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趙一非草書晉王羲之論書晉王羲之教子敬筆論(不錄)晉衛夫人筆陣圖王羲之題筆陣圖後宋羊欣采能書人名齊王僧虔答太祖書王僧虔論書宋王愔文字誌目齊蕭子雲啟後漢趙一《非草書》餘郡士有梁孔達、薑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顏、孔焉。孔達寫書以示孟穎,皆口誦其文,手楷其篇,無怠倦焉。於是後學之徒,競慕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為秘玩。餘懼其背經而趨俗,此非所以弘道興世也。又想羅、趙之所見嗤沮,故為說草書本末,以慰羅、趙,息梁、薑焉。竊覽有道張君所與朱使君書,稱"正氣可以銷邪,人無其釁,妖不自作",誠可謂信道抱真、知命樂天者也。若夫褒杜、崔,沮羅、趙,忻忻有自臧之意者,無乃近於矜技,賤彼貴我哉!夫草書之興也,其於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聖人所造。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示簡易之指,非聖人之業也。但貴刪難省煩,損複為單,務取易為易知,非常儀也,故其讚曰"臨事從宜"。而今之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直以為杜、崔之法,龜龍所見也。其扌蠻扶柱桎、詰屈叐乙,不可失也。齔齒以上,苟任涉學,皆廢倉頡、史籀,競以杜、崔為楷,私書相與,庶獨就書雲。適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失指多矣。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若人顏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疒爾>,捧胸而顰。眾愚效之,隻增其醜。趙女善舞,行步媚蠱。學者弗獲,失節匍匐。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餘暇,遊手於斯。後世慕焉,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坐,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然其為字,無益於工拙。亦如效顰者之增醜、學步者之失節也。且草書之人,蓋技藝之細者耳。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征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徒善字既不達於政,而拙草無損於治。推斯言之,豈不細哉!夫務內者必闕外,誌小者必忽大。俯而捫虱,不暇見天。天地至大,而不見者,方銳精於蟣虱,乃不暇焉。第以此篇研思銳精,豈若用之於彼七經。稽曆協律,推步期程。探賾鉤深,幽讚神明。鑒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析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依正道於邪說,儕雅樂於鄭聲。興至德之和睦,弘大倫之玄清。窮可以守身遺名,達可以尊主致平。以茲命世,永鑒後生,不以淵乎! 晉王右軍《自論書》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後達解者,知其評之不虛。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鍾、張故為絕倫。其餘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仆書次之。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論君不謝。(平南,即右軍叔平南將軍王廙也。李式,晉侍中。)晉衛夫人《筆陣圖》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匪乎銀鉤。昔秦承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歎,患其無骨;蔡尚書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其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複覽焉。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鬆煙,代郡之鹿膠,十年已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一 如千裏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 陸斷犀象。 乚 百鈞弩發。 丨 萬歲枯藤。 [c010] 崩浪雷奔。 [c011] 勁弩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備如篆法,飄颺灑落如章草,凶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永和四年上虞製記。 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紙者,陣也。筆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鍾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依此法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等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複,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複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鍾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不能先發。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遂成書爾,時年五十有三。惑恐風燭奄及,聊遺教於子孫耳,可藏之,千金勿傳。 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齊王僧虔錄)臣僧虔啟:昨奉敕須古來能書人名,臣所知局狹,不辦廣悉。輒條疏上呈羊欣所撰錄一卷。尋案未得,續更呈聞。謹啟。 秦丞相李斯。 秦中車府令趙高。(右二人善大篆。)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禦史,名書曰"隸書"。 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篆小異李斯,見師一時。 陳留蔡邕。後漢左中郎將,善篆、隸,采斯、喜之法,真定《宜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 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每書,一座皆驚。時人謂為"陳驚座"。 上穀王次仲。後漢人,作八分楷法。 師宜官。後漢不知何許人、何官。能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書。甚自矜重,或空至酒家,先書其壁。觀者雲集,酒因大售。俟其飲足,削書而退。 安定梁鵠。後漢人,官至選部尚書。得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鵠書懸帳中。宮殿題署,多是鵠手。 陳留邯鄲淳。為魏臨淄侯文學,得次仲法。名在鵠後。 毛弘。鵠弟子。今秘書分分,皆傳弘法。又有左子邑,與淳小異,亦有名。 京兆杜度。為魏、齊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後漢濟北相,亦善草書。平苻堅,得摹崔瑗書。王子敬雲,極似張伯英。瑤子寔,官至尚書,亦能草書。 弘農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每書雲:"匆匆,不暇草書。"人謂為"草聖"。芝弟昶,漢黃門侍郎,亦能草。今世雲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薑詡、梁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皆英弟子,並善草。誕書最優。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館寶器,皆是誕手寫。魏明帝起淩雲台,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盛誕,轆轤長絙引之,使就榜書之。榜去地二十五丈,誕甚危懼,乃擲其筆以下,焚之。仍誡子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官至鴻臚少卿。誕子少季,亦有能稱。 羅暉、趙襲。不詳何許人。與伯英同時,見稱西州。而矜許自與,眾頗惑之。伯英與朱寬書,自敘雲:"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 河間張超。亦善草,不及崔、張。 劉德升。善為行書,不詳何許人。 潁川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征,二子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鍾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繇子會,鎮西將軍,絕能學父書。改易鄧艾上事,皆莫有知者。 河東衛覬。字伯儒,魏尚書仆射。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覬子瓘,字伯玉。為晉太保。采張芝法,以覬法參之,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瓘子恒,亦善書,博識古文。 敦煌索靖。字幼安,張芝姊之孫。晉征南司馬,亦善草書。 陳國何元公。亦善草書。 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 滎陽陳暢。晉秘書令史。善八分,晉宮觀城門皆暢書也。 滎陽楊肇。晉荊州刺史。善草隸。潘嶽誄曰:"草、隸兼善,尺牘必珍。足無輟行,手不釋文。翰動若飛,紙落如雲。"肇孫經,亦善草、隸。 京兆杜畿。魏尚書仆射。子恕,東郡太守。孫預,荊州刺史。三世善草稿。 晉齊王攸。善草行書。 泰山羊忱。晉徐州刺史。羊固,晉臨海太守。並善行書。 江夏李式。晉侍中,善隸、草。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晉中書院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 琅琊王廙。晉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能章楷,傳鍾法。晉承相王導,善稿行。(廙從兄也。)王恬。晉中將軍,會稽內史,善隸書。(導第二子也。)王洽。晉中書令,領軍將軍。眾書通善,尤能隸行。從兄羲之雲:"弟書遂不減吾。"(恬弟也。)*。晉中書令,善隸、行。(洽少子也。)王羲之。晉右將軍,會稽內史。博精群法,特善草。羊欣雲:"古今莫二。"(廙兄子也。)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稿,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羲之第七子也。)兄玄之、徽之、兄子淳之,並善草、行。 王允之。衛軍將軍,會稽內史,亦善草、行。(舒子也。)太原王濛。晉司徒左長史,能草、隸。子脩,琅琊王文學,善隸、行。與羲之善,故殆窮其妙。早亡,未盡其美。子敬每省修書雲:"咄咄逼人。" 王綏。晉冠軍將軍,會稽內史,善隸、行。 高平郗愔。晉司空,會稽內史。善章草,亦能隸。郗超,晉中書郎,亦善草。(愔子也。)潁川庾亮。晉太尉,善草行。庾翼,晉荊州刺史,善隸、行,時與羲之齊名。(亮弟也。)陳郡謝安。晉太傅,善隸、行。 高陽許靜民。鎮軍參軍,善隸、草,羲之高足。 晉穆帝時有張翼,善學人書。寫羲之表,表出,經日不覺。後雲:"幾欲亂真。"會稽隱士謝敷、胡人康昕。並攻隸草。 飛白本是宮殿題八分之輕者,全用楷法。吳時張弘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時人號為"張烏巾"。此人特善飛白,能書者鮮不好之。(自秦至晉凡六十九人。)《傳授筆法人名》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處傳之蕭子雲。蕭子雲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水傳徐浩、顏真卿、鄔肜、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傳終於此矣。 南齊王特進《答齊太祖論書啟》僧虔啟:恩眷罔已,賜示古跡十一帙。或其人可想,或其法可學,愛玩彌日,暫得忘其沉屙。輒率短見,並述舊聞,具如別箋。民間所有,帙中所無者,或有不好。今奉別目二十三卷,追懼乖誤,伏深悚息。 吳大皇帝書吳景帝書吳歸命侯孫皓晉安帝亡高祖丞相導亡曾祖領軍洽亡從祖中書令瑉韋仲將張芝索靖張翼衛伯儒右十二卷,故州民王僧虔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