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小結:忘掉自己的過去
大多數存在危機的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不能忘記過去的陰影——可能是打擊、挫敗、傷心、流淚,因此一天到晚自憫自憐。這種人的生存危機是顯然易見的,用“可憐蟲”可以來概括他們。對於克服危機者來說,不要生活在過去的陰影中而要直麵腳下的路,才能重現一個有優勢潛能的自我形象。
一位心理醫生曾遇到這樣一件事。
他接待了一位患者,這是一名建築工人,幹這一行許多年,為曼哈頓的摩天大樓出了不少力。
但是,他卻沒有任何成就感,相反,他恨自己,有時甚至想從建築工地的高樓上跳下去一死了之。
為了幫助他,醫生詢問他過去的生活。
他說,他這一生總有擺脫不了的煩惱。小時候上學,老師說他傻,說他就是塊傻料。他忘不了那句話,從那以後,他一直恨自己。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好幾門功課不及格,最後終於逃學了。從此,他認為自己就是失敗者。
確切地說,這是矛盾的,因為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建築業蕭條的時候當上了建築工人,而且幹了好長一段時間。他當過士兵,打過仗,後來結了婚,現在有5個孩子。他的長女在上大學,曾向他介紹過這位醫生寫的書。他因此來找這位醫生,希望能得到幫助。
“你應該這樣對待自己,”醫生說,“你失敗過,你為什麼就不能有失敗呢?每個人都會有失敗,但你應該看到成功。擺脫過去,看一看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這些年來,你工作穩定。你已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也結了婚,有了5個孩子。5個孩子快長大成人了。女兒又上了大學,你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支持他們,看到他們成長,你想這不是成功又是什麼?”
他臉上掠過一絲微笑,“我從來沒那麼想過。”他說。
“別再依依不舍這些失敗了。”這位醫生說,“你已經成功了,想想這些成功吧。這樣,你就會知道什麼叫享受,你就會笑得更多。”
一個聰明人並不會為他所缺少的感到悲哀,而是為他所擁有的感到欣喜。會享受的人能夠超越消極的情緒,每當他想起新的生活,新的經曆,他就興奮不已。他不怕恐懼,不怕變化。他麵對現實,背對過去。這就是說不能麵對現在,不能拋掉過去的陰影,是無法登上成功之路的。
如何對付過去人生遇到的各種不幸?安東尼·羅賓提出的忠告就是:把苦惱、不幸、痛苦等認為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當你遇到不幸時,你得抬起頭來,嚴肅對待,並且說:“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它不可能打敗我。”其後,你得不斷向自己重複使人愉快高興的話:“這一切都會過去。”
麵對遇到的巨大不幸,要自己寬容自己,這也許是最難對付的人生挑戰。大多數人認為:寬恕他人比寬恕自己做起來要容易得多。沒有任何一種懲罰比自我責備更為痛苦的了。
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因為你無法去改變它了。記住: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隻要你吸取教訓,你便能從中得益,就能克服危機。
過去的已經過去,“那時”發生的一切決不再來,你決不可能回到過去,這一事實太顯然了,以致沒有必要提及,過分的提及,隻能引發自己心理上的危機。如果你因過去的事情耗盡現在的時光而一蹶不振,那麼拋棄過去的第一步便是放棄這樣的態度。這裏麵包括改變自己對待現在的態度,而不是人為地努力消除過去確實發生的事情。
比如,你的愛人剛剛謝世,自然,你會短暫地感到悲傷。這一損失給你帶來的痛苦無法用語言表達,你明白生與死截然不同,這一點不容忽視。此時此刻你必定會感到喪偶之痛,如果沒有這種感覺,也就不是人了,或者說你的心理已遭毀滅。
但是,如果你無限地陷於這一悲痛之中,不讓自己擺脫悲痛,回到現實中來,那麼你正在使自己永遠處於過去之中,或者說強製性地自焚、悲傷並不能從九泉之下召回你的愛人。
另一方麵,如果你認識到自己在某一場合舉止不端,粗心或不必要地傷及他人,你可以衷心地道歉,表示自己對這一舉止的內疚。要是你無休止地陷入對過去事情的內疚和不安之中,不能自拔,那你就是在毫無生機中行事。內疚不會使你的生活有半點的改善。你可以從錯誤中獲得教益,可以發誓不再舊態複發,然後致力於現在的生活中。
人的心態常常處在無休止的矛盾之中。自己擁有的東西,無論別人多麼羨慕,總覺得平淡無奇;自己沒有的卻以為重要;而擁有的一旦失去,才想起當初應當珍惜。
“今天”是最容易得到的,就像空氣和陽光一樣,因而,沒有多少人給予它特別的關注。人們往往寧願沉浸在對昨天的追憶和對明天的憧憬之中而漠視“今天”的存在。“今天”又是最容易失去的,好比青春和美麗。人們對其價值的真正理解總是在它悄悄地流逝之後。