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兒子上小學了。還是在家長會上,老師對母親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在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你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走出教室,母親再次流下了傷心的淚水。然而,等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了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說這話時,母親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亮,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從這以後,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很快,孩子就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母親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總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家長會結束,都沒聽到他兒子的名字。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聽了這話,母親並沒有氣餒,而是驚喜地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膀,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兒子抬頭望著母親,重重地點了點頭。
不久,兒子就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第一批重點大學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對兒子說過,相信他能考取重點大學。
在母親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兒子終於從學校回來,他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母親的手裏,突然,就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大哭起來,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能欣賞我……”聽了兒子這番話,媽媽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作為父母,隻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現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孩子受到鼓勵後,學習熱情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會很高。有意識的表揚,對於孩子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教育孩子要時時處處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幾乎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家庭中,接受著家長有意或者無意、有計劃或者無計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教育。這種教育不論時間、方式,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影響著孩子的習慣、品行、談吐舉止等,其潛移默化的作用是相當大的,而且由於父母和子女的天然親情,更加易於使孩子接受和服從。這種教育往往是由一個個小細節組成的,要從點點滴滴做起,這樣對孩子良好品行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很有益處的。
如果平時不是很忙,我們應花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這種交流沒有一定的形式,可以是一起玩耍、一起上街購物或是去公園,也可以是陪孩子看電視或者DVD片。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時間,問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和孩子交流一下思想,溝通一下情感。條件允許的話,我們還應帶孩子出去旅遊、參觀,拓寬孩子的視野。孩子是很需要大人誇獎的。當孩子獲得一點點成功時,我們應及時地給予誇獎和鼓勵,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他去取得進步。誇獎不一定是用語言,給他一個擁抱、給他一個親吻,甚至是一個眼神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