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挫折為挑戰樂觀精神(1 / 3)

視挫折為挑戰樂觀精神

世界上許多問題都有正、反兩重意義,關鍵是看你采取什麼樣的態度。看見半瓶子酒,樂觀者會高興地說:真好,還有半瓶子酒可以喝,而悲觀者卻會充滿沮喪:可惜,隻剩下半瓶了。

所以,無論我們處於什麼樣的險惡環境下,都應有一種積極開朗的心態,盡管去理解事物中的積極的一麵。把苦難當作一種磨練,把不幸當作是一種煉獄。在苦中尋樂,定會使你得到許多十分寶貴的經驗和體會,為你今後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1.失敗是成功的先導

成功者不是一定具有超常的智能,也大都沒有特殊的機遇和優越的條件,更不是沒有經曆過挫折、艱險與失敗的人。相反,成功者大都曆經坎坷,命運多舛,是不幸的境遇中奮起前行的人。不可否認,對成功者來說,處境的艱險,失敗的打擊和對於新事物沒有經驗、缺少把握的特點,也會相應地給他們帶來困擾、憂慮、苦惱和煩躁不安的情緒。但成功者不怕這些艱難,不會被困苦的處境壓垮。成功者最可貴的信念和本事是變壓力為動力,從荊棘中開新路。

貝弗裏奇說得好:“……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很多傑出的偉人都曾遭受心理上的打擊及形形色色的困難。若非如此,他們也許不會付出超群出眾所必需的那種勞動。”他還指出:“忍受痛苦而不氣餒,是青年科學家必修的嚴峻的一課。”

勇曆艱險,不怕挫折,這是一切發展積極心態,有誌於成功的人的必修的一課。這一課隻是知道道理是很不夠的,而要具有一種意識。當我們麵臨叢生荊棘的時候,立刻就要想到這是摘取成功之花的必由之路。

成功女性相信,“失敗”是大自然的計劃,它經由這些“失敗”來考驗人類,使他們能夠獲得充分的準備,以便進行他們的工作。“失敗”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嚴格考驗,它借此燒掉人們心中的殘渣,使人類這些“金屬”因此而變得純淨,使它可以經得起嚴格考驗。

且讓我們記住:命運之輪在不斷地旋轉。如果它今天帶給我們的是悲哀,明天它將為我們帶來喜悅。

大浪淘沙,優勝劣汰,成功總是屬於那些備嚐艱辛、異常頑強的人們!女人們在對成功女性的頭上的光環頂禮膜拜的同時,不禁悄悄地哀歎,成功女性如同鳳毛麟角。何年何時,成功之神才能對自己格外關照幾分呢?在自艾自歎的消極心態中,她們早已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機會。

當我們縱觀曆史、橫覽世界,一個出乎意料卻又合情合理的論斷如閃電一樣照亮了漆黑的腦海——

成功女性無一不是戰勝失敗而來!成功無一不是血汗與機遇的結果!

在失敗麵前,至少有三種女性:

一種女性,遭受了失敗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成為讓失敗一次性打垮的弱女子,此為無勇無智的庸婦。

一種女性,遭受了失敗的打擊,不知反省自己,總結經驗,隻憑一腔熱血,勇往直前。這種女性,往往事倍功半,即便成功,亦常如曇花一現,此為有勇無智的魯婦。

另一種女性,遭受了失敗的打擊,能夠極快地審時度勢,調整自身,在時機與實力兼備的情況下再度出擊,卷土重來,這種女性堪稱智勇雙全,成功常常蒞臨在她們頭上,她們就是時下活得最瀟灑的女強人。

按猶太人的二八黃金律,無勇無智者占人類總數的80%,有勇無謀者與智能雙全者占20%,而在這20%的人中,再次運用二八黃金律,有勇無謀者占80%,智勇雙全者隻占20%。如果在智勇雙全者中按二八黃金律再次分派,那麼,所謂真正的成功者占不到1%,至於那些獲得終身大成就女性,更是少之又少,誠如消極人士所歎,猶如鳳毛麟角。

但是,我們做這樣的分析,目的決非哀歎成功之不易,唱人生的挽歌,而是希望從中發現克服失敗的秘訣。毫無疑問,成功女性之所以成功,就在於她的智與勇,尤在其智。

失敗是成功之母,但並非失敗必是成功之母,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母子關係。如果你在失敗後,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很瀟灑地一點也不在意。“搖搖頭,忘了過去,一切從頭重新再來”,那麼,等待你的很可能還是失敗。

其實,你隻要回過頭去仔細想一想就知道了。諸多失敗女性的失敗原因隻是因具體情況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質上卻是一樣的。主要原因都是沒有認真去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沒能從中吸取寶貴的教訓。

之所以有很多女性屢戰屢敗的不能成功,除了她們沒有認真反省這一主觀原因外,還有一個客觀的原因,那就是失敗和挫折通常是以一種“啞語”的形式來向人們說話的,如果你不去認真對待它,琢磨它,你是不會理解的。同樣,“失敗是成功之母”也是以這種“啞語”的形式來告訴人們它的真正含義的。所有曆經失敗和挫折而終獲成功的女性們,都是用她們的心認真地從失敗中讀懂了這啞語的意思。她們的失敗才引導著她們走向了成功。

在現場直播過程中,主持人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很多事情的無法預料。因此,就會出現各種束手無策的情況,那種尷尬、那種無奈真是令主持人難堪。1993年倪萍專門為幾對金婚的老年朋友舉辦一期《綜藝大觀》,他們都是我國各行各業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其中有一位是我國第一代氣象專家,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在直播現場,當倪萍把話筒遞給這位老科學家時,她順勢就接了過去。對於直播中的主持人來說,如果把話筒交給采訪對象,就意味著失職,因為你手中沒有了話筒,現場的局麵你就無法掌握了。更嚴重的是,對方如果說了不應該說的話,你就更被動!但那時眾目睽睽,她根本無法把話筒再要回來。

“我首先感謝今天能來到你們中央氣象台!”這位老專家第一句話就說錯了。全場觀眾大笑。倪萍伸出手去,想把話筒接回來,但老專家躲開了。後來倪萍又兩次伸出手去,但老專家還是沒給。舞台上出現了倪萍和老專家來回奪話筒的情況。台下的導演急得老打手勢,倪萍更是渾身出汗。

直播結束後,不少觀眾來信批評倪萍:“不應該和老科學家搶話筒,要懂得尊重別人……”倪萍認真地檢查了自己,她知道這是她作為節目主持人的失職。麵對上億觀眾,她絕對不應該搶話筒,更不應該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更何況是年輕人對長者。但觀眾們又何嚐知道,直播節目的時間一分一秒都是事先周密安排的。如果這位長者占了太長的時間,後麵的節目就沒法連接了。

問題發生後,倪萍沒有刻意去推托責任,反而主動承擔了這次失誤。這對於剛進台不久的她來說,該需要怎樣的勇氣啊!接著,她仔細回憶了當時的情景,試圖從中找出失敗的原因。人不怕犯錯誤,就怕接連犯相同的錯誤。她經過反複的思考和總結,得出了這樣的體會:如果自己在直播前,能和這位長者多交流交流,了解她的個性,掌握她的說話方式,那天就不會出現這類尷尬的場麵。

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觀眾對主持人的要求和批評也隨之而增多,倪萍對此都能一一正確地對待。她知道,隻有接受批評、承擔責任,然後再豐富自己、勇於突破,她的藝術生命才會越來越長。相反,害怕批評,裹足不前,那麼作為主持人,在失去觀眾的同時,最終也失去了自己。通過這次對“搶話筒事件”的總結,倪萍逐漸養成一種習慣,無論是誰做嘉賓,隻要在她的節目中出現她都會提前到他們的住處進行采訪,了解一些資料,體驗對方那一份感情。在以後的主持生涯中,類似的情況再也沒有發生。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不可能永不犯錯誤,不遇到各種失敗,如果你真的錯了,那就要以高昂的鬥誌挑戰失敗,把失敗當作磨練意誌、增長才幹的好機會。隻有大膽地接受現實,才可能坦誠地分析、探究失敗的根源,重新贏得獲取成功的機會。倪萍當時如果隻是一味地推托責任,沒有勇氣挑戰失敗,不主動地從主觀上找出問題的根源,那她就不會從“搶話筒事件”中獲得啟示,下次碰到類似的問題同樣還會手足無措,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觀眾的信任與認可,也不可能在失敗中增長才幹,逐漸走向成熟並獲得今天的成功。

由於與電影演員的意外相逢,學生時代的倪萍產生了從藝的念頭。從此,她采取具體的行動與詳細的計劃,為實現夢想積極地增加知識儲備與藝術修養。中學畢業之後,她不顧家人的反對,以青島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山東藝術學院,開始了她的從藝之路。

由於在晚會主持上的出色表現,1990年倪萍被邀請擔任中央電視台《人與人》欄目的第三主持人,她以高度的自製力、出色的舞台素養和親切可人的台緣征服了電視台的領導與同行,也獲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並在中央電視台站穩了腳跟。

第一次主持《綜藝大觀》時,倪萍通過調動體內的積極因素,克服了各種恐懼心理,坦誠地麵對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眾,為自己的主持生涯開辟了新的道路。她勇於承擔責任,對出現的各種問題總是采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在失敗中汲取營養,不斷增強主持能力,使自己逐漸走向成熟,形成了個性突出、愛憎分明的主持風格。目前倪萍已成為中電視台的當家女主持人。

2.不怕失敗

嚐試新事物,攻克新課題會有遭到失敗、被人笑話的危險,但任何事情要等到有十足的把握再去幹,那就隻有永遠等下去了,這一天永遠不會來到。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發展前途有著美好的憧憬與設想,很想嚐試新事物,攻克新課題,為自己開辟新的生活或事業。但他們往往是還沒有開始幹,或者剛一開始碰到困難就預想到失敗,害怕出醜,或是擔憂白白地耗費了自己的心血和精力,甚至是“莫名其妙”感到事情不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終於束手不幹,隻好安於現狀。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新事物、新課題不經實踐就會有十足的把握,不經努力就會一舉奏效。你不去嚐試和實踐,你不堅持努力固然不用擔心害怕什麼,但也絕無前進的希望和成功的可能。然而這種心理態度本身就是“命裏注定”的失敗,就是自我貶低和醜化,就是自我束縛的精神枷鎖。因為這種怕失敗、怕丟麵子的意識和敏感,隻能使自己過高地估計客觀的困難和阻力,而過低地估計自己的潛在能力;隻能使自己逃避挑戰,放棄希望,停滯不前,縮手縮腳,永遠把自己限製在無所作為、可憐巴巴的境地。所以說害怕風險就是沒有出息,害怕失敗就會徹底的失敗。

如當眾演講,你總擔心講不好,當眾出醜;總覺得一站到大家麵前,自我形象就會受到某種威脅和損害。其實,真正的危險不在於那麼多人看著你,也不在於你有可能講不好,而在於你自己嚇唬自己。這種自我威脅和損害的內在危險才是主要的危險。

害怕失敗心態的另一麵是急於求成。在他們看來,一旦失敗就意味著永遠不能成功,就意味著自己不具備爭取成功的條件。其實一次失敗,兩次失敗,並不意味著一個人沒有巨大的潛能,並不意味著一個人根本不行。此時不等於彼時,此事不成不等於彼事不成。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早就指出:“沒有任何事物是一蹴而就的,連栽種葡萄和無花果也是如此。如果你對我說,我想要一個無花果。我將回答說那需要時間,首先要把樹種上,然後才長出果實,最後果實才成熟。”

成功與失敗是事物發展的兩個輪子,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導。這些話可以說人人皆知。但在實際生活中,隻有自信主動、心態積極、堅持開發自己潛能的人才能真正領會它的含意。你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這意味著什麼呢?無非有3種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開辟一條路;二是某種故障作怪,應該想辦法解決;三是還差一兩步,需要你作更多的探索。這3種可能都會引導你走向成功。失敗有什麼可怕呢?成功與失敗,相隔隻是一線。即使你認為失敗了,隻要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心理態度、自信意識,還是可以反敗為勝的。有人說,過分自信也會導致失敗,但所否定的隻是“過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是怕丟麵子,怕別人說三道四,那麼失敗傳遞給你的信息隻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愛迪生做了一萬多次試驗。在每次失敗後他都能不斷尋求更多的東西。當他把原來的未知變成了已知的時候,無數的燈泡就被製造出來了。所以他認為那麼多的失敗實質上都不能算是失敗,“我隻是發現了9999種無法適用的方法而已。”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從自己“屢敗屢戰”的經曆中總結出一條寶貴的經驗。他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隻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這不正是深知從各種損失中也能獲益的意識嗎?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識到隻有不怕失敗,深知失敗意味著什麼的人才配享受,也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瑪格麗特·撒切爾是這方麵的典型代表。作為英國首相,這位鐵女人富有戰鬥性和不怕失敗、不屈不撓的精神。她是個被逼得走投無路也絕不讓步的人,而這種堅毅很大程度是由於那寵愛她的父親早年教養她形成極富競爭的天性,他傳授她:“帶頭而不從眾。”“不同”沒什麼不好。瑪格麗特競爭到一個高峰,讓她能在英國議會與許多對手進行正麵較量,她鋼鐵般決心使她保持著鐵女人的本色。《福布斯》雜誌1992年時說:“與瑪格麗特·撒切爾呆上1個小時,你便能意識到你遇見了世上最不屈不撓的人。”

瑪格麗特有其獨有的直率而真誠的履曆。她的同黨人員或站在她這邊,或成為她的敵人,每當吸收新黨員她都會問:你是我們的人嗎”,“我們”是指是否同意“撒切爾主義”這一政治綱領,撒切爾不想把時間花在那些不信仰她哲學的人身上。鐵女人總不會被對手嚇倒,她精力旺盛的競爭個性使她喜好戰鬥。競爭能使人們取得進步已廣被證實。她的傳記作家楊(1989)將她的特點歸納為:“工作勤奮,專心致誌,爭論中強勁的對手,眾議院中無懈可擊的表現者”,她對待每項事宜,都如同在政治戰場上進行一場戰鬥。政治評論家保羅·約翰遜說:“甚至是她最強勁的對手,也不得不承認,她真正極大地保存了邱吉爾式的豪邁氣概。”

書中的其他女性也具備類似的精神和競爭性。她們不顧結果如何,也不怕失敗,從不對事情躲閃回避,並時刻準備不顧生死,對自己的行動結果負責,她們的內在力量極其巨大,從而使得她們在大多數戰役中獲勝。鐵女人撒切爾就是這種堅強女領袖個性的代表。

3.逆境造就成功

人們總是喜歡順境,而不喜歡逆境。可是,事實證明,許多出類拔萃的人才並不是出自順境,而是由逆境造就的。為什麼逆境卻能使人成功?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對我們如何看待環境與條件的局限並爭取突破,將會大有裨益;至少會使我們麵臨困難和壓力的時候能夠心安理得,鎮靜自若。

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內部會產生對抗的力量,這就是應力。人在身處逆境時,內部更會產生一種頑強的對抗力量。這也可以說是人的應力,也就是得以強化的能動性和意誌力。這種應力是使現實生活中的“灰姑娘”改變命運的“水晶鞋”。在這裏,為了做點“精神和意誌的應力分析”,引出“隻有自己救自己”才能改善人生的真理,我選抄了兩個完全真實的現代“灰姑娘”的故事。

獲得工科博士學位的王友棋是國內最早培養的、最年輕的工科女博士。她關於海洋工程結構的應力分析及實驗研究,專家們認為具有理論和實用價值,具備國際先進水平。她的論文得過科技論文獎,並多次在國際權威性雜誌上發表。美國的著名教授聘請她為美國機械工程學會的會員及學術雜誌的審稿人。盡管她是女的——不少人認為女性是不可能在工程科學上有多少成就的;盡管她是“知青”出身——“知青”其實都沒上過多少學,如今搞科研的最為稀少。這類不利條件常能把成績反襯得更加顯著。

她從北京101中學來到雲南邊疆一個叫“螞蝗堡”的地方。

她們住的房子是隊裏蓋的馬棚,隻有頂,沒有牆。用竹籬笆將馬棚圍了起來,放了8張竹床,兩兩相依。初到時,看書寫字,就搬個小板凳放在床前。

有一天,一位馬棚同屋收到了北京的家信。她看完了告訴我們,昨天美國人上月球了。據說全世界都作了實況轉播,但我們都沒有收音機,幾個月後才知道這個消息。我們該做什麼呢?能做什麼呢?空擔著一個“知識青年”的虛名,多數人隻懂得一元一次方程式,更不要說極左路線把很多原來已經能做的事也弄得做不成了。種種希望和理想,似乎就象射進竹籬牆的陽光,碎成了星星點點,聚不起來了。

她似乎很少浪費時間,除了勞動,就是鑽研些什麼,時間安排得比現在大學裏一個用功的學生還緊。當然,不是為了上月球,也不是為了想進大學,而是希望讓科學在生活中起些作用。她不過是個苗圃工,卻讀完了農大的好幾種課本,如《橡膠栽培學》之類。她苦讀過醫書,在自己身上練會了針灸,治好過幾個病人。她動手建小氣象站,自己動手做百葉箱,立風向杆,養螞蝗,半夜起來記錄溫度濕度……為了學習專業知識,她同時也學習基礎知識,從一元一次方程到微積分,從A、B、C學到閱讀英文書籍,從“老初一”提高到了大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