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機會與資本的機會

卷首語

作者:劉春雄

並購之發生,證明資本競爭的效率高於市場競爭的效率。當市場缺乏機會的時候,資本的機會就來了。因為當市場缺乏機會時,會有部分企業因為機會缺失而失利,這為資本並購創造了機會。

企業的原始積累過程,是市場機會表現得最充分的時候,“機會之窗”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讓“白手起家”創造奇跡。這個時期也是大中小企業能夠並存的時期。當行業發展到成熟期,行業戰略機會接近釋放完畢。“資本積累”被“資本集中”所替代。這個時期的企業有三條出路:一是競爭失敗且無收購價值而死亡;二是長不大但死不了的企業被收購;三是行業龍頭通過收購實現資本快速集中。

發達國家的多數行業已經經曆了產業集中的洗禮,通過並購形成了行業集中的格局。原則上來說,在很長時期內,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格局。但這種相對穩態的行業格局,近期頻頻發生並購案例,主要有四方麵的原因:一是附加值較低的“夕陽行業”受到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競爭,退出行業競爭,如PC行業、家電行業;二是與IT相關的行業創新速度加快,在一輪快過一輪的創新麵前,技術落後的企業快速走下神壇,比如柯達、摩托羅拉、諾基亞等;三是以收購換取成功跨界的機會,如穀歌收購摩托羅拉、微軟收購諾基亞,因為發達國家的行業門檻很高,以收購的方式跨界是最佳方式之一;四是IT巨頭對IT新星的收購,IT行業,即便如穀歌一樣幾乎在所有技術方向押寶,也不可避免在某項新領域落後,如穀歌收購YouTube。

相比國外大手筆的並購,中國的並購不僅規模小,而且數量不多。這是中國市場的基本特點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的特點,一是行業門檻低;二是機會眾多。

行業門檻低,給新進入者較多的機會。市場機會眾多,落後者顛覆行業的機會也比較多。在產業集中和寡頭格局形成之前,很難確定誰是最後的勝利者,即使是行業老大,也是“老大不大”。

如果中國市場的競爭如同發達國家一樣主要是資金、品牌、技術、規模的競爭,那麼,中國企業在加入WTO之時就已經注定了結局。然而,讓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在各方麵都落後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的整體發展卻比在中國的多數跨國企業更快,這是因為中國充滿了機會。對中國市場機會的把握,本土企業無疑掌握了先機。

中國由於市場機會眾多,所以競爭一直表現在市場搏殺上,企業並購的較少,即使有,也是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收購。中國的很多行業還處於成長期和成熟初期,這個時期是行業的厚利時期,資本原始積累速度比較快。同時,在行業升級過程中,落後企業同樣有創造奇跡的機會。處於這個時期的企業,誰甘願被收購?

10多年前,中國發展最快速的行業開始了產業集中,如家電行業。產業集中過程中,競爭失敗的企業被低價收購。那個時期的並購是“低成本擴張”,如海爾激活“休克魚”。

現在,有更多的行業進入成熟期,行業門檻提升,產業集中度提高。不過,這輪並購卻不是10年前的“低成本擴張”,而是溢價收購為主。這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在戰略機遇消失的情況下,落後企業有了自知之明,不再謀求顛覆行業,而是謀求以適當的價格出售變現,收購給了企業變現的機會;二是資本市場的成熟,讓一些優勢企業意識到資本競爭的效率比市場競爭的效率更高,願意溢價收購,拿時間換空間。

與國外相比,發達國家的IT業收購更為頻繁,中國的傳統行業並購機會較多。可喜的是,在積累了規模和資本的中國IT行業,並購現象也在增多。與傳統行業因為競爭失敗而被收購相比,IT的收購賭的是新技術所創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