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良好的性格
培養開朗的性格
性格形成不單純是個人活動的結果,它還有著廣泛的社會因素。這就決定了,不能離開群體的活動而追求個體的完善。恰恰相反,個體的完善隻有在群體的活動之中才能實現。因此,性格培養必須在開放的係統中進行,必須到廣闊的社會活動中去塑造自己。
而要在開放的係統中進行性格培養,我們首先必須具有開放性的性格。所謂開放性性格,就是密切注視外部世界,積極進行社會交際,隨時準備吸收社會上一切有益的新的觀念、新的思潮和新的信息。在開放性的社會中,開放性性格是使我們適應時代變化、跟上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
1.善於活動,長於交際
開放性性格的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善於活動,長於交際。也就是說,能夠迅速和周圍的人們建立起融洽關係,很快地溝通人際間的感情,善於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鼓動別人和自己合作。對周圍人們的思想、感情、態度、行為,能很快地了解,並能作出相應的反應。
廣泛的社會交際,是保持自己和社會聯係的最重要的渠道,對於了解別人,了解社會起著一種“窗口”的作用。通過這個“窗口”,人們可以自由地互通消息、交換情報,可以更快和更深刻地洞悉社會所發生的各種變化。大量的社會信息,諸如文藝活動、社會新聞、市場信息,以及社會生活中的新趨勢、新變化,等等,有相當一部分是從社會交際活動中得來的。看書看報也是取得信息的渠道,但是這種渠道隻能提供信息海洋中有限的一部分,而且要經過編輯、印刷、發行過程,流速較慢。而社會交際則是跳過了印刷過程的信息道,流速自然要快得多,容量也要大得多。
社會交際活動,使人對外部世界反應豐富多彩,可以使人思想活躍,視野開闊,學到新的知識,從而擴大知識麵。交際活動使人加入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從而可以彌補專業狹隘化的局限性,並促進個性的全麵發展。人們在交際活動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通過處理各種事情和與各種人打交道,能夠鍛煉和提高人們觀察、應變、組織等多方麵的能力。國內外一些心理學工作者的研究表明,人們的幽默、機智、敏捷、樂觀、合群等性格特征,都和善於交際有著很大的關係。事實上,像列寧、蕭伯納、魯迅等等機智幽默、豁達開朗的人,全都是進行廣泛交際的社會活動家。在現代社會,一個單位的負責人如不具備交際能力,就不能有效地把群眾發動和組織起來。甚至擇偶談對象,姑娘們也大都喜歡在性格開放豪爽的小夥子中覓取意中人。這些都說明,開放性性格已成為現代人性格的重要要求。
社會交際也是人們相互溝通感情的橋梁。通過彼此交往,增進了解和相互信任,既可以更好地和人融洽相處,又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支持,對於調節人們之間的感情、鈍化或淡化某些無謂的矛盾,有著積極的意義。人生在世,總免不了有一定的煩惱和憂愁。即使是無憂之人,如果把他一個人關在黑屋子裏,時間久了他也會產生恐懼感。相反,如果一個人有廣泛的交際,有很多的朋友,“知音時相勉”,有了苦悶,朋友就會給他帶來安慰和力量。社會交際還有著滿足心理需要的功能,像青年期的反孤獨需要、安全感和歸宿感的需要、自尊心和表現欲,等等,都隻有在廣泛的社會交往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2.敞開心靈,坦誠相見
善於交際,是開放性性格的外在表現;而心靈敞開,則是開放性性格的內在表現。
一個人交際的範圍和廣度,反映著他性格開放的量的方麵。而心靈敞開的程度,則反映著他性格開放的質的方麵。雖然積極與人交際,但並未敞開自己心靈的人,雖然有開放性性格的表象,但是卻沒有開放性性格的實質。
敞開思想,坦誠相見,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節奏所需要的。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完成一項工作最講究的是效率。我們的性格如果過分內向,就會妨礙和他人的正常交往,並給工作帶來很多不利。比如說,兩個人在一起交流思想,如果一方說話時保留的成分很多,那麼,另一方就不能對他有較好的了解,因而對今後的相互協作就會帶來困難。性格豁達,做事就爽快,個人生活的節奏也就跟上了時代生活的節奏。可以預見,不遠的將來,人們不但在相互了解上,就是在談情說愛方麵也會有很大的變化。就是說,雙方在這方麵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少一些,而兩者之間的了解則要很深,感情也要很深,如果沒有開放性性格怎麼能行呢。現在,社會上大齡青年找對象難的問題很突出,其中恐怕就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由於性格過於內向的緣故。既然你那麼內向,那麼喜歡掩蓋自己的內心,那麼在這個高節奏的社會裏,又有誰願意花太多的時間來了解你呢。
人們在性格上要追求和時代相適應的“開放美”,敞開心靈,坦誠相見,不要使自己城府太深,人為地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削弱人與人之間感情聯係的紐帶。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在現代社會,精於世故,使人莫測高深的人,沒有人願意與之交往。思想溝通、信息交流都是雙向對流的,你能給別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別人才願意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你能有新的思想啟發他人,他人才願意和你進行思想交流。城府過深的人,“見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既然你對別人盡是虛語搪塞,別人從同你的交往中毫無收益,又有什麼必要同你交往呢。城府太深,實在是自我孤立的愚昧之舉。自我封閉造成的孤寂、單調、沉悶,和由此而產生的狹隘、淺薄、偏見,會扼殺青春的生命。當人生被頑固的封閉思想盤踞著靈魂時,自己的周圍空間便越來越小,猶如置身於一個狹小的、荒無人煙的孤島。在這個孤島上,即使有超人的聰明才智,也無法在狹窄的空間裏開闊視野,擴展思維,豐富自己的靈感和想象,一切天賦和靈感都會由此而窒息。
敞開心靈,坦誠相見,本來是人們彼此相處中最基本的情感要求,沒有一個人不希望所有和自己相處的人都能敞開心扉,坦誠相見。但人就是這樣怪,一方麵要求別人和自己相處時敞開心扉,另一方麵自己在和別人相處中又要掩蓋自己的內心。應該說,這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而是一種被扭曲了的非正常心理。被扭曲的原因,當然也有曾經受到感情傷害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怕是出於一種對他人過於防範的狹隘心理。對他人沒有基本的信任,人們之間也就難以敞開心靈、真誠相處了。“人對人是狼”,這是18世紀法國哲學家霍布斯刻畫的謀取個人私利、互相敵視與仇恨的資產階級社會人與人的關係。“人對人是地獄”,這是薩特從存在主義立場出發,對人與人關係的悲觀描述。“人對人是上帝”,這是費爾巴哈從抽象的人本主義立場出發,對人與人關係的帶有空想性的描述。對我們來說,人對人既不是“豺狼”、“地獄”,也不是“上帝”,人對人就是人。人的感情有相通的一麵,人與人之間既不是天然親密也不是天然敵視的。我們對於他人既不要過於天真,也不應當過分地心存戒備。你和他人缺乏了解,可能正是你性格過於閉鎖的結果。你對人敞開心靈,別人也會同樣回報給你以信任。隻要你胸懷坦蕩,心地坦然,你就容易和他人建立起親密融洽和相互信任的關係。
有的人性格的閉鎖性,是產生於一種狹隘的自私心理。這種人如果有了某種經驗或新的思想,害怕被別人學了去,因此采取自我封閉的辦法,好像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優勢,實際上卻同時也拒絕了別人的長處,這就難免轉化為落後。顯然,這是一種退步的措施,而不是進步的措施。封閉,是衰敗的開始;而開放,才是生機勃勃的。蕭伯納說得好:“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實際上,思想交流不僅使人各獲其二,有時還會發生質的變化。人的思想就其本性來說,是一種活的東西,它需要不斷的觸發和豐富,才能有效地調動起來。有的時候,你對某個問題苦苦思索,得不到答案,一經和那些學有專長的人討論一番,便恍然大悟,這就是思維共振產生了新的效應,這種新效應是由眾人知識和思想的結合而產生的。知識隻有在開放和交流中才是活的,如果我們有了新的思想和見解,拿出來交流吧。在各自心靈的王國和知識的領域之間,相互發放通行證吧。這將使他人受益,也將使你自己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