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中國夢”與青年文化建設(1 / 3)

電影、“中國夢”與青年文化建設

影視教育

作者:熊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問題上,各行各界都在探討。“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望,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尤其是青年人。青年是社會的未來,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的神聖使命,因而,青年人的全麵發展關係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在與各界優秀青年代表進行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與中國青年運動、當代青年發展的關係作了清晰、深刻的闡述。這不僅是將中國夢的價值意蘊進行了多重維度的審視,同時,更是用中國夢來團結青年、引領青年、指導青年,為青年文化建設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出了指引。

黨的政策鼓勵和帶動,必將喚起廣大青年參與“中國夢”社會建設的激情。然而,青年文化建設雖有政策製度、各項措施等多方麵的支持與保證,但它不是一係列外在形式上熱熱鬧鬧的活動,而是一係列從內在價值上構建青年精神家園的複雜係統工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多元文化的劇烈衝擊,中國青年文化的發展建設經曆曲折。在社會轉型時期,青年的價值觀、理想、信仰及主體心理與行為發生斷裂性的變化,青年文化建設麵臨著一係列的新變化,並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對青年文化的構建與匡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使命。

目前,“中國夢”的提出,為青年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和強大的精神動力,也為我們重新思考青年文化建設的問題提供了新的目標和思路。雖然在此之前,國內為數不少的學者對青年文化的建設在理論與實踐進行過一係列的研究。分別在我國青年文化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青年文化建設的內涵與視域、青年文化建設的意義與目標等方麵進行了探討,同時注意到青年的價值觀的變遷、青年文化認同的危機等問題,並針對新形勢下拓展青年文化建設載體、探尋青年文化建設的路徑、旗幟等提出了一係列的觀點。這些研究從理論層對青年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問題進行了分析,從思想政治和教育學角度強調了加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青年文化係統是社會子文化係統,青年文化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這注定了青年文化建設不能隻停留於的理論分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層麵。在新的社會發展狀況下,我們更應該聯係青年實際的文化消費,將目光深入到影響青年人生觀、價值觀的文化生活,將理論與實踐聯係起來,從而切實推進青年的發展,推動青年文化建設。

在現代社會中,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時尚性和娛樂性使其與青年文化消費之間有著良好的契合。青年不僅是電影表現的對象,也是電影消費的主要群體。作為電影的主流接受群體,青年往往通過進入電影院來丈量電影的價值,也依靠電影來認識社會和建構價值觀。不僅如此,青年是懷有夢想的群體,電影能在思想和情感上發揮審美教育的功能,提供給青年追逐夢想的精神支撐,對青年文化建設有重要的作用。因而,選擇與青年文化消費、生活密切相關的藝術形式——電影進行研究,通過電影“中國夢”促進青年文化的發展,無疑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曆史上,青年群體作為重要的社會變革力量,參與了社會的改革與發展和電影文化的創造,影響了社會的進程和電影文化發展的方向。從五四時期開始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之夢、到新中國成立“建立工業化、現代化國家”之夢,再到改革開放後“民族複興”之夢,“中國夢”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和追求。而在各個時期,青年都是積極響應時代的號召、著力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電影以審美的藝術形式、深刻的影像,如實地記錄和反映了時代精神和青年人的壯舉。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廣大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電影《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影片反映處於社會最底層的青年,他們沒有生命自主權,沒有固定、正當的職業,饑寒交迫。他們在困苦的生活之中,苦苦的掙紮尋找人生的方向。這一時期的青年,“在抗拒生活的沉重與苦澀的同時,還不斷顯現極其珍貴的、與苦難共存的真善美”。[1]新中國成立之後,青年一代齊心協力、勞苦建設,曆史性地擔負起使新中國壯大的職責。“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青春激情揮灑自如,青春豪邁肆意張揚。青年一代走出過往時代所烙下的命運悲劇,他們開始逐步找尋到自己的曆史性的位置與角色,那就是在集體中錘煉自己,從而來實現自己崇高的人生價值。”[2]在電影中,無論是《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紅色娘子軍》中的吳瓊花,還是《我們村裏的年輕人》裏的高占武,《戰火中的青春》中的高山,《青春萬歲》中的楊薔雲,青年一代在曆史發展的洪流中,找尋著自己的位置與角色,在革命的鬥爭和社會的建設中,勇於承擔職責,在為實現中國夢的奮鬥中彰顯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