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工業工程技術(續)
交通(續)
(二)官方的航空活動
清政府在行將倒台之際,也曾批準一些在海外的留學生學習航空,但以飛行為主。厲汝燕就是較早的一位。他於1909年畢業於倫敦納布生敦工業學校。此時歐洲航空正值大發展之際。他立誌從事航空事業,曾多次呼籲清政府重視航空。1910年經清軍谘府批準入英國布裏斯托爾飛行學校學習。畢業後經英國皇家航空俱樂部考試合格,取得飛行員執照。1911年受革命軍政府委托,在奧地利選購兩架“鴿式”單翼機回國,被委任為滬軍都督府航空隊長。1912年4月在上海江灣跑馬場作飛行表演並散發傳單,取得很好的飛行成績。清宣統元年(1909),曾從法國留學生中選派了秦國鏞、潘世忠、張紹程、姚錫九等人學習飛機駕駛,前後共三年。宣統二年(1910),軍谘府請留日學生李寶焌、劉佐成製造飛機,製造廠設在北京南苑廡甸毅軍操場。1910年,劉佐成和李寶焌在日本製造了第一架飛機,但未獲成功。1911年,劉佐成在南苑製造了第二架飛機,在試飛時因發動機出現問題,飛機起飛後墜落失敗。
這些派留學生學習航空,購買飛機、建航空工廠和製造飛機的活動,標誌著中國官方航空事業的開始。雖然取得的成就不大,但這些工作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那時學習飛行的留學生大都進入軍事航空領域。秦國鏞擔任了北洋政府在南苑創建的北京航空學校校長。該校曾培養了大批飛行人員。潘世忠於1914年擔任南苑航空學校修理廠廠長。厲汝燕曾擔任副廠長並兼管教練軍士。這個廠曾仿製了螺旋槳、機翼和飛機機身,還曾利用外國發動機設計、製造了一架飛機,於1913年10月20日試飛成功。設計者就是潘世忠。這架飛機采用推進式螺旋槳,機頭裝有一挺機槍,命名為“槍車”,可謂是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軍用飛機。
這一時期,中國航空仍處在開創階段,取得的成就不大。在此期間雖有一些人設計製造成功飛機,而且水平也不低,但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飛機的研製工作得不到繼續,致使許多有才華的人忍痛放棄了航空事業。
通信
(一)近代郵政的產生和發展
我國近代郵政是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而產生的。首先是由外國人強行在我國境內設立郵局,以後才逐步轉到由中國政府開辦郵政。
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以不平等條約為據在我國各通商口岸設立郵局,其他各國競相效法。法國於1861年、美國於1867年、日本於1876年、德國於1886年、帝俄於1897年先後在我國設立郵局。這些“客郵”,不僅收寄他們僑民寄往本國的信件,而且還收寄中國人國內互寄的郵件,他們各自印製各國的郵票,有的還以怪異郵票高價謀取暴利,肆無忌憚地侵占我國通信主權。
由於西方各國對華往來的日益增多,以及國內商埠、港口的通信聯係日趨頻繁,清政府於1866年決定由海關兼辦郵政。當時海關為英國人赫德所把持。海關先後在北京、天津、煙台、牛莊(今營口)、上海等處,開辦郵政,並發行了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這是我國近代郵政的雛形,史稱“海關郵政”。
海關郵政開辦時,麵臨著全國郵政通信的雜亂局麵。當時除海關郵局之外,還有古老的驛站通信、外國侵入的“客郵”以及私人辦理的“民信局”等等多種通信係統,這種混亂情況對發展統一的郵政通信是極為不利的。赫德在取得海關郵政的大權以後,又進一步向清政府要求擴大成為官辦郵政。清政府的一些大臣也提出驛站臃腫腐敗,開支浩大,傳遞效率又低,奏請開辦統一的國家郵政。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批準開辦大清郵政官局,總理衙門隨即委任赫德為總郵政司,負責大清郵政官局事務,至此“大清郵政”正式開辦。與此相應,驛站在經濟上難於維持,被自然淘汰。對於民信局則采取行政手段和多種措施,通過競爭、控製或排擠使之逐漸衰落。對客郵則予以限止,唯有僑批局因其深得華僑信任,又難以取代,因而仍繼續存在。
大清郵政參照當時世界各國郵政的方式而經營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報紙雜誌、貨樣以及快遞信函、彙兌、包裹等各種業務。到清朝結束時,郵政事業已有了較大發展,1911年,全國郵界總局達49處,郵政局、分局和代辦局達到6250處,郵路總長達到19萬公裏。郵政業務發展迅速,以進口、出口及轉口信函總數為例,1901年為1000萬件,1904年達到6600萬件,1906年超過1億件,到1911年達到4億多件,是我國早期郵政的大發展時期。
(二)電信業的興起
我國近代電信業是隨著國外新技術的出現和國內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以及軍事政治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帝國主義入侵,清政府軟弱無能,電信主權不斷被外商強占、分割和蠶食。自辦的電信則步履艱難,發展緩慢,設備要向外國購買,人員要請外國人培訓。再加之官僚主義和上層的腐敗,通信效率不高,質量也不能得到保證。但電信網絡的建立卻大大促進了我國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了我國民族工商業的增長,並為我國未來的通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電報通信的建立。
自從美國人莫爾斯於1837年製成電磁式電報機以後,在西方各國,發展很快。當時,正是帝國主義勢力大舉入侵我國的年代,各國為了及時了解中國的軍政商情,千方百計在我國裝置電報線路。1868年,美商旗昌洋行首先在上海私設陸上專用電報線,進行通報。隨之各國機關企業紛起仿效,在上海租界內,私自架線通報。1871年由丹麥、英商和俄國皇室投資的大北電報公司在沙俄慫恿下,由海參崴敷設水線經日本長崎而在我國上海擅自登陸,並在英租界私設電報房,收發國際電報。與此同時大北電報公司又從香港敷設水線至上海,從而達到從北線可通日本、俄國,從南線經香港通達歐美各國,強行奪取了我國國際通信的主權。大北的舉動,促使英美等電信公司的海線也紛紛在我國海岸非法登陸,經營電報業務。外國公司所辦的通信業,大大方便了帝國主義盜竊我國軍事政治和經濟情報,嚴重侵犯我國主權,威脅我國安全。在此情況下,我國一些有識之士和洋務派官員鑒於國防、外交、經濟及維護主權的需要,主張自主興建電報通信“以息各國之垂涎”。我國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大商賈也強烈要求使用電報通信。1874年,清政府首次批準在台灣海峽兩岸,自設電報,但未能付諸實施。我國第一條自辦的電報線路是1877年6月15日在上海建成,從直隸總督行轅到江南製造總局,開創了我國自主通信的首例。1876年初福建巡撫丁日昌在福州船政學堂內附設我國第一所電報學堂,培訓電報技術人員,並隨即於1877年10月11日在台灣建成台南至高雄的電報線路,全長約95華裏,這也是我國最早自行修建和管理的電報線路之一。
1879年5月清政府為加強軍事通信,從大沽、北塘海口炮台架設電報線通達天津,這是我國第一條軍用電報線。隨後1880年9月又批準建設天津至上海的電報線,全長1536公裏,於1881年12月28日竣工並開放營業。相應在天津設置電報總局和電報學堂,在紫竹林、大沽口、臨清、濟寧、清江浦、鎮江、蘇州、上海等處設立電報分局。其後,清政府連續修建了津京線、長江線和廣州—龍州線,這幾條線路加上津滬線路,大大加速了京城到邊疆的通信,在中法戰爭中,改變了以往閉目塞聽、被動挨打的局麵。中法戰爭結束後至1899年,我國又先後建成川漢、川滇、滬粵、粵桂、贛粵、閩台、津奉(今沈陽)、津保、保陝等線,至此全國總計約有45000多公裏電報線路,初步構成全國幹線通信網。
隨著我國自辦電信的迅速發展,西方各國不能容忍中國建設獨立的通信網絡,因而變本加厲地強行架線,爭奪對我國電報通信的控製權。甲午戰後,西方各國進一步強占租借地,瘋狂爭奪和瓜分勢力範圍,我國的電信主權,不斷被鯨吞蠶食,大北、大東和太平洋公司互相協商,瓜分了我國國際電報的收益,德、法、丹麥等國利用侵華戰爭的機會,繼續加速架設電信線路。台灣的電報陸線和福州至台灣的水線因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而落入日本手中。由此可以看到,由於清政府的軟弱和腐敗,我國電信業是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在帝國主義各國的侵略壓迫下,艱難地發展起來的。
電報的出現,在清末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加強國防方麵,改進了軍情的及時性和軍隊的機動性,在外交方麵,加強了與世界的聯係,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此外對航運、防汛、工商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均起了推動和促進的作用,電報通信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
2.電話通信的發展。
我國電話通信的發展情況與電報相似,同樣是在帝國主義侵略的年代,在外商紛紛搶占我國的電話經營中起步。1876年美國科學家貝爾發明電話通信以後不久,1881年丹麥的大北電報公司就搶先在租界開始裝設電話,並在1882年2月於上海設立第一個電話交換所,經營電話業務。同年英商上海電話互助協會也爭相設立電話交換所,開業通話。這些電話所,各有用戶二三十家,這是我國電話通信的開始。1883年英商東洋德律風公司兼並上述電話所,進一步發展電話。隨後,外商又要求在漢口、廈門等地開辦電話。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在青島及煙台等地安裝電話。1900年丹麥人璞爾生趁聯軍入侵之機,在天津租界開設“電鈴公司”,架設電話線至塘沽、北塘,次年又延伸至北京。京津間開始出現外商經營的長途電話。清政府電政督辦盛宣懷為防止電話事業繼續被外商分割,於1899年奏準由電報局兼辦電話。當年在天津設置少量專供衙署官邸使用的電話,八國聯軍侵華時均被毀。1900年南京電報局設置市內電話,供官署專用,有16個用戶。至清末,南京、蘇州、武漢、廣州、北京、天津、上海、奉天(沈陽)、太原、廈門、煙台、昆明等地,已先後開設官辦、地方官辦和商辦的市內電話。1904年11月,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長途電話線路——京津線架成通話。1905年4月,清政府以5萬兩白銀收購璞爾生電鈴公司設備,與自辦電話統一經營。據統計,至1911年,我國建有電信局所503個,電話交換機容量達8872門,電話用戶8369戶。
以上史實說明我國電話通信同樣是在與外國勢力激烈爭奪中艱難地發展起來的。
3.無線電通信的出現。
1895年無線電通信問世以後,由於其在遠距離通信中的極大靈活性,在我國軍事通信中很快得到應用。1900年前後,兩廣總督為加強軍防,先後在廣州督署衙門及馬口、前山、威遠等軍事要塞以及廣海、寶壁、龍驤、江大、江鞏、江固、江漢等江防艦艇設置無線電機,這是我國最早使用無線電的記載。與此同時,這種空中的通信方式也很快地被帝國主義用於對我國的侵略活動。1904年初,法國在秦皇島高地設立了無線電柱,並曾分別被日俄在戰爭中利用。同年六月,沙俄在煙台領事館籌建無線電台與旅順通信。鑒於以上情況,清政府開始考慮設立南北間的無線電通信。1905年7月,北洋大臣在天津開辦無線電訓練班,聘請外國教師,並購買馬可尼的火花式無線電機分別裝置於南苑、保定、天津等處行營以及海圻、海容、海籌、海琛等四艘軍艦上,作為相互間的通信聯係。此後無線電通信逐漸向民用領域發展。1906年廣東瓊州海線中斷,乃向上海禮和洋行購買無線電機兩套,分裝於瓊州和徐聞兩處以恢複兩地的電報通信。1907年江蘇省吳淞至崇明水線,因時常被船舶拋錨而毀斷,修理費用很大,也在兩端安裝無線電機,收發電報。在無線電通信發展過程中,日、美、法、英、俄等各國強行私設無線電台,爭奪無線通信權,到清末,外國私設的無線電台有20處之多。
4.通信新技術的采用。
清代通信技術是在帝國主義的入侵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所采用的技術、設備都由外商自行設置或者向外國購置並聘請洋人培訓人員、安裝建設。當時國外的電信新技術剛剛興起,處在初創時期,電子管、自動機械等尚未發明,因此所用技術均為早期的簡易設備。例如:電報機是使用人工莫爾斯電報機,用手擊電鍵進行發報,用電磁鐵推動聲、光或畫出紙條進行收報。所用電話機均為磁石式手搖搖把電話機,由接線員人工予以接通雙方電話。無線電機則使用火花式產生電波的馬可尼發報機,總之均為早期初創時的新技術。清政府對我國自己發明的新技術則拒絕應用。如1873年,華僑商人王承榮從法國回國後,與福州王斌製造出我國第一台國產電報機,每小時可拍千個漢字,呈請清政府自辦電報,可惜清政府竟拒不采納,使王承榮的名字長期湮沒無聞,他們自製的電報機也未傳於世。由於傳遞漢字電報的需要,我國鄭觀應在參考法國人所編的《電報新書》的基礎上改編而成《中國電報新編》,經清政府郵傳部電報總局采用,這是我國使用的漢字電碼最早文本,以後曆經改進成為現用的漢字電碼本。
其他重工業
兵器
十九世紀中葉,在洋務運動“自強”的口號下,中國近代的兵器工業開始建立,以兩江總督曾國藩於1861年創辦安慶內軍械所為開端,到1865年李鴻章委派丁日昌購買上海旗記鐵廠,建立江南製造局,從此,中國的兵器製造由手工步入機器生產的新時代。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清朝末期,幾乎每省都建有一個甚至數個規模不等的兵工廠,形成中國早期的近代兵器工業。清朝滅亡後,在北洋政府統治期間,陸軍部曾計劃集中統一管理全國的兵器工業,統一兵器製式,但隨著袁世凱的稱帝失敗和去世而未能實現。北洋政府分裂後,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麵,各派軍閥在各自的割據區域內,或利用清代遺留下來的兵工廠,或建立新的軍工企業,生產所需的武器彈藥。這一時期,由於注意引進和仿製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出現的新式槍械、火炮和彈藥,從而把兵器的生產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一)槍械
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發射直徑一般小於20毫米的身管武器,以點毀傷方式,殺傷個體生動目標和裝甲目標的兵器,稱之為槍。大於20毫米者稱之為炮。按槍械的使用特點,可分為步槍、輕重機槍、衝鋒槍、手槍和信號槍等,主要用於裝備步兵,也用於裝備其他兵種。下麵分別對近代中國的步槍、輕重機槍、手槍的發展情況進行介紹。
在我國近代兵器工業建立的初期,西方各國的步槍製造技術不斷出現突破,步槍品種繁多。我國各機器局仿製的步槍也品種各異,口徑大小不盡相同。按彈藥裝填方式區分,從槍口裝入膛內的槍稱為前裝槍或前膛槍,從槍身尾部裝填彈藥的槍稱後裝槍或後膛槍。前裝步槍中,槍身未刻來複線的稱滑膛槍,刻有來複線的稱線膛槍。清朝采用西方技術設備製造步槍則始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大體上經曆了由前裝到後裝、由大口徑到小口徑、由滑膛到線膛、由單發到連發的發展過程。
1867年,江南製造局仿製成功第一支德國11毫米單響毛瑟前裝線膛槍,這也是中國最先采用機器製造的步槍。其他各局也曾先後製造過此槍。這種槍已屬西方國家淘汰產品,在後裝線膛槍仿製成功後,此槍逐漸淘汰。我國後膛槍的仿造,也始於江南製造局,1867年開始仿造美國13毫米林明敦邊針後膛單發槍。同前裝槍相比,這種槍的射擊精度和射速均有很大提高。1891年,江南製造局綜合奧國曼利夏連珠快槍和英國新利槍、南夏槍三者之優點,研製出8毫米5響快利連珠後膛槍,簡稱快利槍,這是清代在仿造的基礎上,唯一有所創新的槍,但由於質量存在問題,1901年停造。此外各個製造局還先後仿造過其他多種步槍。
在清代,促使步槍產量和質量都取得重大成就的是張之洞1890年創辦的湖北槍炮廠。1893年,該廠開始仿製德國力佛廠1888年式毛瑟槍,在仿製過程中,因材料和加工存在一定困難,故作了一些改進,1895年投產,定名漢陽式步槍。到1909年共生產步馬槍130658支,成為晚清產量最多的一種步槍。由於此槍口徑小,性能優良,清政府曾議定將此槍定為製式步槍。1906年陸軍部議定將步槍製式由7.9毫米改為6.8毫米,以1904年式毛瑟槍為製式,請德國代行設計6.8毫米步槍。廣東製造軍械總廠於1907年首先仿製成功,接著其他各局也先後仿製成功,此後,其他各廠的老式步槍逐步淘汰。進入民國後,1913年北洋政府陸軍部決定將7.9毫米毛瑟槍定為製式步槍,此後,7.9毫米製式步槍的生產在全國迅速發展,除個別者外,所有生產步槍的工廠,均統一生產這種製式步槍。在此基礎上,漢陽兵工廠(前名湖北槍炮廠)總辦劉慶恩於1915年開始設計出一種7.9毫米的自動步槍,這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支自動步槍。由於自動步槍耗彈量大,加之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分裂,軍閥混戰,此槍未能組織正式生產。
在機槍方麵,我國的機槍製造技術經曆手動機槍和自動機槍兩個發展階段,自動機槍的發展又有一個先有重機槍後有輕機槍的過程。1881年金陵製造局開始仿製美國加林托1862年發明的加林托輪轉機槍,這是中國最早的手動機槍,四川機器局1884年也開始仿製。1884年金陵製造局又仿製美國諾敦飛1878年設計的多管排列式機槍。由於這兩種槍係多管手動,裝填彈藥費時費事,在自動機槍問世後,逐漸被淘汰。1888年,金陵製造局開始仿製英國人希蘭·馬克沁1883年發明的第一代單管自動馬克沁重機槍,這是我國最早製造的單管7.9毫米自動重機槍,生產30餘挺後,1893年停造。1914年,金陵製造局按照德國1899年式馬克沁重機槍實樣進行測繪,1915年試製成功,至共生產300餘挺後1922年停造。除馬克沁重機槍外,部分工廠還仿製了1907年式奧地利6.8毫米守瓦茲洛色重機槍等類型的重機槍。丹麥1902年發明的麥特森輕機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輕機槍,我國廣東製造軍械總廠於1908年開始仿製麥特森輕機槍,原槍口徑為8毫米,為使與我國的步槍口徑一致,1921年將口徑改為7.9毫米,定名為79旱機關槍。漢陽兵工廠1915年也開始仿製,但產量不大。此外,1915年上海製造局(前名江南製造局)仿製成功法國哈其開斯輕機槍,此後湖南兵工廠、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也曾仿製生產。
手槍的發展過程,與步槍基本相同,隻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手槍出現的時間,略晚於步槍。據史料記載,在清代已開始生產手槍,四川機器局1902年至1903年曾製造利川前裝手槍1970支。在此前後還製造德國毛瑟手槍2824支,此槍是前裝手槍還是後裝手槍,現有資料無法定論。半自動手槍的製造是在進入民國時期以後開始仿造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在1920年以前,我國所仿製的主要是1900式勃郎寧半自動手槍。此槍係美國約翰·摩西·勃郎寧設計,型號較多,有半自動和自動手槍係列。在我國仿造的是其早期設計的M1900年式半自動手槍中的6英寸和8英寸兩種型號。金陵製造局從1913年開始仿造,至1920年共生產1900式6英寸和8英寸勃郎寧半自動手槍1000餘支。上海兵工廠1916年至1921年共生產6英寸勃郎寧半自動手槍7600支、8英寸勃郎寧半自動手槍2481支。
(二)火炮
中國近代的火炮製造技術主要從西方國家引進,炮的仿造經曆了從前裝炮到後裝炮、從滑膛炮到線膛炮、從采用銅鐵鑄造到采用鋼材加工製造,由低級向高級逐步向前發展的過程。各種火炮的仿造,一般都落後於當時國外的先進水平5到10年。
前裝炮的彈丸從炮口裝入,先有前裝滑膛炮,後有前裝線膛炮。19世紀60年代初,我國從英法等國引進並仿製的前裝滑膛炮,一般以生鐵為原料,將其熔化為鐵水,用鐵模鑄造,將心軸取出後,再用火將炮身燒透,待冷卻後,對內孔外圓進行打磨,使其光滑,然後,鑽通引火,即可使用。1864年,蘇州洋炮局以蒸汽為動力用天軸皮帶機床加工製造的24磅子生鐵短炸炮,是中國最早采用機器製造的前裝滑膛炮。隨後,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等也都先後製造過多種型號的前裝滑膛炮。隨著技術的進步,前裝滑膛炮發展為前裝線膛炮,通過在炮膛內增加數條螺旋形膛線(來複線),使從炮口飛出的彈丸在空中高速旋轉,不僅提高了射程,而且炮彈侵徹力和命中精度都明顯提高。1878年,江南製造局仿製的英國阿姆斯特朗式40磅子前裝線膛炮,以鋼為內管,采用熱套工藝,在管外加熟鐵箍,以增加炮身強度,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鋼膛熟鐵箍前裝線膛炮。1880至1885年江南製造局又仿造80、120磅子阿姆斯特朗式鋼膛熟鐵箍前裝線膛炮50門。在後裝線膛炮出現後,這種炮很快被淘汰。
後裝炮炮彈彈形長,炮彈從尾部裝入,采用炮閂將其閉鎖於炮膛內,炮彈裝填既迅速又簡便,這是火炮技術的一大進步。我國仿製的後裝炮分為舊式後裝炮和新式後裝炮兩大類。1867至1873年期間仿製的9磅子後膛來複炮,是中國最早的後膛炮。此後的30多年間,江南製造局仿製成功包括英國阿姆斯特朗式80磅子、180磅子、800磅子等在內的多種型號規格的後裝炮。而蘭州機器局、金陵機器局、湖北槍炮廠、大沽造船所、福建機器局、四川機器局、吉林機器局等也生產過部分後裝炮。隨著火炮生產技術的發展,十九世紀末,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各國研製出一批新式後裝炮。這種炮同舊式後裝炮相比,係管退式,炮身長,射程遠,配有瞄準裝置,射擊精度高,而且重量輕,機動靈活,既可用於邊防,也可用於山地野外作戰。二十世紀初,我國一些兵工廠紛紛引進仿造,在1920年前所生產的主要品種有山炮、野炮、榴彈炮等,如:(1)滬造克式75毫米山炮。此炮係江南製造局1905年仿德國克虜伯式14倍75毫米後裝管退式山炮而成。(2)滬造克式29倍75毫米野炮。此炮係上海製造局1913年仿德國克虜伯式29倍75毫米野炮而成。(3)漢造29倍75毫米野炮。此炮係漢陽兵工廠1913年仿德國克虜伯式29倍75毫米野炮而成。(4)漢造克式120毫米榴彈炮。此炮係漢陽兵工廠1918年仿德國克虜伯式120毫米14倍口徑榴彈炮而成。
(三)彈藥
彈藥品種繁多,包括槍彈、炮彈、手榴彈、航空炸彈、水雷、地雷及其他爆破器械等,現選擇槍彈、炮彈、手榴彈3個主要品種簡述其發展。
中國近代槍彈的生產,始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最初引進前裝槍用的銅火帽和鉛丸進行仿造,進而仿製後裝槍用黑藥槍彈,直至仿造各種無煙藥槍彈。1864年,蘇州洋炮局最先采用機器仿製銅火帽和鉛丸,用於前裝滑膛槍和前裝線膛槍。此後興建的其他局廠,有的也曾一度生產銅火帽和鉛丸。由於前裝槍使用的鉛丸和火藥需從槍口裝入,裝填費時,影響射速,在後膛槍及槍彈出現後,前膛槍彈則逐步淘汰。1867年,江南製造局在仿造後膛槍的同時,開始仿造後膛槍彈。最初的後膛槍彈係無被甲的鉛錫合金彈頭,發射藥為黑火藥,用一銅殼(藥筒)把彈頭、火帽和發射藥組裝為一個整體,形成定裝彈,又稱黑藥鉛彈,這是槍彈生產技術的一次重大發展。此後,其他各局廠也先後生產這種槍彈。由於這種槍彈直徑較大,一般均在10毫米以上,發射時初速低,射擊後產生煙團,既妨礙射擊視線,又易暴露目標,至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無煙火藥的發明及應用,黑藥鉛彈逐步被淘汰。1884年,法國發明單基無煙藥後,很快被用於槍彈作發射藥,使槍彈的技術戰鬥性能大大提高。1891年,江南製造局生產的新快利槍彈,是我國最先采用無煙藥製造的槍彈。隨後其他各局廠也紛紛停產,將黑藥鉛彈轉為生產無煙藥槍彈,至1910年前後,我國生產的步機槍彈基本上都屬於無煙藥槍彈。其品種規格基本隨著我國槍械口徑的發展變化而變化。
我國近代的炮彈生產,隨著火炮生產技術的發展,經曆了從前裝炮彈到後裝炮彈、從滑膛炮彈到線膛炮彈的發展過程。1864年,蘇州洋炮局仿造的短炸炮彈,是中國最先采用機械加工的方式生產的前裝滑膛炮彈,此後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吉林機器局、福建機器局、雲南機器局、杭州機器局、湖北槍炮廠等先後都生產過這種炮彈。前裝滑膛炮彈係用生鐵鑄造,大多為球形,重量約6磅至180磅不等,分空心和實心兩種。這種炮彈雖比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用手工業生產方式製造的炮彈技術性能有很大提高,但存在彈丸彈道不穩定等弊端。江南製造局1867年開始生產前裝線膛炮彈,有12、18、40磅子等多種型號,直到1897年左右,才停止線膛炮彈的生產。金陵製造局1892年左右製造的瓦瓦司三槽開花彈和銅珠來複炮彈也屬於前裝線膛炮彈。前裝滑膛炮彈和前裝線膛炮彈,都必須從炮口裝填,操作不便,彈丸彈道穩定性差,發射速度也較慢,在後裝炮彈出現後,逐漸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