夫,所以滄海的到來也受到了內鏡室大夫們的熱情歡迎。於是,在內鏡操作方麵、尤其是在結腸鏡的具體操作中,王滄海就主動承擔起演示教學的工作。每次上機,她總是要盡可能詳細地給予當地醫生手把手的指導。在此基礎上,滄海還對內鏡患者資料的保存、檢查報告的書寫進行了規範化,同時為這裏的同事們提供了電子版的內鏡診療圖譜,以及近五年來消化、肝病領域的相關指南及共識。
在滄海和其他北京援藏醫生的呼籲努力下,每周二下午確定成為了醫院內部講課學習的時間。日常工作之餘,北京援藏醫生們還就一些疾病的診療規範、進展等與同科或相關科室同事們一道開展討論,這樣教學相長的形式也受到了科室醫護人員們的普遍好評。
在這裏,滄海在病房查房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同時還要注意到對一些基礎知識、先進理念的宣講。在臨床實踐中,逐步幫助當地醫生提高醫療理念和意識。由於這裏的患者日常大多說藏語,查房時詢問病史就需要當地醫生做翻譯,為此,她常常需要付出比在內地多出很多的精力和時間。
克難需要精神!
分組保健各位援藏幹部的身體健康。
下鄉義診的路上、援藏公寓同伴的眼裏、日常接觸患者麵前,王滄海永遠是那位開朗親和的援友、健康工作的保護神和心係藏胞疾痛的好大夫。其實缺氧所引起的胸悶氣短一直折磨著她,夜裏,王大夫往往需要吃丹參滴丸才能入睡,然而對她來說,能在高原上取得這樣的一份職業自豪感,所有的這些困難就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眼看回家的日子越來越近,滄海對雪域高原卻有了一種特殊的情愫,在這裏,她和她的援友們無悔地付出,也收獲了難忘的記憶。援藏歲月,必將成為她還有和她一樣的援藏人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曆和人生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