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種優勢,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事業。同時,人無完人,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十分突出,有時候甚至缺陷十分明顯。不同的人,生理素質、心理特點、智能結構等必然千差萬別。有的多理性,善於分析;有的多靈氣,富於幻想;有的擅巧計,能於謀略;有的富形相,善於表演。隻要比較準確或大致對應地找到自己的成功目標或方向,我們的機遇就或早或晚、或近或遠存在於這個方向的軌跡上。
朋友們,讓我們先來好好地認識自己。也許我們對數字不敏感,或記不住那麼多的外文單詞,但我們在處理事務方麵卻有著自己的專長,能知人善任、排憂解難,有高超的組織能力;也許我們連一張椅子都畫不好,但我們卻有一副動人的好嗓子;也許……所以做人,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長處,如果能揚長避短,認準目標,抓緊時間把一件工作或一門學問認真地做下去,自然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不一定完美,也要全麵接納
完全地接納自己,尊重自己,既要接受自己的優點,也要接受自己的缺點。
人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例子,這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許多人在躊躇滿誌的時候,又往往不敢正視自己內心的愧疚、仇恨和羞辱;在垂頭喪氣時,卻又不敢相信自己擁有的優點和取得的成就。有些人因為自己偶爾的消極情緒而認為自己是邪惡的,於是一蹶不振。有些人甚至因為他人對自己的不認可而自暴自棄,實在令人惋惜。
恩莫德·巴爾克曾警告人類:“以少數幾個不受歡迎的人為例來看待一個種族,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極其危險的。”在今天,對人的個性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同樣也是極危險的,我們應該避免這種做法。我們對別人具有攻擊性、懷有仇恨,這些感情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我們不必因此就厭惡自己,覺得自己就像社會的棄兒一般。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在精神上獲得超脫和自由。
我們不能片麵地看待自己,而應該綜合考察、實事求是地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很多人常常過分嚴格地要求自己,凡事都希望完美無缺。然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無法要求自己完美無缺,我們隻能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有很少缺點的人。我們要學會適當地寬容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某些缺點,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得比較輕鬆,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
然而,我們的進步是緩慢的、漸進的,有時甚至讓人灰心喪氣。
紐約的精神病醫生遇到一個病人,這個病人酒精中毒,已經為此治療了兩年。有一次,病人來看醫生,要進行心理治療。病人告訴醫生說,前兩天他被解雇了。當心理治療完畢後,病人說:“大夫,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一年前,我是承受不住的。我想自己本來可以做得更好,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但卻未能做到,為此我會去酗酒。說實話,昨天晚上我還這麼想呢。但我現在明白了,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該正視它,坦然地接受它。失敗就像成功一樣,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醫生認為,病人對自己如此寬宏大度,這是一個顯著的進步。正像醫生所預測的那樣,此後,在另外一個工作領域,這個前來求醫的患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果人們能坦然接受生活的全部,那麼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不可能使他為之所動。
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引起失敗的因素,也有走向成功的因素。我們有時可以把自己想象得更好一些,有時候也可把自己想得差一點,但永遠都不要再要求自己完美無缺。
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優秀
不應隻看到別人的缺點,還應看到別人的優點,對待我們自己更需要這樣。把自己的能力看得過低,這在生活中並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