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江湖不過方格子

有段時候,大家都在追問“江湖”的意義,如何詮釋這兩個字,仿佛它隻是武俠世界裏虛構的背景,隻在中國人思維裏才獨有的名詞。

其實,“江湖”是共相,隻不過,各有不同的看法與稱讀而已。在荷裏活電影裏,“教父”、“義薄雲天”、“棉花俱樂部”的電影背景全都是美式“江湖”,再早一些,奇連伊士活的西部片、阿倫狄龍的殺手電影也是不同形態的江湖,零零七占士邦更是曆久不衰的江湖片──不要問他們為何可以這樣開火、如此以寡敵眾、這般打不死。

這樣的“江湖”,還承先啟後,曆久常新。史泰龍從“洛奇”係列到“藍保”係列都在玩這把式,隻不過從擂台拳擊轉到越南戰場而已。阿諾舒華辛力加隻不過將之未來化一些,依舊換湯不換藥。“星球大戰”更建立了科幻式的“江湖”,一集一集的演化下去,自建體係,沒完沒了。就連希臘神話也是一個武林大體係,而“聖經”故事更是江湖大本營:摩西以他的超能力帶領信仰他的群眾跨海逃亡,挪亞挑選各類雌雄體進入方舟劫後餘生,魔鬼撒旦及其666之符號,乃至十字架和聖水,全都成為恐怖電影、驚栗戲、科幻片的經典法寶,其功用有時就像武林秘笈、神兵利器寶劍一樣,好使好用。

所以,過去的尊榮、奇連伊士活、阿倫狄龍,隻不過改為現代的“墮落花”的女殺手、“這個殺手不太冷”的男殺手或“極速Taxi”的司機而已。吳宇森的“喋血雙雄”,不止可以很“英雄本色”的喋血九龍貨櫃碼頭,也一樣可以變成“奪麵雙雄”,喋血美國街頭甚至家庭──難道你認為“神探俏嬌娃”的“江湖”是現實?它跟九十年代初的香港未來式武俠片“東方三俠”又有什麼不同?

對我而言,都一樣,江湖,不過是筆下的方格子,是依情據理“創造”出來的“象征世界”,就跟上一度大上海時期的“上海灘”同義,隻怕跟下一度的“上海灘”也同聲同氣。中國人的“江湖”,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大千世界共相中的殊接。現在最流行暢銷的“哈裏波特”,不也是把一般凡夫俗子“麻瓜”們隔離之後,才能盡情發揮想象力的去描寫童話世界裏的“江湖”嗎?

隻不過,近日一口氣寫完三部:“鐵布衫”、“勇將”、“麻將”,一向自以為繼續操練得身體甚棒的溫巨俠,居然在一個月內連病了三次,連妻一向少有生病也害病了兩次,並且前後做了兩個小手術(還須得再做一次),便不敢再“充”下去,還是多保養保養,除了照料“自成一派”之外,並全力成立了“一點堂”。

──什麼是“一點堂”?

那就是:一,肚量大一點。二,身體壯一點。三,行動快一點。四,效率高一點。五,腦筋活一點。六,借口少一點。七,做事多一點。八,脾氣少一點。九,罵人輕一點。十,微笑露一點。十一,堅持久一點。還有一點補充,希望運氣好一點。另外還不介意美女露三點。

──同誌同好,同黨同人,加入參與,無任歡迎。若不成功,不必成仁。

特別一提的是:從“天下有敵”、“天下無敵”,到“破陣”、“猛鬼廟”、“走龍蛇”,至“俠道相逢”、“白骨精”、“鬼關門”,直到近日的“將軍劍法”故事,全是愛妻一起與我拚搏出來,熬夜熬出來的,捱病捱出來的。另外還有舒展超、葉浩、何包旦,都在不同層次和方式上協助我把作品逐一、漸次、一步步的完成、寫好,盡管其中也走了些曲折崎嶇路,但一旦完成、推出,那種快樂和成就感,絕對、完全、肯定不是可以用金錢或其他任何事物可以換取的。

刀要石磨,人要事磨。

那兒都是江湖,不是江湖人,那兒都不是江湖。

天下無處不江湖,若非江湖心,世間無處是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