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京劇發展

初期的京劇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台、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於昆腔劇目;春台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後,一批漢戲演員陸續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於湖北的地方戲。由於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麵都有血緣關係,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後,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餘三勝即是。

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終於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早期京劇界傑出人物

同光十三絕

清光緒年間,畫師沈蓉圃以彩色繪製同治、光緒時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劇著名演員的劇裝畫像,傳世以後,稱為同光十三絕。畫中繪老生4人:程長庚飾《群英會》之魯肅,盧勝奎飾《戰北原》之諸葛亮,張勝奎飾《一捧血》之莫成,楊月樓飾《四郎探母》之楊延輝。武生1人:譚鑫培飾《惡虎村》之黃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飾《群英會》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飾《雁門關》之蕭太後,時小福飾《桑園會》之羅敷,餘紫雲飾《彩樓配》之王寶釧,朱蓮芬飾《玉簪記》之陳妙常。老旦1人:郝蘭田飾《行路訓子》之康氏。醜角2人:劉趕三飾《探親家》之鄉下媽媽,楊鳴玉飾《思誌誠》之閔天亮。

京劇三鼎甲

即京劇三傑、京劇老三傑、京劇前三傑、京劇老三鼎甲、京劇前三鼎甲。指的是京劇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老生演員: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

京劇小三鼎甲

即京劇新三傑、京劇後三傑、京劇新三鼎甲、京劇後三鼎甲。指的是京劇第二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老生演員: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

四大須生

京劇第三代的老生演員。隨著時間推移,四大須生的說法也有所變化。

20世紀20年代,最初的四大須生是指:餘叔岩、馬連良、言菊朋、高慶奎,簡稱為餘、馬、言、高。其後高因嗓敗,退出舞台。譚富英崛起,四大須生又演變為:餘、馬、言、譚(富英)。至40與50年代之交,餘叔岩、言菊朋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相繼成名,具有全國影響,四大須生即為馬、譚、楊、奚,直迄今日。

南麒、北馬、關東唐

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馬連良,東北三省的唐韻笙,都是以做工老生聞名全國的京劇演員。其表演風格不同,各具特色,社會上習稱南麒、北馬、關東唐,以表示對他們表演藝術的讚譽。

四大名旦

二十世紀20年代年京劇旦行先後成名的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員: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在藝術上不斷進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獨門劇目,蔚成流派。

四小名旦

繼四大名旦以後,二十世紀30年代又有一批旦行演員脫穎而出。1940年,北京《立言報》邀請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戲院演出兩場《白蛇傳》,四個人分演自己擅長的一折戲,各展所長,社會影響強烈。從此即被公認為四小名旦。

三大賢

在二十世紀20-30年代,京劇界的一種習稱。三大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當時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餘(叔岩)、馬(連良)、高(慶奎)。另一種更為普遍的說法是指旦行的梅蘭芳、生行的餘叔岩、武生行的楊小樓(又稱武生宗師)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京劇的行當

生行:老生

京劇中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等,在化妝、服裝個方麵加以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裏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不同行當的演唱方法,表演技術,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把舞台上各種不同的角色劃分成不同的行當,是戲曲藝術的一特殊表現方法。

京劇的生行與流派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除去紅生和勾臉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行內術語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較潔淨俊美的。

(1)老生、紅生

老生又稱須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劇裏的專有名詞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胡子,術語稱黑三。另外還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綹胡子,專業名詞叫蒼三。白色的三綹胡子叫作白三。還有就是整片滿口的胡子,不分綹,術語稱滿。

老生一般分為文武兩種,從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又稱安工老生,以唱為主。其動作性較次要,態度安閑沉穩從容。如《捉放曹》中的陳宮,《洪羊洞》和《轅門斬子》的楊延昭,三國戲中的諸葛亮,《二進宮》的楊波等。介乎唱工戲和做工戲之間的以念白為主的戲,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如《審頭刺湯》的陸炳,《夜審潘洪》的寇準等,其難度較唱工和做工戲大得多。做工老生是以表演為主,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坐樓殺惜》的宋江,《清風亭》的張元秀等。長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屬於文老生的範疇。

武老生包括長靠和箭衣(俗稱短打)兩種。長靠老生又稱靠把老生。(靠是京劇的專門名詞,即古代武將所穿的鎧甲。身穿鎧甲,在京劇裏叫做披靠或紮靠。把是把子的簡稱,即兵器。)身披鎧甲,手持兵器,擅長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如《定軍山》和《陽平關》的黃忠,《戰太平》的花雲,《失街亭》的王平等。還有一種穿箭衣的武老生戲,例如《南陽關》(伍雲召)、《打登州》(秦瓊)等。

京劇各個行當中的藝術流派的形成,和這種劃分行當的方法,有著密切的聯係。就在這種以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行當的基礎上,產生了很多擅長某種行當的表演特點的傑出演員。他們又由於各自的天賦條件,師承來源,接受、理解和表現力,文化修養,技巧水平,社會經曆和藝術實踐的積累,以及對生活的感受和反應的程度等各方麵的差異,形成了具有獨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藝術風格的藝術流派。如同是唱工老生,就有譚(鑫培)派、孫(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儂)派、餘(叔岩)派、劉(鴻聲)派、高(慶奎)派、言(菊朋)派、楊(寶森)派、馬(連良)派、麒(麟童,周信芳)派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是麒派和馬派。實際上,譚派和餘派並不僅僅是以唱工見長,譚鑫培和餘叔岩都是唱、做具佳,文、武兼擅的藝術家。

還有一些文武並重的戲,如《定軍山》、《打魚殺家》等,均是唱、念、做、打兼重的戲。《上天台》的劉秀,前半出是重唱工,而後《打金磚》則有高難度的跌撲功夫。所以我們按照表演的側重和分工來劃分行當,判別劇目,並不是絕對的。

對於老生,還有一種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所應該穿的服裝的種類來劃分的方法。這樣的劃分種類有:王帽老生(頭戴王帽,身穿龍袍,扮演皇帝之類的角色,基本上以唱工為主);袍帶老生(一種是頭戴紗帽,身著蟒袍,如《二進宮》的楊波,《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另一種是穿官衣的,樣式和蟒袍一樣,但不帶繡龍、繡花的,較素淨,如《群英會》的魯肅,諸葛亮也屬此類);褶子老生(即著便服的老生,此類角色最多。褶子是一種服裝的名稱,式樣頗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種,大斜領子,歇大襟,長袍大袖。分為花褶子和素褶子。如《捉放曹》的陳宮,《狀元譜》的陳伯愚等);靠把老生(武老生,見前述);箭氅老生(箭衣外著開氅之類服裝的角色,,在戲裏並不一定有武打,但多為武人出身,如《武家坡》的薛平貴,《汾河灣》的薛仁貴等)。

紅生是指臉上勾著紅臉,用紅色塗成臉譜的老生。這樣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關羽和趙匡胤。最早有的由花臉來應工,所以又叫紅淨。京劇史上有名的紅生演員有米喜子、王鴻壽、李洪春、林樹森等人。其藝術特點為嗓音比較高亢,既不同於一般老生的唱法的秀氣,也不同於花臉的唱法的粗猛,獨具一格,要有特殊的工架,特殊的造型。

在老生這一行裏,除了文武老生或按照服裝劃分的一些種類,紅生,還有就是末和外行當合並起來的角色,現在叫作裏子老生,是扮演比較次要一點的角色。如《搜孤救孤》的公孫杵臼,《捉放曹》的呂伯奢等。

京劇早期的老生

京劇早期老生演員中的傑出代表人物是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同時還有王九齡、薛印軒、盧勝奎、楊月樓等人。

程長庚

京劇早期老三傑(老三鼎甲)之一,對京劇形成和發展有重要貢獻。

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自幼坐科徽班,出科後隨父入京,搭三慶班,曾向米喜子問藝,以演《文昭關》、《戰長沙》顯露頭角。後繼為三慶班主演並領班主。程長庚是熔徽、漢兩調及昆腔於一爐,文武兼精,是京劇形成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嗓音高、寬、亮具備,演唱在高亢之中,別具沉雄之致,神完氣足,聲情交融,極其感人。他的唱白,汲取了昆曲的咬字發音,故字眼清楚,極抑揚吞吐之妙。程長庚治理三慶班,寬嚴相濟,紀律嚴明;待人寬厚,公正無私;勇於革除戲班舊席,倍受同行的崇敬愛戴,尊稱他為大老板,曾被選為精忠廟(清代北京戲曲藝人的行會性組織)的會首。

程長庚戲路寬廣,能戲很多,據記載其擅演劇目有:《群英會》、《戰樊城》、《魚腸劍》、《舉鼎觀畫》、《讓成都》、《鎮潭州》、《捉放曹》、《擊鼓罵曹》、《風雲會》、《戰太平》、《法門寺》、《長亭會》、《文昭關》、《狀元譜》、《慶唐虞》、《釵釧大審》、《八大錘》、《戰長沙》、《臨江會》、《華容道》、《安居平五路》、《天水關》等。除老生戲外,花臉、小生諸行角色,亦能串演。京劇關羽的形象也始於程長庚,他在師承徽戲演員米喜子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程長庚對於青年人,盡心教導,大力提攜,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楊月樓等無不得其教益。在主持三慶班的同時,晚年還辦有三慶科班,花臉錢金福、青衣陳德霖,都是三慶科班的學生。

程長庚之孫程繼先,工小生。

餘三勝

湖北羅田縣人。原為湖北漢戲末角演員,清道光初期進京搭徽班演唱,後與程長庚、張二奎齊名,稱老三鼎甲。餘三勝之成名實早於程、張。他的嗓音醇厚,聲調優美。他在漢調皮黃和徽戲二黃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藝術特點,創造出抑揚婉轉、流暢動聽的京劇唱腔。當時餘三勝以擅唱花腔著稱。所謂花腔,就是旋律豐富的唱腔。餘三勝在京劇唱腔的創製上,豐富了京劇演唱的聲音色彩,加強了京劇唱腔的旋律。據記載,京劇中的二黃反調,如《李陵碑》、《烏盆記》、《朱痕記》等劇中的反二黃唱腔,均創自餘三勝。在舞台語言的字音、聲調上,也將漢戲的語言特色與北京的語言特點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既能使北京觀眾聽懂,又不失京劇風格特點的字音、聲調。

餘三勝擅長的劇目,以唱、做並重者為多。如《定軍山》、《秦瓊賣馬》、《戰樊城》、《魚腸劍》、《擊鼓罵曹》、《四郎探母》、《雙盡忠》、《捉放曹》、《李陵碑》、《瓊林宴》、《朱痕記》、《烏盆記》、《摘纓會》等。譚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繼承餘三勝的演唱藝術的基礎上,進行了開拓性的創造。

餘三勝之子餘紫雲,工旦;孫餘叔岩,工老生。

張二奎

京劇早期老三傑之一。河北衡水人。清道光時任都水司經承,因酷愛京劇,被上司撤職。24歲開始下海,創立了奎派。張二奎唱以京音為主,嗓音高亢激越,樸實無華,大開大合,大氣磅礴;扮相雍容端肅,擅演王帽戲。代表劇目有:《金水橋》、《打金磚》、《回籠鴿》、《取滎陽》、《五雷陣》及《四郎探母》等。

張二奎先搭和春班,後入四喜班。曾自組雙奎班,兼演武生戲,以《彭公案》、《施公案》、《永慶升平》中的短打戲最佳。俞菊笙、楊月樓均曾受其教益。張二奎與程長庚、餘三勝齊名,一時聲名在程、餘之上,隻惜舞台生命不長,卒時僅46歲。

王九齡

王九齡幼入北京小九成科班學藝,先學刀馬旦,後改武生、老生。道光末年搭餘三勝主持的春台班;鹹豐初年,改搭張二奎主持的四喜班,以王榮齋名掛二牌。張二奎故後,以王九齡名為該班頭牌老生。王九齡文武全材,戲路寬廣,唱做均佳。他的嗓音清脆圓潤,字音準確,唱法幹淨,多取餘三勝之長,也吸收奎派實大聲洪的特點。他擅演的劇目有:《定軍山》、《戰太平》、《陽平關》、《戰蒲關》、《除三害》、《上天台》、《罵王朝》、《十道本》、《小桃園》、《金蘭會》、《隴上麥》等。他還主持排演了連台本戲《德政坊》、《五彩輿》等。王九齡成名較老三傑略晚,但藝術上頗有獨到之處,故當時社會上有將他與老三傑並列,稱為老四派者。

學王九齡者以王玉芳為最似。孫菊仙、時慧寶亦有宗王之處。譚鑫培也吸取了王九齡的某些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