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父母需要用溫和的態度對待自己孩子。當父母為孩子的錯誤煩惱時,不妨靜下心來,平靜地分析孩子的錯誤,用溫和的態度耐心地對待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老師,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深受父母的影響。孩子處理事物的方式,對待人際關係的方式,主要受父母態度的影響和強化。孩子的自尊,自信,自主性,意誌力都受父母態度的影響。
父母怎樣與孩子做好溝通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有了自己的想法,於是就常常與父母產生隔閡。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感到很難跟十幾歲的孩子溝通。其實,作為父母,與孩子溝通同樣也需要技巧:
1.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要做到良好的溝通,就必須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具體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多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地讓孩子明白父母始終是關心和接納他們的。
(2)除了學業成績外,每個孩子還可以在許多方麵發揮潛能和拓寬發展的領域。
(3)由於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因此,不要執拗於一種答案而與孩子發生衝突。
(4)父母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開發各種潛能。放下麵子,去傾聽各方麵的教育經驗。
(5)多采用遊戲、音樂、活動的方式培養親子關係。
此外,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雙方還要相互信任。為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切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
2.多聽聽孩子的想法
父母要設法讓孩子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其訣竅就是讓家裏時時刻刻都有一種“聆聽的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會來找父母商談。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機會,留心聽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重視。
3.要學會平等交談
父母不要老是板著麵孔教訓孩子,要學會尊重他們。事實證明,用平等交談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溝通,往往能引起熱烈回應。美國《用心去教養子女》一書作者羅恩·塔菲爾提出的“平行交談”,其意思是父母與子女一邊一起做些普通活動,一邊交談,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對方。這種非麵對麵的談話方式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鬆自在。父母與孩子的談話內容,最好是多談一些如何學會求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等。在交談中,還要注意從事情到關係、從事情到感情、從一般到特殊等原則,從而使孩子與父母之間什麼話都能交談。
4.尊重孩子的選擇
由於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是好意見,青少年大都不喜歡聽。因此,父母應做孩子的顧問、盟友,而不要做經理人。顧問隻細心聆聽,協助抉擇,而不插手幹預。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艾利斯說:“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整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5.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
“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受父母控製。”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們的房間。”《跟孩子說話的技巧》一書的作者艾德莉·費巴說:“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盡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那樣待他們。”
有的父母整天圍著孩子問東問西,卻很難使孩子講心裏話。這是因為,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給孩子留有自己的空間,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秘密花園。
6.借助小紙條和孩子溝通
有些專家建議,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出或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家庭關係顧問邁克爾·波普金說:“一般人都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話寫下來,話的分量也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