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的魅力
1.情商的文化颶風
1995年,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一本新書《情緒智力》。此書一出版,就在美國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從大公司的高級白領,到流落街頭的失業青年,都談論、關注著一個嶄新的概念——EQ。這個概念翻譯成中文就是“情商”。戈爾曼的《情緒智力》出版以來便高踞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經久不衰。
戈爾曼的《情緒智力》一書的主要內容如下:
(1)情緒中樞:該部分提出了腦部情緒結構的新發現,試圖解釋情緒影響理智的規律。書中就大腦在人們喜、怒、哀、樂等情緒發生時的狀態作了剖析,藉此來說明不恰當的學習經驗如何導致難以抑製的情緒習慣,以及如何才能克製不恰當的衝動。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神經科學的研究進展,來反映了塑造下一代情緒經驗的窗口。
(2)“EQ”的涵義:這一部分旨在探討先天的神經結構如何影響人的情緒反應。戈爾曼在此將智力一詞做了新的擴充解釋,而其中的EQ則被認為是人們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3)“EQ”的應用:指出了EQ的影響遍及生活各個層麵,不僅與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否關係密切,而且隨著新的市場力量使職業要求發生改變,高人一籌的情緒能力更成為取得成功的關鍵。
同時,戈爾曼還指出:消極的情緒反應對人們健康的危害更甚於吸煙,而情緒的平衡則是確保人們健康與幸福的訣竅。
(4)改變的契機:這一部分指出兒童時期的情緒訓練和習慣的養成,是塑造高EQ品質的重要基礎。由此說明童年和青春期是奠定情緒根基的關鍵期,對一生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5)問題的成因:該部分主要針對那些在成長過程中EQ沒有得到適當培養的人們,探討他們可能麵臨的阻礙,包括抑鬱、暴力行為、飲食失常、藥物依賴等問題。同時還介紹了一些率先實施情緒教育的學校。
戈爾曼《情緒智力》的魅力在於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和心理研究成果,闡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新概念——情商。與其說是戈爾曼在全球刮起了一股文化颶風,倒不如說是“情商”——這一全新的概念引發了人們的心智革命。
1996年4月,一股EQ文化颶風首先在中國寶島台灣掀起。敏銳的台灣人及時地把戈爾曼的《情緒智力》翻譯成中文版,率先在台灣出版。翻譯是由台灣大學外文係畢業、曾在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進修的張美惠完成的。張美惠的中文譯本有個簡潔的名字《EQ》,《EQ》一經問世,便迅速在島內引起轟動。短短的十個月內,《EQ》一書便在台灣省狂銷了60萬冊。截止到1997年2月20日,《EQ》一書竟先後再版了31次,創下島內出版界的一個新紀錄。
隨後,EQ旋風裹著台灣海峽的巨浪直撲而來。大陸迅速形成一個熱潮,唐映紅等學者先後出版了近十種不同版本的力作,重墨渲染“EQ”這一全新概念。在傳播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中,中國人逐漸接受了“EQ”這一神秘而又似曾相識的“舶來品”。
2.情商的魅力內涵
傳統的智商觀念總局限在狹隘的語言與算術能力,智力測驗的成績最能直接預測的,充其量不過是課堂上的表現或學術上的成就,至於學術以外的生活領域便很難觸及。不少心理學家擴大了智力的定義,嚐試從整體人生成就的角度著眼,從而對此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評價。其中最為世人矚目的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他在解釋EQ內涵時,從五個方麵進行了闡發:
(1)認識自身的情緒
認識情緒的本質是EQ的基石,這種隨時隨刻認知感覺的能力,對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不了解自身真實感受的人必然淪為感覺的奴隸;反之,掌握感覺才能成為生活的主宰,麵對婚姻或工作等人生大事才能有所抉擇。
(2)妥善管理情緒
情緒管理必須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這方麵能力較匱乏的人常需與低落的情緒交戰,掌握自如的人則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