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第四本《偉大的勵誌書》(2 / 3)

“我們對此無能為力。”燈塔的看守人威廉姆·達琳無可奈何地搖搖頭說。

“不,一定會有辦法的,想想辦法吧。我們必須把他們救出來。”女兒含淚苦苦地懇求著父母。

父親終於動搖了:“好吧,格雷思,我就按你的要求去試一試。但我知道這樣有悖常理,不合我的判斷。”

隨後,一葉小舟如同狂風中飄零的一片羽毛一樣,在洶湧澎湃的大海上顛簸起伏,穿過疾風驟雨,鑽過驚濤駭浪,駛向失事的船隻。那些船員們的尖聲呼叫將這位孱弱女子的柔弱身軀變成了鋼筋鐵骨。不知道從哪兒來的一股勇氣和力量,這個勇敢的姑娘與父親一道,奮力地劃著槳在暴風雨中穿行。9個船員最終得救了,他們安全地到了船上。

“願上帝保佑你,親愛的姑娘。沒想到您這麼一位如此單薄瘦弱的姑娘,卻在驚濤駭浪中救了這麼多的人。”一位船員難以置信地看著這位女英雄,不禁脫口稱讚道。她的所作所為讓全英國的人都感到無比光榮。她的英雄氣概讓高貴的君王在她麵前也默然失色。

弱者等待機會,而強者創造機會。

夏賓說過:“優秀的人不會等待機會的到來,而是尋找並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征服機會,讓機會成為服務於他的奴仆。”

你一生中能獲得特殊機會的可能性還不到百萬分之一。然而,機會卻常常出現在你麵前,你可以把握住機會,將它變為有利的條件。而你所需要做的事情隻有一件:行動起來。

軟弱的人和猶豫不決的人總是借口說沒有機會,他們總是喊:機會!請給我機會!其實,每個人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機會。你在學校或是大學裏的每一堂課是一次機會;每一次考試是你生命中的一次機會;每一個病人對於醫生都是一個機會;每一篇發表在報紙上的報道是一次機會;每一個客戶是一個機會;每一次布道是一次機會;每一次商業買賣是一次機會,是一次展示你的優雅與禮貌、果斷與勇氣的機會,是一次表現你誠實品質的機會,也是一次交朋友的好機會;每一次對你自信心的考驗都是一次機會。

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本身就意味著上帝賦予了你奮鬥進取的特權,你要利用這個機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去追求成功,那麼這個機會所能給予你的東西要遠遠大於它本身。想一想吧,像弗萊德·道格拉斯這樣一個連身體都不曾屬於自己的奴隸,尚且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最終成為一位傑出的演說家、作家和政治家,那麼,當今的年輕人,與道格拉斯相比擁有無限機會的年輕人,是不是應該做得更好些呢?

隻有懶惰的人才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機會,抱怨自己沒有時間;而勤勞的人永遠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努力著。有頭腦的人能夠從瑣碎的小事中尋找出機會,而粗心大意的人卻輕易地讓機會從眼前飛走了。有的人在其有生之年處處都在尋找機會。他們就像辛勞的蜜蜂一樣,從每一朵花中汲取瓊漿。對於有心人而言,每一個他們遇到的人,每一天生活的場景,都是一個機會,都會在他們的知識寶庫裏增添一些有用的知識,都會給他們的個人能力注入新的能量。

品格與個性的力量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狂熱追逐金錢的時代。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卻是,雖然身處這樣的時代,那些衣衫襤褸、身無分文的作家、藝術家,衣著樸素的大學校長,他們在社會上反而更有聲望,報紙也更願意不惜篇幅來報道他們的行蹤或活動。之所以有這種反差,也許要歸因於追求知識和追求財富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活動:前者有很多積極的影響,而後者存在著很大的負麵作用。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在以金錢為標準的世界裏,凡是有一個人獲得了成功,就必定是以成百上千競爭者的失敗為代價的。而在知識和品格的世界裏,一個人的成功同時也是對社會的貢獻,這幾乎可以說是一種規律。

個性是我們刻在事物上的標識,正是這種無法塗抹的標記,決定了所有人、所有勞動的全部價值。我們都相信個性成熟的人。一個偉大的名字意味著怎樣的一種魔力啊!西奧多·帕克過去常說的一句話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蘇格拉底的價值遠遠要超過像南卡羅納這樣一個州的價值。

兩度出任英國首相的政治家約翰·羅素說:“在英國,所有的政黨都有一種天然的傾向,他們都試圖尋求天才人物的幫助,但他們隻會接受那些具有偉大品格的人作指導。”

“通過培養品格與個性,最後我獲得了真正的力量,”英國著名政治家坎寧在1801年寫道,“我並沒有嚐試過其他的途徑。我也相信,這條路也許不是最便捷的,卻是最穩妥的,對這點我十分樂觀。”

對一台機器,我們可以根據它所能夠承受的最大壓力來檢測它的性能,但房間的溫度也許就會決定它的性能。然而,對一種偉大的品格與個性來說,誰又能估價得出其內在的力量呢?誰又能夠料到,一兩個小孩可能會對一所學校品性產生影響呢?一所學校的傳統、風俗和行為方式,可能正是因為這樣幾個具有非凡個性的學生,再經過幾屆學生的變動,就完全得以改變。這些學生就像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那種力量,作用有些類似於拖拽著一長列貨車的火車頭,而他們正是以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卻和那些風俗傳統同樣重要的方式,改造了這一切,成為了校園英雄。幾乎每一個學校的老師都可以告訴你一些諸如此類的故事:幾個具有巨大感染力的學生,如何帶動了學校的進步,或是破壞了它的發展。

不要拖延時間

有兩句充滿智慧的俗語說得好:一句是“趁熱打鐵”;另一句是“趁陽光燦爛的時候曬幹草”。

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通常在什麼時候比較懶散倦怠。有的人是在晚飯後,有的人是午飯後,還有的在晚上7點鍾以後就什麼都不想幹了。每個人一天的生活往往都有一個關鍵時刻,如果這一天不想白過的話,這個時刻一定不要浪費。對大多數人而言,早晨幾小時往往是這一天會不會過得充實的關鍵時刻。

有人曾經在亨利麵前稱讚麥亞尼具有高超的技巧和過人的勇氣。“你說得很對,”亨利說,“他是位了不起的將軍,但是我總是比他早5個小時。”亨利早上4點鍾起床,而麥亞尼上午10點多鍾起床。這一點造成了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所有差別。

遲疑不決是一種疾病,拖延磨蹭則是它的前期症狀。對那些深受猶豫不決之苦的人來說,唯一的改正辦法就是做出果斷的決定。否則,這一疾病將成為摧毀勝利和成就的致命武器。通常來說,猶豫不決的人就是失敗的人。

一位著名作家說過,床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我們晚上上床睡覺前,想到沒有完成的工作總覺得睡覺還太早。但是,我們早上同樣不願意早起床。我們每天晚上下決心第二天早上一定要早起,但是,我們每天早上還是在床上伸懶腰打嗬欠,磨磨蹭蹭不願意起床。

然而,大部分傑出人物起床都很早,彼得大帝總是天一亮就起床。他說:“我要使自己的生命盡可能地延長,所以就盡可能地縮短睡覺的時間。”阿爾弗烈德大帝在拂曉前起床,哥倫布在清晨的幾小時計劃尋找新大陸的航線,拿破侖在清晨考慮他最重要的戰略部署。哥白尼習慣早起,古代和現代的許多著名大文學家都習慣早起。詩人布賴恩特5點鍾起床,曆史學家班克羅夫特天亮起床。我們所熟知的很多重要作家都起得很早。另外,華盛頓、韋伯斯特、克萊和卡爾霍恩等政界要人也都習慣早起。

丹尼爾·韋伯斯特經常在早餐前寫20到30封回信。瓦爾特·司各特也是個非常守時的人,這就是他取得眾多成就的秘密所在。他早上正點起床。他自己曾經說,到早餐時,他已經完成了一天當中最重要的工作。一位渴望有傑出成就的年輕人寫信向他請教,他這樣答複:“一定要警惕那種使你不能按時完成工作的習慣——我指的是,拖延磨蹭的習慣,要做的工作馬上去做,幹完工作後再去消遣,千萬不要在完成工作之前先去玩樂。”

自尊與自信的品質

蘇格蘭有一個紡織工人雖然很貧窮,卻非常虔誠,他每天都要做禱告。他的禱告中有一項內容非常奇怪,他祈求神讓他對自己有一個好的評價。其實,這又有什麼奇怪的?難道不應該這樣嗎?如果我們自己對自己都沒有好的評價,怎麼期望別人會對我有好的評價呢?正如一句諺語說得好:不自重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如果人們發現你並不怎麼尊重自己,那麼,他們也有權利拒絕你,把你看成騙子。因為你一方麵對別人說,他們應該對你有好感,另一方麵自己卻對自己沒有好感。其實,對自己的尊重和勸別人的尊重是建立在同一原則基礎之上的。

林肯曾經說:“你可以在某一段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時間裏欺騙某一部分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裏欺騙所有的人。”然而,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無法欺騙自己。所以,要真正產生自尊的感覺,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這種對自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