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花園中搬運花草時:盡可能多做一些下蹲運動。
每天回顧總結一下一天的生活,及時增添一些鍛煉身體的新方法。這樣,當你再一次做某件事時,大腦就會提示你該怎麼做才能“一箭雙雕”了。
科學健身是抵禦疾病的良方
如何選擇正確的鍛煉方式,科學有效地健身,提高機體免疫力呢?研究人員特別提出,老年人尤其是體弱者,在進行鍛煉時應注意:
1.全麵、定期地進行體檢
了解鍛煉前、鍛煉中和鍛煉一個階段後的身體情況,疾病進展和各器官的功能水平。特別注意心腦血管係統的變化,確保鍛煉的安全性。
2.開始鍛煉時要低強度、短時間
用2周左右的時間觀察身體反應,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可小幅度增加運動量,呈波浪式漸進,不要追求直線增加運動量。
3.有規律、持之以恒地參加鍛煉
每周至少鍛煉3次。一般說來,達到最佳效果需要數周或數月的時間。
4.鍛煉方式多樣化
應注意運動項目上的互補,運動方法可選用從頭到腳、從內到外的各係統器官的全麵活動。但要注意避免屏氣或過分用力以及猛然低頭、彎腰等動作。根據個體差異,老年人可選擇的運動方式首推太極拳、慢跑和步行;鼓勵進行的運動項目為遊泳、騎自行車、網球、門球、老年健身、秧歌、木蘭拳、木蘭扇等。生病時應立即停止鍛煉。
5.鍛煉前進行準備活動,運動後進行整理活動
年齡越大,準備活動應越充分,10分鍾左右的伸展動作、慢走等可避免損傷;跑步之後至少慢走2~3分鍾;力量練習後先休息5分鍾,再洗一次溫水澡。
總之,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強調的是適量運動,很少參加運動的人務必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若過於疲勞,反而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給病毒以可乘之機。
年輕人也不要經常做劇烈運動,當今科學家最新研究統計表明:“生命在於調節自身的生理平衡。”輕微而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健康長壽;而劇烈運動,隻能催人早衰早逝。
國外一家保險公司在調查3500名已故的運動員生前健康狀況時發現:其中有些人40~50歲左右就有心髒病,許多人壽命比普通人還要短。那些運動劇烈而過量的人,最易積勞病疾,運動員猝死的也不乏其人。據科學家們分析,劇烈運動最易造成無氧代謝,而無氧代謝有損於健康和長壽。
無氧代謝運動是指肌肉在沒有持續氧氣供給的情況下的劇烈運動。典型的無氧代謝運動有100米和200米賽跑,以及高強度時間使用爆發力的運動,如跳高、跳遠、舉重和投擲等。在從事這些運動時,盡管我們的心與肺髒用盡全力增加對肌肉的氧氣供應,仍無法滿足急劇增加的四肢肌肉對氧氣的需求,於是大腦、肝、腎和胃腸的血管都收縮,把血“擠”出來,供應四肢肌肉,而使這些髒器在運動中處於缺氧狀態,十分有害於身體。
有氧代謝運動是在運動過程中,經過心肺的努力,加快呼吸與心跳,以滿足肢體肌肉對氧氣需求之增加,在運動中氧的供需呈動態平衡。有氧代謝運動是一種以訓練身體耐力為目標的運動。近年關於運動與健康研究最重大的突破是,認識到中度而非劇烈運動有益於健康和長壽。不少人認為,隻有運動後大汗淋漓、腰腿痛才過癮,才有健身效果,這是完全錯誤的概念。有氧代謝運動包括快步行走、慢跑、騎自行車、跳繩、扭秧歌、跳健身舞、滑冰、遊泳等。
有氧與無氧代謝運動的一個重要區別是運動量的大小。如何判斷我們的運動是否屬於有氧代謝呢?心率快慢是衡量運動強度的標尺。
古人養生之道就是調養生息,有勞有逸,有動有靜,動與靜二者不可偏廢。隻強調“生命在於運動”是不全麵的。應當是“生命在於調節自身生理平衡”,而劇烈運動是無助於調節自身生理平衡的。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一般人往往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運動方式,結果並不適合自己,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健康專家認為,不同人群應該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即所謂的“運動處方”。
量體裁衣製定“運動處方”,首先需要到醫院體檢,確定自已屬於哪類人群。第二步是通過蹬車、上階梯等耐力運動,做一次肌體功能評定。最後請醫生按個體差異,為自己設計一個“運動處方”,確定合適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