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放眼整個人生,孤獨本身無所謂好壞,它隻是一個無法輕易回避的人生問題和哲學命題。安東尼·斯托爾說:“倉促的世界使我們逐漸感到厭倦,相對的孤獨是多麼從容,多麼溫和。”在他看來,孤獨並不是壞事,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個人的精神世界不被世俗侵犯,他可以用他願意的節奏和方式去生活。
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什麼都沒有興趣。能夠熱衷於一件事物,不願把時間浪費在其他任何一件事上的人,他不但不怕孤獨,有時反而喜歡孤獨。
引起孤獨的原因
小周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她對自己的人際交往總覺得沒什麼信心。平時在宿舍裏總覺得別人的話語是在針對自己,走在路上也覺得別人懷有敵意。她從小在家裏就是一個人,孤獨慣了,當然也獨立慣了,她認為這個習慣在高中給她帶來了很多方麵的影響,但總的來說是利大於弊,排除了別人的幹擾,使得她學習時心無旁騖,所以成績也十分優秀。但到了大學後她覺得自己開始不適應了,在各個方麵學校都要求團隊合作,而不隻是學習成績。她覺得自己很難與他人溝通,總是與他人格格不入,總對他人懷有敵意,對自己的事情總是有太多的不平衡感,精神上壓力一直很大,自己很痛苦,身邊的人們也感覺到很不舒服。
許多有孤獨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傾向於在社交時對他人和自己給予嚴厲的、苛刻的評價,從而使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持久的關係。
孤獨感往往是在由於客觀條件造成人際交流阻礙的情況下產生的。一位宇航員曾說過,與孤獨相比,太空艙生活的種種困難和不便簡直算不了什麼。可見,每個人經曆太空生活的人都必須麵臨孤獨的考驗。
孤獨產生的原因多而複雜,比如事業上的挫折,缺乏與異性的交往,失去父母的熱愛,夫妻感情不和,周圍沒有朋友等。此外,孤獨的產生,也與人的性格有關。比如有的人情緒易變,常常大起大落,容易得罪別人,從而使自己陷入一種孤獨的狀態;還有的人善於算計,凡事斤斤計較,考慮個人的得失太重,因此造成了人際交往的障礙。引起孤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對他人和自我的消極評價
孤獨的人可能更內向、焦慮,對拒絕反應更敏感,並且更容易抑鬱。孤獨的人在朋友身上花費的時間少,不經常約會,也很少參加集會,沒有什麼親密的朋友。在人際交往時,他們對自己和對方的評價極端消極。
2.與別人不同的價值觀
有的人由於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對自己和別人有很高的要求,感到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摻雜了太多利益方麵的關係,甚至覺得世上人欲橫流,因而變得憤世嫉俗、潔身自好。他們對趨炎附勢、溜須拍馬之輩深惡痛絕,深感人情冷漠、流俗卑汙,因此遠離是非之地、名利之場,生活中盡量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當屈原感歎“世人皆濁,唯我獨清”的時候,他一定體會到了一種強烈的孤獨感。
3.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有的人樂意與別人交往,但一旦進行比較重要的而且時間較長的交談時就會出現困難,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更沒有機會去訓練社交技能,所以,難以有持久的朋友。他們對自己的夥伴不太感興趣,常常不能對對方所說的話加以評論,也較少向對方提供有關自己的信息,相反,這些孤獨者更多的是談論自己並且常介紹新的與對方的興趣無關的話題,傾向於扮演一個“被動消極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說,在交談中不願付出太多努力。所以,我們常常感到與孤獨者交往很乏味。他們不知道這種交往方式是怎樣趕跑了潛在的朋友。所以,當別人期望他們多暴露時,他們卻暴露得很少,而當別人不期望他們過多暴露時,他們卻暴露得太多。結果,在別人眼中他們是冷淡的或不可思議的,別人也據此做出相應的反應。
以下是一些孤獨心理的預警級心理活動:
(1)即使在歡快的場合,也很難被當時的氣氛感染,仍然認為自己很孤單。
(2)覺得大多數人很難溝通,認為別人都不理解自己。
(3)過於內向,有什麼心事沒有一個能傾訴的人。
(4)認為人們都各懷鬼胎,不值得信任。
(5)心裏很希望別人來接近你,但是自己卻不采取主動。
(6)覺得自己是個多餘的人。
孤獨者因為采用消極的交往方式,並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而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友誼關係。與這些人交往常常讓人感到不愉快,於是他們很難建立有助他們發展社交技能的人際關係,因而難以擺脫孤獨。心理學家認為,通過基本社交技能的訓練,可以使孤獨者走出孤獨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