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六場通透?
在《鬆柏庵往事》一書徐氏家風一節中,說徐(蘭沅)老是一位六場通透的琴師。後來總有人問及六場通透的問題,那麼六場通透究竟如何解釋呢?要說這實在不是一個張口就能答來的話題,不過王玉珍以為若要弄懂六場通透的問題,首先就要了解、明白六場是怎麼回事,了解了六場的內容,自然也就體會到了通透的含義了。
所謂六場,其實就是舊時京劇界對胡琴、月琴、南弦子、單皮鼓、大鑼、小鑼六件伴奏樂器的總稱。這六件伴奏樂器又分稱文三場、武三場。所謂文三場即指胡琴、月琴、南弦子(小三弦);所謂武三場即指單皮鼓、大鑼、小鑼。另外,由於文三場的三件樂器總共張弦九根(胡琴兩根、月琴四根、南弦子三根),故而文三場又別稱九根弦。
關於六場通透,有人說是指上述音樂伴奏的六個方麵;而又有熱說是指兼擅表演和音樂演奏的多麵手,即吹(笛子、嗩呐)、打(鑼鼓)、彈(月琴、三弦)、拉(胡琴)、唱、武(打)六個方麵。其實兩說各有道理,誰也不能說錯。但不管哪一說,都還有個通透的問題。
王玉珍以為,通透意即門門精道。過去的戲曲班社,無論是什麼原因所至,其規模大都很小,人員限額也較嚴。演員,樂師互相輔助,通力合作,雖各有專工,但同時又兼習各種業務。後來隨著發展,從業人員日益專業化,演員、樂師分工明確,六場通透乃成為博學多才的同義語。藝術界有會、好、精、通、絕、化之說。就通常論,一般能達到好、精已相當不易,若能經通而漸入化境,那則非大家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